白术3_老恕_新浪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中医药报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加附子汤并非《》原方,但其精华不出加附子汤、附子汤、去桂加汤、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证和附子证。笔者曾运用本方xx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中相关条文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加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附子汤主之”。从条文中不难看出,汗出、恶风、掣痛、骨节疼烦、肢体拘挛不得屈伸、大便硬是本方证辨证要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为髓核突出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剧烈的腰腿牵涉疼痛、烦躁不安、辗转难眠等症状。

从药证分析,本方证当有构成本方的汤方证和附子、两味药证的支持。

汤可以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在《》中原文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即“太阳病,xx、发热、汗出、恶风,汤主之。”由此可见,汗出、恶风、脉浮缓是诊断汤证的主要依据。但仅仅据此还不一定能xx排除类似方证,如玉屏风散证、加汤证等,北宋庞安时对其进行了深入观察,发现其方证典型表现为:“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又憎寒。”在这里庞安时非常形象地勾画出了汤证病人厚衣着被则汗出发热烦躁,减之则浑身湿冷发凉的特点,切用于临床。清代柯琴在《注》中点评汤条文时,也重点指出汗出对于本方证的重要诊断价值;“四症中,xx是太阳本症。xx、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证。”且在《》中说,“凡xx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xx、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虐、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现代有学者发现,平常容易出现汤所主治症状体征的病人在体质类型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并将之名之曰“体质”,可以认为这是对经典中“病形像”、“病如证”等以药名证、以方名证的延伸。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认为:“适用汤的患者大多体质柔弱、形体消瘦者为多,肤白而缺乏红光,湿润而憔悴,腹部平,腹肌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如同纸糊灯笼状。其人脉浮易得,脉缓或有结代。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其人常常易于惊恐、动悸、xx、多梦,易于出汗、自觉发热而又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表现出xxx、xx、xx或少腹拘急,并易有脱发、昏眩、失血、咳喘等,这种体质与《金匮要略》‘失精家’相似,有人称其为‘汤体质’。”由此可见,本方证还可以是汤体质的病人出现了证和附子证。

方中附子可以散寒止痛、补火助阳,“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xx、失精、下利”(吉益东洞《》),据《》用药范例,附子在仲圣眼中是味止痛药,凡是肢体关节的痉挛疼痛,很严重的汗出恶风,身体肿,脉微或沉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可以健脾xx,燥湿利水,止汗,安胎,遗憾的是《》教材中并未言其xx身痛腰痛功效。吉益东洞窥出个中奥妙,认为“术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其实用xx腰痛在中国古代即有大量的经验介绍,如陈士铎认为“腰痛乃水湿之气侵入于肾宫”,而“尤利腰脐之气”,“腰脐之气既利,而肾中之湿气何能久留,自然湿去而痛忽失也”。腰腿沉重酸楚是因为有内湿之故,所以用逐水气止疼烦。因此,水气内停,腰痛、小便自利或不利、大便稀溏或干结是使用的指征。

兹举该方治验案例一则:

丁某,男,42岁。2008年1月29日初诊。

主诉 腰腿酸痛3年。患者3年前出现腰痛,并牵引放射至右腿,于当地医院做腰椎CT检查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具体突出方向和程度不详)。两年前发现左腿有牵涉痛,并行牵引、xx等xx效果均不明显。刻下:腰骶酸楚隐痛不适,牵引放射至双下肢后外侧,受寒后症状加重,得热症状却并不能明显缓解;长时间水浴、站立或远行后下肢酸楚隐痛明显加重;若睡觉时长时间侧卧,则下肢必然会酸麻至醒;咽中隐痛肿胀不适一月余,口渴,胃纳正常,汗出正常,小便畅快,大便干结,三日一行;平素经常感冒,每次感冒均有咽喉胀痛不适,每次自服xx丸、维C银翘片效果均不明显,迁延多日方愈。查:体型中等,皮肤白皙,扁桃体微红不肿;舌质淡嫩色微紫暗,舌苔薄白,脉搏不浮,中取乏力,沉取则无;双下肢不肿,腰椎4/5压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中医诊断:寒湿腰痛;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拟加术附汤,xx:15g,6g,6g,炙10g,3厚片,小红枣5枚,30g,熟附片15g。五服,水煎服。

二诊(2008年2月2日) 药后自觉腰部症状几乎消失,左腿症状缓解七成,右腿症状缓解三成,走路已不似以前酸胀,咽喉不适感消失,无口干、刷牙出血、口疮,大便转易,质地不干,舌质淡苔薄白,脉转有力。拟原方再进五服。

三诊(2008年2月10日) 药后左腿已无不适,右腿痛苦缓解七成左右,大便正常,每日一行。自诉服药期间再未感冒,精力好转。再拟原方合丸方xx,上方加10g,10g,丹皮6g。

