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推荐一位语文老师_齐鲁作文_新浪博客


    题记:今年是我校“高效课堂”建设年,结合语文实际,我给大家推荐一位高效的语文教师,她就是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不是名师,但很雷人,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够雷的吧!

(一)推荐她的博客:

家有学童(韩兴娥老师的博客)http://hanxinge123.blog.163.com/blog/#m=0

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她把教女儿认字、读书的做法迁移到了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而个个考试成绩优秀,全班没有一个差生。她的专著《我的语文实验故事》不到半年就全部脱销。现在她正带领着学生远离苦不堪言的作业,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为孩子们的书香人生奠定基础。

(二)推荐她的一本书:

书名:《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该书2009.7.1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32元。

在线阅读:

目 

享受阅读 浸润书香

{dy}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

课内海量阅读

小朋友喜欢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

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

第二章 气定神闲笑对一年级新生

追寻心平气和的9月

润泽的一年级教室

让课堂静下来

故事不断的课堂

三个星期教完拼音

第三章 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

大量识字教学回眸

博采众长的识字教学

蹒跚学步的{dy}学期

渐行渐稳的第二学期

踏上阅读快车道的二年级

第四章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中年级两周教完一本教材

《中华上下五千年》为经典铺路

《论语》《道德经》的教学

“道尔顿计划”与《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五章 远离考试的枷锁

高效省力的写字教学

保证考试成绩的三项练习

淡化考试强化阅读

考试改革推动海量阅读的普及

第六章 写话、作文教学

低年级写话晚起步

厚厚的写作铺垫

中年级作文缓慢起步

高年级轻松作文

第七章 家校沟通

避免走入沟通误区

公开信的内容

秘密信件

为家长写博客文章——家有学童

塑造良好阅读习惯

让博客文章“弹无虚发”

第八童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儿童阅读需要“鲸吞牛食”

诱惑家长“亲子共读”

无人管理的班级图书超市

玩伴变书友

推荐图书——雷区穿行

捐赠图书

充实、利用图书室藏书

第九章 营造我的“巴学园”

人人成功的阅读星级评价

善待“小豆豆”

火车上的温情故事

浸润书香的弟子们

高帽一摞摞,奖励一项项

润物无声 化育无形

 

(三)推荐关于写她的一篇文章:

《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作者:陶继新

该贴出处:http://tieba.baidu.com/f?kz=89708668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剩余课堂时间教学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韩兴娥老师及其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

对语文教育的痛恨与批判

韩兴娥老师是孔子所称道的典型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一类人,甚至给人“欲说还羞”的感觉,即使在课堂上,她也是少言寡语。如果仅从这种表层推断,多认为她是一位诸事随和、缺少批判意识与创造精神的老师。可是,真正深入采访之后,记者发现这只是一种假象。她对语文教育批判之强烈,即使堂堂须眉也多望尘莫及。

韩兴娥老师对记者说,教学最初几年,她一直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而且痛恨之情也如影随形地在她的心里游弋不去。

一、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韩兴娥老师说自己上小学时就对语文课本殊无好感,因为读的次数太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学一篇课文,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模式:读生字、解释词语、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待她当了教师,起初虽然对此特别烦感,可还必须重蹈原先小学教师的覆辙。教学这些内容,如果说考试时还有一定作用的话,考试之后便被学生不假思索地抛之九霄云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课后作业多半价值较低,学生不感兴趣。如果不把精力放在这些作业上转而阅读中外名著,学生乐此不疲且收获颇丰。如果课堂之上舍弃那些价值低而学生又生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取法乎上”地阅读学习课本之外的经典作品,学生就会有以一当十的收获,并由此爱上语文。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今依然流行的小学语文教法,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此舍本逐末的后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不再是文化人而是固定内容的传声筒,学生不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生命个体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不单单课堂之上所学甚微,而且还浪费了学生的生命,压抑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二、“公开课”成了做秀课

对于现在流行的“公开课”,韩兴娥老师颇有些担忧。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往往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它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做秀“表演”。而在这种准备之中,不仅要耗去专家、教师、学生很多精力与时间,而且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演习中丧失了学习兴趣与创造活力,特别是教师从中摈弃了求真而不断地作假,学生从中失去了本真而潜意识中认可了作假。一节公开课演示“成功”的背后,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真谛的流失,是为未来的假人性、假产品做了一个恶性的铺垫。

如果说自然生态的恶化给人类敲响警钟的话,教育教学生态的恶化就更应当为人类敲响警钟。还教育教学一个本真的面目,还教育教学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家庭作业多而无益

