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 归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人生的超脱。归隐不是生命的对外扩张,而是人性的向内回归;归隐注重内在自我的完善,而不在外在的世俗功名;归隐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所崇尚的人格特征。魏晋文人他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朝代的更替。陶渊明远离政治,是实实在在的归隐,达到了魏晋文学和人格的{zg}境界。他的“桃花源”诞生于乱世,含有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理想的圣洁天地,体现了士大夫的精神归宿。阮籍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挣扎,他既要维护人格独立,又要保全自己性命。他崇奉老庄之学,超然物外,常用醉酒躲避政治上的灾祸。“邻家xx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又“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⒁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虽然苟全了性命,但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最终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贾宝玉生活在封建末世,他与陶渊明一样毅然远离政治,拒绝功名;他又象阮籍那样,崇奉老庄之学,隐居在女儿世界里,隐居在边缘人物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等人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之地。他看见了贾赦之流的情感缺失;看清了贾敬之类的身体堕落;也看清了贾雨村之辈的灵魂丧失。贾宝玉从不为社会评价和世俗利益操心,他关心的是人的本性的真实,在乎的是自我存在的意义。所以,他隐居在女儿世界,追求自身的价值。魏晋名士对儒学表示了怀疑和否定之后,转而追求内在人格和自我价值,以此对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与贾宝玉的追求息息相通。 所以,贾宝玉不只是对现实人生的拒绝和厌倦,更是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他追求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桃花源”,也不是偶尔对美丽女人的欣赏与悼念,而是以女性为代表的纯洁、多情、美丽的秦汉文化的理想世界。人有两种生存方式:占有和存在。满足于对财富地位的占有,是异化的生存方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第五回),这就是王熙凤的悲剧。贾宝玉守护自己的灵魂,拒绝世俗的污染,彰显一个大写的“情”字,颠覆传统的陈腐价值,为“情”的价值立法,表明了他的存在及意义。中国{dy}个伟大诗人屈原,他在孤独中创造出色彩缤纷的香草美人,以示高洁,等待召唤;而贾宝玉的孤独只能是对人生理想的幻灭,只能是对家族社会的绝望。屈原在孤独中行吟泽畔,有心报国,无路请缨,最终绝望殉国;贾宝玉在孤独中否定了社会的合理性,他拒绝继业,拒绝补天,终结历史,可谓替天行道,超越了《水浒》的英雄好汉。因此,贾宝玉孤独超脱的隐居生活,超越了陶渊明的超脱安逸;超越了阮籍的挣扎无奈;超越了屈原的孤独等待,超越了绿林好汉的打打杀杀,将隐居的生活方式提升到新的文化高度。宝玉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了人的天性,在秉承天意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在女儿世界中得到身心的自由;又在孤独超脱的隐居中替天行道。总之,宝玉的隐居是一种胸襟、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隐居在田园荒山,阮籍隐居在城市闹区,宝玉隐居在自己的内心,获得灵魂的升华。宝玉将隐居文化的内涵不断地丰富深化,不断提升隐居的人生境界。 二、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 宝玉的觉醒不仅在于争取做人的权利,取得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自觉地发挥自我潜能,注重文化重建。贾宝玉的觉醒不仅体现在他对女性“意淫”的艺术态度上,以及对爱情的专一与升华,更注重在文化重建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意淫”这个词语颇为暧昧,“意”字意味嬉戏、调情、关心、体贴、赞美、欣赏等含义,“淫”字仅仅是表明“意”的对象,是过多过分的含义。所以,王蒙说:“{dy},宝玉非常尊重这些女孩儿,而不是像那些人那样仅仅把异性当做泄欲工具、当做鸡犬猫马一类的有生命的财物来占有、来糟践。第二,宝玉经常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对于美丽聪明灵秀的女孩儿,宝玉经常怀有的不仅是体贴入微,而且是赞叹有加,是倾倒于造物的杰作之前的一种喜悦、陶醉、乃至崇拜与自惭形秽。”⒂虽然,在初期的性启蒙中宝玉有过性尝试,表明他是一个正常男人。因此,他的“意淫”更显得难能可贵。贾宝玉生命中的春天,是由美丽多情、自由烂漫、刚毅勇敢的少女和大观园的自然美景激发出来的,她们与男人形成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表现了宝玉对文化个性的尊重与欣赏。 宝玉对女儿世界是泛情主义,对黛玉却是专一钟情的。{dy}回中“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后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为酬报灌溉之德 ,她与神瑛侍者一起下凡,以泪水报答灌溉之恩。”这就预示了木石前盟的神奇。宝黛爱情是奉献与报答的爱情结构,极具现代意义。这样的爱情结构,超越了才子佳人式的范畴;也超越了牛郎织女神仙式的爱情等待。虽然,宝玉奉献的爱意一直受到黛玉的怀疑,埋怨,嫉妒,讽刺,嘲弄、奚落与眼泪,其实这很符合他们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刚开始宝玉还对家族抱有幻想,对自己的爱情还造点舆论;后来宝玉目睹了在家族中的悲剧后也渐渐觉悟到他们的纯洁爱情不可能被世俗所接受。但是,宝玉依然专情,依然奉献爱意,表明他们的爱情是超越世俗功利的爱情,是纯粹的两情相悦和志趣相投。因此,宝玉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树立了一个爱情典范。