药后症状再未缓解,至此技穷。嘱咐患者若加重时仍然服用首诊xx,注意休息。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回顾xx过程,用内科汤药xx本病取得如此疗效实属意外。该患者虽然汗出正常,脉搏不浮缓,但是体型中等,肤色偏白,容易外感,腰腿疼痛部位为足太阳经循行之处,舌质淡嫩偏紫暗,脉搏中取乏力,总体感觉体质偏弱,也可以看作是汤证。并且患者的脉搏不是典型的汤证的浮缓脉,可能是与复合了附子证的沉脉有关。患者腰腿掣痛是寒湿凝结经络关节,是使用附子的指征。腰腿沉重酸楚是因为有内湿之故,所用用逐水气止疼烦。另外,大便干结也是的主治证,笔者观察到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有大便干结的现象,用大剂量的之后,腰痛和xx均能得到改善,该现象可以作为“去桂加汤”条文的佐证。

三诊时考虑到患者下肢酸麻隐痛,夜间静卧加重,是有瘀血,故加用丸改善腰肢血循环,但是症状未见改善。是否汤药xx仅能到此程度,还是别有良法,值得深入探讨。

 

--------------------------------------------------------

 

来源:网摘  

痛泻要方(原名:芍药散)

【出处】《》引刘草窗方,《》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30克)(20克)(15克)(20克)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xx,大便泄泻,泻必xx,泻后痛缓(或泻后仍xx),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牌运失常所致。《》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xx。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辛苦而温,xx燥湿,醒牌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牌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xx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化裁】久泻者,加炒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煨木香以清热燥湿,xx止泻。

【附方】无。

【附注】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xx,大便泄泻,泻必xx,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江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

 

来源:网摘  

成都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丁维俊副教授等,在近日完成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参苓散对脾虚模型小鼠肠道xx菌群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多年来,在医学微生态学研究领域中,人们在xx菌群的构成及生态功能等许多根本性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在临床,xx的感染,尤其是白色xxx的感染,以及各种xxx的广泛使用,不仅提升了部分xx的毒力,而且增加了继发性内源性xx感染的机会,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卫生问题。

为探讨中医药对肠道xx菌群的调节作用,丁维俊在动物实验中,将24只小鼠以煎汁灌胃造模获得脾虚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xx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xx组每日以剂量25毫克/千克的参苓散煎汁灌胃5天;模型对照组每日以相同体积的0.9%生理盐水同期灌胃。尔后他又无菌采集小鼠粪便,分别接种于xx培养基进行培养,5天后检测两组xx菌群中主要的xx、霉菌、酵母菌的菌落计数并进行xx菌群种属鉴定。

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造模前xx、霉菌及酵母菌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克隆指数分别为3.52、3.40和2.94,而造模后三种菌的菌落指数非但不减少,与造模前相比反而明显增加(p<0.05);模型xx组的xx、霉菌、酵母菌由xx前每克平均菌落含量分别为3.82、3.61和3.06下降至分别为3.23、3.24和2.45,不仅xx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与模型对照组获干预后的菌落含量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模型xx组抑制菌群的疗效优于模型对照组,参苓散对xx菌群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xx群的种属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在培养的xx菌群中,主要存在6种xx,即青霉菌(53%)、酵母菌(24.2%)、曲霉(7.75%)、枝孢霉(2.29%)、毛霉(2.86%)、链孢霉(2.19%),青霉菌和酵母菌是肠道xx菌群中的优势群。

研究人员指出,青霉菌在肠道中,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酵母菌是xx菌群主要的致病菌,医院内的xx感染,主要为酵母型,其中80%为白色xxx。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xxx、xxxx的大量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放化疗的应用等,促使许多原先不致病的xx逐渐转变为致病性xx,导致临床近30年来xx感染患者新增加30~50倍。而另一方面,对xx的xx水平却远远落后于xx的进化。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微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也为临床xx肠道xx菌群感染开辟了新思路。

 

---------------------------------------------------------------

 

中国中医药报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辛,苦,温。归脾,胃经。功能燥湿健脾,xx湿,解表,明目。主治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风寒表证,夜盲,眼目昏涩等病症。《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xx,其力不胜白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朮以平之。”《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入煎剂内服9~15克。

苦,甘,温。入脾,胃经。功能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水湿停留,痰饮,水肿,表虚自汗等病症。《》:“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暖胃消谷嗜食。”入煎剂内服9~15克。

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邪;健脾燥湿,xx生血,和中安胎。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xx。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键。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主治脾胃不键,纳运无常的xxxx,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湿阻中焦,气机不利的胸脘满闷;湿气下注,水走肠间的腹胀,肠鸣,泄泻。

 

-----------------------------------------------------------

 