教师常常为学生完不成作业而恼火,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补作业,间或还要颇费周折地找到家长交流。韩兴娥老师想,把书面作业放到课堂上岂不省事。人们常说,应该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事实上,{za}他们的教师、家长,却无意中扼杀了他们的幸福。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9点、10点甚至更晚者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对做这些作业乐此不疲者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爱子心切的父母由是代劳者也就不再成为新闻。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作业的价值小之又小,甚至是劳而无功或劳而无益。没有时间尽兴地嬉戏,没有时间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截断了连通儿童玩乐世界的笔直大道,阻遏了聆听古今中外大师的思想教诲与美感体验,孩子便成为在枯燥乏味而又绝少价值与意义的空间中机械转动的机器人。

四、批作文如喝中药

学了五六年语文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如同经历一场劫难,休说写得真实生动,就是不出或者少写错别字也难以做到。韩兴娥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批改作文如喝中药一样苦不堪言。本来,“我手写我心”如同春之草长、冬之雪飘一样自然,可学生却提笔忘字与文思枯竭,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难以攀援这一写作的“高峰”。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五六年的语文教学中并没有打通学生走向从容写作的坦途,甚至无意间将其写作的天赋泯灭于萌芽之中。因为教师没有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没有让他们插上想象与幻想的翅膀,更没有让他们大量阅读进而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飞跃。于是,写好作文就成了小学阶段难以跨越的一个坎。

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高年级课本每册一类字不过100多个,二类字的数量也明显低于中年级。但是,尽管每个学期复习十几遍,但考试中诸如“给二类字注音”这样的xx,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错误。

这成了韩兴娥心中的一个痛。

2000年春天,她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日本汉字教育专家古井勋博士经过14年的潜心研究发现:“默记汉字的能力,一年级学生最强,年级越高,逐渐降低。”可见,错过了儿童识字{zj0}的“关键期”,结果是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也都是事倍功半。

适值青年路小学从一年级进行大量阅读实验,韩兴娥“大量阅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就在青年路小学畅行无阻地开展起来。

一、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

韩兴娥老师在一年级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韵语识字。韵语识字虽然生字密度大,但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进行识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性记忆,充分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韵文短小精练,通俗有趣,琅琅上口,极易引发儿童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积极主动的良性学习状态,达到了识字快与兴趣浓的和谐统一。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审讯鼠贼》中,经历了五个由浅入深的过程。{dy}步是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简单理解:“升堂审讯列罪状,一贯偷盗太疯狂。率领队伍逮鼠贼,勾结伙伴毁杂粮。”第二步是认读20多个生字。第三步认读用熟字拼凑的30多个生词。第四步认读用学过的字编写的6个句子。第五步读一读联系韵文内容编写的一段话。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习速度之快与质量之高令人惊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用半年时间学了600字,下学期又轻松认读了900字,有此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教学中将识字与阅读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既调动学生认读积极性,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据校长高树军讲,韩兴娥老师所教的学生,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常用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在小学阶段认识3500个常用字,达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要求。

二、构建新的识字系统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较少时,这些字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成语言系统,使新学的汉字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大脑皮层构建新的链接,产生新的系统,从而融会贯通,牢固掌握。韩兴娥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就构建了一套新的系统。

一是她将学生学过的字按偏旁归类,让他们体会偏旁部首的意义,同时巩固认读生字。二是让学生伴着乐曲唱韵文,展开联想记生字。在童音荡漾中,生字学习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他们的{za}。三是为学生编辑的《韵文小字典》成了学生识字的得力助手。当某个字发生暂时遗忘时,学生可通过定位联想快速想到此字在某课某句话中的位置,记得不扎实时可以查找韩兴娥老师专门打印的《韵文小字典》。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问老师时,韩兴娥老师从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背诵那个字所在的韵文。学生在这种富有韵味的语境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三、诱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吸引,为了诱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韩兴娥老师经常性的给学生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予以刺激。同时,隔段时间便给学生家长发贺信,真诚地赞扬学生的进步,并提出希望。在李国庆副校长的帮助下,韩兴娥老师仅仅在低年级就给学生家长发了几百封贺信或喜报。一年级上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她建议家长利用过春节这一有利时机,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显示一下本领,从而让孩子体验刚入学半年就能认识600个常用字是多么的了不起。据家长反映,孩子自信心的树立与他们在众人面前认字、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据谭宁老师讲,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进步,韩老师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些新办法。比如说,她做了一些分数牌,学生做好一件事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牌,这些分数牌就如同她们班的货币,可以用它来换分值不等的彩纸,可以用来借书,可以用来换本子、铅笔、橡皮……她曾在家长会上告诉家长,也曾写“密信”告诉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把奖品拿回家时,一定要夸张地表示奖品好得不得了。家长反映,孩子每天如数家珍地数自己得到的分数牌,自愿多识字、多读书来挣取更多的分数牌。这样优生得到的奖品多一些,后进生也一分一分地积攒,也有得到奖品的机会。有时候,她从韩老师的教室外走过,经常会看到学生兴高采烈地在换取奖品。学生的积极进取心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大量阅读登堂入室