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宝玉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人生理念,否定的是传统的功利、权术、势利、卑微和陈腐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在于家的血缘情感,在于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这样看来宝玉的泛情博爱与专一爱情,也就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血缘情感,也超越了传统文化的一夫多妻制。 宝玉对女性世界的向往,也体现出一种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新的感情寄托的方式。在历史的进程中,女性往往比男人更具有人性的光辉,《红楼梦》中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李劼认为,前五首是对中国男性荒唐历史的审判;后五首歌颂了历代女子的优秀精华;林黛玉的《五美吟》则哀悼了历史上的五位xx女性。她们共同xx了中国历史的男人气息,给历史重新注入女性的灵魂与诗意。⒃因此,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其文化寓意是人要有灵魂,社会要有灵魂,历史也要有灵魂;这个灵魂不是来自男性社会,而是来自女性世界,它的源头是能补天造人的女娲。女娲在《红楼梦》{dy}回中就以神的形象出现,其深沉意味就是让女神xx我们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作者塑造的贾宝玉形象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贾宝玉不是泥塑的,而是石头演变而来;他是真石头假宝玉,秉承了女娲的生命气息和诗意灵魂。女神xx我们开天劈地,女性的诗意灵魂让爱情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实现理想的情爱生活,体现了以情为本的人生理念,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将近三百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情爱在迅猛传播,中华民族的情根在不断地蔓延,中华民族的感情在不断地升华。曹雪芹在天空中时刻审视着我们。 三、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 贾宝玉具有一颗童心,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⒄贾雨村的“雨村”也是“愚蠢”的谐音,为了功名而泯灭真情和人性,这样的选择是愚蠢的。生活在超越世俗功名的大观园,就是崇尚悠闲而有诗意的生活,就是“诗意的栖居”。王国维认为,人生、欲望、痛苦是三位一体的存在,惟有艺术,才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才能升华欲望,摆脱痛苦。西门庆是财富的化身,是财富的人格化;贾宝玉则摆脱了“物与色”的诱惑而能注重人的诗意存在。所以,他反对晴雯拿扇子出气,因为这是把人的境界降到物质的层次,是以占有的方式取代人的存在。第二十回贾环赌钱赖帐,贾宝玉就开导他说:“你原是要取乐儿,倒招的自己烦恼。”在贾府,在整个社会,对物的占有已成为社会的全部焦点,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贾敬炼丹敬重自己的身体,贾琏霸占女人的身体,薛宝钗夺取无情的婚姻、王熙凤聚敛不义的财产,贾雨村获得丑恶的功名,等等,这无疑都是一幕幕社会悲剧。帕斯卡尔说:“消逝,感觉到我们所具有的一切都在消逝,这是最可怕的了。”⒅贾宝玉看到了在权势利益的腐蚀下童心的消失、人性的变质、青春的逝去、爱情的消逝、诗意的摧残、灵魂的丧失、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毁灭等悲剧。 宝玉的诗文创作成为他心灵的慰籍和归宿。宝玉具有诗歌才情,他的诗歌灵性来自《诗经》的孕育。宝玉{dy}次才情勃发,是第十七回大观园的题咏命名,他当日所题的对联匾额不少,其中有一个高潮顶点,就是给那个入园以后压水而建的一座桥亭题名。有人抄袭欧阳修的“翼然亭”;有人化用《醉翁亭记》的名句,题“泻玉”;周汝昌认为,宝玉从王实甫的“花落水流红”得到灵感,题“沁芳”二字。第二十三回,宝玉携了一部《会真记》,来到沁芳闸畔,在溪边桃花树下一块大石上坐下,独自细品。当他读到“落红成阵”这句时,偏巧一阵风来,果然将树上桃花吹落大半,以致满头、满身、满地都是花瓣。宝玉不忍以足践踏污损,于是用袍衿将花瓣兜起,撒向溪内,只见那些残花,随着溪水,流向闸门,悠悠逝去。为“沁芳”二字作了{zj1}诗意的描绘;也是宝玉{zj1}诗意的一次人生体验。“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宝玉题沁芳亭的对联,描绘出一幅柳溪成碧、花落流红的诗意画面。王蒙说:“诗是大观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与姊妹们一起做诗,是贾宝玉的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宝玉不仅参与了大观园的题咏,还参与了春灯谜、白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柳絮词;又独自写了寄生草、四时即事诗、仿妙玉乞红梅诗、姽婳诗、芙蓉女儿诔;也欣赏了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和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宝玉和大观园的女儿们充满了诗情,生活充满了诗意,才女们的诗歌创作,让宝玉体验到了真正的自由,虽然他的诗常常排在末尾,但是,他最能感受到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浓浓诗意。 还有大观园里的春夏秋冬,四时美景,独具个性,精彩纷呈,充满诗意,具有超然的生命境界。宝玉细细品尝,移情入景,感怀生命。在自然的审美体验中,宝玉的内心能获得一种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能暂时xx心中的矛盾与痛苦;宝玉徜徉于大自然中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庄子的诗意境界。还有那些生日聚会,如黛玉的生日、宝钗的生日、湘云的生日、宝玉的生日等,都用“酒”渲染了人间真情,表达了宝玉对无忧无虑、远离功名、没有权术的超然生活的诗意享受;尤其是第六十三回,在宝玉的生日聚会散了以后,在怡红院里,他们在真正的意义上做了一次自己的主,安排自己的欢乐方式,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穿着,继续庆祝宝玉的生日,庆祝她们的自己的节日。