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在公共道路上,为了保持畅通,人和车却不能随便走,得遵循一定的规则。1945年6月22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行政院发电文称:“着自本年十月一日起,全国一律改为靠右行走。”
《古礼》曰:“道路男子由右,妇女由左,车从中央。”唐代则有车辆靠右行驶的规定,“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但这些规定并没有普遍实行,也不具有延续性。真正意义上的交通规则的产生,是汽车出现之后。
19世纪后期开始,中国的南方省份和城市,例如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受英国的影响,普遍靠左行驶;而山东、直隶等北方省份,受美国等国的影响,大多采用右行规则。直到19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规定车辆都得靠左行驶,而东北等日本占领区也采取左行规则,全国范围内的规则才基本得到统一。但为何在10年之后,又要“一律改为靠右行”呢?
美军制造的难题
抗战期间,汽车多由美国输入。美国公路交通规则是靠右行驶,因此美国的车辆到中国后,必须对方向盘及灯光进行改装,而这需要大量的改装费用,正如1945年12月31日的《申报》所称:“改装费须达车价百分之十二。统计全国车辆因改装而支出之费用,殊为浩大,故节省改装费用,亦为改靠右边行驶理由之一。”
抗战期间的后方大城市和抗战胜利之初的上海、天津、成都、重庆等城市,都驻扎了一定数量的美军。美军不习惯中国靠左行驶的规则,事实上,也确实时有美军军车肇事发生。1946年2月9日的《申报》提到:“抗战胜利的前夕,在后方诸大城市中,如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地,因为xx汽车云集,运输量激增,均有行车秩序混乱的发生,及肇祸伤人的不幸事件。当时各地,以美军车辆较多,故运输当局感觉美邦人士对于靠左行驶,或不习惯,拟改为靠右行驶,以谋矫正一切弱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行政院发的电文里,也如此阐述改革的原因:兹为节省改装,减少肇事起见,亟应修改。
除此之外,适应“世界趋势”也是改革的重要原因。1945年9月10日,内政部给四川省政府的电文声称:“查车行改靠右行驶,行人仍靠左走,诚为适应世界趋势之举。”以当时情况而论,世界各国靠右行驶确为多数。《申报》统计,二战之前靠右行驶之国约占世界各国总数的7/10。因此,中国改为靠右行驶,也就是适应了世界趋势。
全国一致转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这封电文,拉开了“一律靠右”改革的序幕。行政院接令后立即着手办理,制定了《改进市区及公路交通管理办法》。新法规定,车辆一概靠右行驶,转弯时除交通xx特准外,一律靠右边顺转;人兽力车应{jd1}紧靠右边,单排顺序行驶,不得超越争先;后车需要超越前车时,必须先鸣喇叭,得前车表示手势许可超过时,始可靠前车左边越过。与此同时,为适应此项改革,政府还绘制了全国公路行车路线示意图,其中包括行车靠右示意图、超越前车示意图、叉路口顺右拐弯示意图。另外,为保证靠右行驶改革安全稳妥施行,政府也制定了汽车限速规则,规定汽车行车{zg}速度在市区及人口稠密交通繁盛之处,以每小时20公里为限;其他地点小型车辆以每小时50公里、大型车辆以每小时40公里为限。
车辆“一律靠右”,而对公路上的行人,国民政府最初设想是“行人仍靠左走”,其理由一是民众已有靠左走的习惯,二是政府认为车与人相对进行,则人早望见,易于避让。但后来有人提出意见:车辆靠右,行人靠左,如车与人相对而行,不是用车去撞人?因此此项规定做了调整,规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忙于接收工作,难以顾及其他,军事委员会于9月初通令各省政府、战时运输管理局、交通部,公路车辆靠右行驶改为1946年1月1日起实行。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应对,制定了相应的交通规则并广泛宣传。
由于政府与民间的准备、宣传较为充足,交通秩序又维持得认真,施行当天的情况比较理想。在上海,“在这熙熙攘攘嘈杂的人群里,有时会有一小队的童子军走过,他(她)们真使人喜爱,他们服装整洁,精神充沛地用着轻快的步伐走着,他们不是闲逛,而是负责帮助维持交通的工作,因为车马靠右行开始的{dy}天,恐怕车马行人们都未习惯,致紊乱了交通秩序,所以全市xx、青年团团员、市党部服务队队员和全市学生,都参加这督导工作,他们在细雨蒙蒙下,充分表现着他们的服务精神。”(《申报》)当天上午9时的成都,“公路局之督导车即载警局车管所、公路管理局、市府工务科三机关督导人员,出巡全市……成都童军分会派出童军十余队,协助警局服务,各童军在车民喧嚣拥挤之中,颇能尽责……”
城市居民由新奇而渐渐习惯了“一律靠右”的行驶方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沿袭了这一规则。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