韩兴娥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实验,是因为{zj1}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由于教师翻来覆去之“精”讲,一遍又一遍作业之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看着学生对语文学习欲说还“愁”,读着六年学习之后依然味同嚼蜡的学生作文,韩兴娥老师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与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道学生反复做的那些低级的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由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阅读不宜在语意的理解上用力太多。但朗读就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促发联想,激发兴趣。

韩兴娥老师教学低年级课文的要求就是读熟。不是教师为主体的范读,而是学生作为读的主角。学生不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齐读、指名读中“听”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

培养“小老师”便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韩兴娥老师在逐句逐篇地听过学生朗读之后,从中选出读得多、读得熟的学生当“小老师”,并为之佩戴“小老师”证卡。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自己在大家面前一展为师者的风采。所以,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诵读训练,甚至在家里让父母听着诵读。于是,诵读的新秀层出不穷,“小老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使更多读不好的学生随时得到指导。

除了集体学习和学生书面练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韩兴娥老师还允许学生随时下位找“小老师”检查辅导。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得到训练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在低年级阶段,韩兴娥老师的学生轻松地通读了本年级的人教版教材、辽宁韵语教材、修订前的三四年级人教版教材以及学校图书室里的《阅读文选》《拼音报》等。课堂阅读就达50万字,相当于一般小学同年级学生阅读量的10多倍以上。

二、中年级:高效率地大量阅读

进入中年级之后,韩兴娥老师以两个多星期学一本教材的高速度教完了五六年级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部学完,其余课堂时间就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以外作品的大量阅读上。于是,每一学期每个学生阅读100万字的大量阅读便在课堂之上拉开了帷幕。

1.学习课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韩兴娥老师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教师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xx。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外作品:不动笔墨不读书

韩兴娥老师的班级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来源却并非一个渠道。有从学校借的,有学生从家拿来的,也有韩兴娥老师个人的藏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兴娥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韩兴娥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阅读之前,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勾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具体字数不限。她要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检查的过程同时是指导的过程。

教师通过参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应该积累的,哪些内容没有必要记忆。这样做训练了学生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拿到一本书,学生便自然地拿起笔边读边圈划批注,有时查查字典,有时翻翻前面看看后面,前后文联系起来思考。

三、高年级: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dy}次听韩兴娥老师的课,给我的震动之大是始料不及的。她用的教材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学哪篇课文不是早准备好的,而是让我来当场指定。刚一上课,翻开这本多达60多万字的“教材”,才发现文章大多选自《史记》和《资治通鉴》,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小段文言文和相关的白话历史资料两部分组成。随手一翻,是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中的《鸿门宴》一文,于是就说,就教这一篇吧。说完之后,又感于心惴惴,深怕自己的率意而为有可能造成这堂课的失败。但韩兴娥老师平静得如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从容自若,她先让学生“开火车”读一遍,纠正了错误读音,然后便由学生自由朗读。不长时间,便要求学生背诵古文,并就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争辩。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抢先发表个人意见,假如达不成共识就会引发争论,然后出现一个对几个、一组对一组、有时候会自然形成观点对立的辩论集团,各自引经据典,努力说明己方的观点和意见,试图说服对方。学生的思辨欲望被xx了,她却成了旁观者。12分钟,教学任务完成。韩兴娥老师又说,请陶老师再选一篇。在惊愕未定中,我又选了《楚汉之争》一文。同样,10多分钟之后,任务又已完成。其后又教学了《古诗三首》。如此教学看似“不求甚解”,其实教学容量之大,学生获益之多,是我在其他课堂之上绝少见到的。

据高树军校长讲,韩老师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时,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dy}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xx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记者所听的课,属于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