来源:网摘  

近日,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以健脾和胃法为主选用参苓散加减xx,能提高肾移植术后脾虚型患者的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从而对延长移植肾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选择该院血液净化肾移植中心住院和门诊病例22例。纳入标准为肾移植术后常规三联疗法预防排斥者;合用地尔硫(艹卓)1周以上仍未达xx窗浓度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者。排除标准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者;合并有感染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肝功能损害严重者;服用其他对CsA浓度有影响的xx者和依从性差者。研究人员在术后给予患者常规三联疗法(即CsA、霉酚酸酯、强的松)预防排斥,用量根据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调整;同时口服地尔硫(艹卓)每次30毫克,每天3次。1周后CsA血浓度仍未达理想xx窗,经中医辨证为脾虚型后,给予健脾和胃的参苓散(太子参、、、神曲、麦芽各15克,、扁豆、、各l0克,、各6克)加减xx。  研究发现,中药xx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CsA血浓度谷值变化与xx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停服中药1月后与中药xx2周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x前、中药xx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显示,中药xx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下降,均为4.5%(1/22),与xx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x前后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变化比较显示,中药xx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及一般情况(尿量、体重)与xx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CsA属于脂溶性物质,吸收时需要胆汁酸使其从载体中分离出来,并被肝脏微粒体酶系统及消化道的细胞色素P450(CYP3A)分解。许多影响CsA的吸收、代谢的因素对患者的血药浓度有较大的影响,使肾移植术后部分患者CsA血药浓度达不到理想水平。为此,临床上一般通过增加CsA的剂量来达到提高血药浓度的目的,但又会导致一些毒副作用如肝肾功能异常、血压升高和牙龈增生等,并且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为此,常合用一些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的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艹卓))以提高CsA血药浓度,以减轻毒副作用和患者的经济心理负担。但部分患者CsA血药浓度仍难以提高。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肾移植患者术后饮食失调和药毒副作用等影响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使脾失去升清降浊作用,从而致湿浊蕴结中焦,故宜以健脾和胃为治法,选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的参苓散加减xx。现代研究证实,参苓散水煎剂对肠管蠕动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全方显示一种以抑制为主、兴奋为辅的胃肠活动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还指出,以健脾和胃法为主的参苓散能持续提高肾移植术后脾虚型患者CsA浓度,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同时无明显的肝、肾毒性,也不增加CsA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其对CsA血药浓度的影响可能与改善xx在消化道的吸收有关。

 

--------------------------------------------

 

来源:网摘  

在结核科临床中,常见一些肺结核病人服用抗结核药后(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环丙沙星等),出现呕恶、纳减等胃肠副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脾胃虚弱的肺结核患者。由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身体日渐虚弱,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常可导致病人难以坚持服药而中断xx。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抗结核xx所致的胃肠副反应十分重要。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发挥中医优势,应用参苓散随症加减xx该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研究人员认为,本病病人症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恶心纳呆,胸脘满闷,或吐或泻,形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缓弱,应属脾胃气虚证,故对本组观察的全部30例患者采用参苓散(、、、莲子、炙、、薏苡仁、、、白扁豆)随症加减xx。兼见口淡口干,咳嗽无力,痰清色白,午后潮热,盗汗自汗,气阴耗伤者,加、沙参、等xx益阴,和胃止呕。兼见口苦口干,肢体困重,久咳不止,咯痰黄稠,气虚湿热者,去、炙,加太子参、鱼腥草、生麦芽、芦根、夏枯草、法半夏、等健脾和胃,清热祛湿。兼见泛酸嗳气,胸痛烦闷,善太息,气虚气滞者,去,加太子参、生麦芽、、、、、等健脾和胃、疏肝降逆。每天1剂,7天为1疗程。xx期间,继续服用原抗结核xx。

xx三个疗程后,研究人员发现,本组病人共xx26例,好转4例。说明抗结核xx致胃肠副反应多发生于脾胃虚弱患者,用参苓散补脾健胃能有效缓解抗结核xx所致的呕恶、纳减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结核病因痨虫侵入,肺体受损,阴伤气耗,子病犯母,而致脾虚。用强有力的抗结核药,能有效xx肺痨病,但同时因其对胃肠有刺激,又导致脾胃虚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呕恶、纳呆、腹胀。由于脾虚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宗气无以生成,肺气亦虚。肺脾两虚,则见气短懒言,久咳无力,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肺气阴虚,清肃失调,加之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贮于肺,肺失宣降而痰嗽喘咳。

因此,xx上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施以培土生金之法。用补脾健胃的参苓散为主随症加减xx,健运脾土,充养肺之宗气,既能止呕、增食、消胀、化痰,又能补益肺气,恢复宣发肃降功能。方中以四君子汤为主,重用补脾益肺滋肾以固本,白扁豆、莲子补脾健胃,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和胃醒脾,祛痰止咳,载药上行,增强补气健脾、xx和胃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等能纠正胃肠病理损害,xx炎症,增加中性粘液,恢复胃肠的屏障作用;增加胃肠微绒毛、线粒体,胃酶元颗粒,升高血清D-木糖的含量。以往的临床研究也表明,xx健脾中药对脾虚证的胃肠病变有明显xx作用,主要起恢复胃肠上皮的正常恒定更新、保持胃肠上皮完整、改善小肠吸收功能和胃肠黏膜防护屏障功能的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用补脾健胃的参苓散随症加减xx,能有效地缓解抗结核药对胃肠的刺激,xx或减轻胃肠副反应,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密切关系。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白术3_老恕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