高速大量阅读,使学生在低、中年级的阅读量分别达到了50万字和300万字。在实验班学生(五年级上学期)读书量调查中,读过上百本乃至几百本中外名著的学生已大有人在。

笔有千钧任歙张

从潍坊采访归来之后,我的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韩兴娥老师探索的语文教学之路,无疑于在我的心里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而到家之后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她的学xx来的一组电子邮件,匆匆打开一看,便立即沉浸其中。原来他们所写的内容都是当时我去听课,特别是采访他们的情景。这些小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彼时彼地我的全部活动,他们的真切感受,都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这哪是小学生之文,分明是颇有文学爱好的中学生的作品啊!于是,我的电脑文件夹里,就有了{yj}保留的一份精神产品。

第二次采访韩兴娥老师,就有了新的探询,那就是她的学生何以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而且如此富有灵性与文采。

韩兴娥老师说,她很少命题作文,旨在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感到作文如衣食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感到作文有用,并在实践中受用。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于是,他们成了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关注生活的写作者。

但仅有写作素材并不能写好作文,关键是韩兴娥老师将大量阅读引进课堂。“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也就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原动力。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佳句叠出。古人云:“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再是个别现象。

实验成果令人们疑云消散

韩兴娥老师用两周时间完成现行教材的教学任务,且不布置课外家庭作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因为当今人们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往往与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而考试内容,又多出自教材。如此匆忙地将教材学完,考试成绩难道能有保证吗?

一、大量阅读的学生不怕考

可韩兴娥老师对此却胸有成竹。她说,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多了,考试就如小菜一碟。而死读课本不进行拓展学习者,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稍有难度的课外题,多是难以应答甚至不知所云。

赵丹同学告诉记者,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已学完了六年级的课本。语文、数学成绩全班都得了优秀;还考了六年级的卷子,平均分不比六年级的考生低多少。现在,他们已经学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并且还打算把《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书也学完。

据张振东副校长讲,家长开始对孩子能否考好自然会有怀疑,可是一次一次的考试之后,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他们也就心服口服了。特别是孩子由此对读书产生的特殊感情,又由读书而提升了文化素养,他们已经对韩老师心怀敬意了。

二、读书不会成为负担

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教学内容,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也是记者生疑之处,在采访学生时,便特别提到这个问题。但孩子们一脸的轻松,说这是大人们在杞人忧天。他们非但没有感到是一种负担,反而因为读书而有了一片阳光心态,有了主动的追求。

赵丹同学说,只要健康有益的书她都爱读。书本就像那沙漠里的绿洲,使她在迷茫中获得了希望;书本又像那明净蔚蓝的天空,任她自由翱翔;书本又如那高雅、幽静的世外桃源,使她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陈晨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茶余饭后,手握一本书,其味也香;枕边床头放上几本,古今多少事,上下五千年,尽在方寸之间。浩瀚书海,自己不过是沧海舟子。鲁迅、巴金、曹禺、曹雪芹、罗贯中……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照亮着她前行的路程。”

孙玥同学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情有独钟,她说,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点燃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火花。从春秋时期的百家诗至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人类文明的火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四大发明”闪耀着祖先智慧的火花,“四大名著”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累累硕果……她就是在这些灿烂的文化中,享受幸福,不断成长的。

 

更有趣的是,有的同学还将所读过的与所了解的书目连缀成文,令老师与家长为之拍案称奇。比如魏榕同学《书名联串》——《大卫.科波菲尔》诞生在《呼啸山庄》,《母亲》的去世使他成了《雾都孤儿》,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经历了《罪与罚》,付出了《孤星血泪》,逐渐对这个《悲惨世界》产生了《傲慢与偏见》。后来,《唐.吉诃德》成了他的《漂亮朋友》,他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阴谋与爱情》以后《复活》了。懂得了《热爱生命》,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懈地《追求》,使他终于成为《英雄凯撒》式的人物,并由此赢得了《上尉的女儿》的爱情,在《神奇的花园》,他接过《珍妮姑娘》送来的《麦琪的礼物》,满怀《理智与情感》,参加了《青年近卫军》,开始了新的《一生》。

 

高树军校长说,学生阅读量虽然非常大,但由于每读每新,每读都有兴趣,越读知识越丰富,所以,不是读得多了就增加了心理负担,而是读得少了做那些味同嚼蜡的作业成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由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书香人生奠定了基础。

韩兴娥老师很为学生的活泼而欣慰。天真无邪写在每个学生的脸上,童言无忌呈示于课内课外。体育场上,有这些孩子活跃的身影;文艺舞台上,有这些孩子出色的表演;作文、电脑等各种大赛之中,他们经常榜上有名。阳光,幸福,成了对他们的共同写照。

据悉,近期潍坊市教育局将在全市推广韩兴娥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但愿韩老师的一些有益的探索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推荐一位语文老师_齐鲁作文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