大观园的女儿也都请来了,保守的李纨也被感染了,支持他们深夜欢聚。于是,他们抽签摇点,赋诗玩笑,喝酒忘情,沉浸在自由欢乐的气氛中。对宝玉而言,这是最富有生活的诗意,是真正的生活化的世外桃源。所谓诗意,不仅指那显眼的诗的形式,也不仅指结社、联句、写诗、论诗的场面,更是指自由自在的生活片段和生活瞬间;是蕴涵情感、观照生命的四时美景;是超越世俗的具有诗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虽然,在诗意的背后是“消逝”的悲凉,在诗意的背后是悲剧的命运。但是,宝玉的充满诗情的诗意生活依然穿越时空,感染了我们,感动了我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庄子的灵魂依然吸附在我们身上,象盖茨那样“不物于物”,不只是菏尔德林的梦想、海德格尔的理想,更是人类的共同愿景。 四、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 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戈尔认为,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dy},是感官的层次,是审美的阶段。其特点是突出感官的享受;其欢乐是浮浅的低档次的,是转瞬即逝,充满了混乱和堕落;这样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根本不可能发现人生的真理,不可能洞察生命的存在。第二,是道德伦理的层次,是人的理性的阶段。其特点是能够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履行社会的责任,趋善避恶,维护社会的安稳;其乐趣过于理智,心灵仍然骚动不安,没有寄托,缺乏信仰;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达到人的真实存在的境界,理性与感性处于分裂状态。第三,是信仰的层次,是宗教的阶段。其特点是{zg}尚最充实的人生境界;人摆脱了一切世俗的物质的外在束缚,也摆脱了社会道德与理性的束缚,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存在;其快乐来自对上帝的信仰,这样自觉自由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人神合一的境界,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的境界,达到了自在与存在的高度统一。⒆在《红楼梦》中只有宝玉一人达到了这第三个层次的人生境界,它类似于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的境界。我们认为宝玉是有信仰的,他的宗教是“情教”。“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人生;“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社会;“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独立人格;“情教”崇尚的是以情为本的精神自由。 宝玉的审美观照表达了对传统理性的否定。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说:那些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种死似乎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宝玉认为这是士大夫的愚昧表现,更是士大夫的自私表现。宝玉摆脱了一切世俗的物质的束缚,也摆脱了社会道德的束缚,作为一个护花使者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宝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他无力成为一个社会改革家和社会革命家,他不知道理想的社会如何来临,他也提不出任何可靠的合理建议。但是,他知道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真正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宝玉的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还表现在对“色空”的理解与超越上。在《红楼梦》中“色空观念”只是借用佛教概念而已,{dy}回中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宝玉的觉悟过程。“因空见色”是指宝玉渐渐感悟到女性悲剧和家族衰败的原因;使他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与社会的荒唐。“由色生情”是指宝玉在女儿世界的人生历程中,激发了他更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更为宽容悲悯的情怀。“传情入色”是指宝玉对家族兴衰倾注了爱恨交加的深切感情。“自色悟空”是指宝玉拒绝传宗接代,拒绝功名,悬崖撒手来终结罪恶衰落的家族;并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以此暗示要用“情”字而不是用“功名”去审视这个社会。因此,“色空”是激发读者思考的一个意象,是鼓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一个情僧,是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核心要素。 宝玉的审美观照的自由生活,更体现在死亡意识上。李劼认为,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开头,宝玉在山坡上感物伤人,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花撒了一地”,由黛玉的“无可寻觅”,联想到大观园女儿的“无可寻觅”,悲伤难耐。“其意味是宝玉突然发现自己面对死亡的情景,他的悲伤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美好青春和理想社会消逝的悲哀。”⒇宝玉的死亡意识,彰显了他的护花使者的人生意义,突显了他见证悲剧经历悲剧的悲剧精神。宝玉愿意死在女儿的泪河中;愿意在女儿们离开大观园后出家当和尚;愿意为了人间真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宝玉的死亡意识,超越了“好死不如赖活”的传统观念,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建立起我们民族的悲剧精神;这是审美观照和自由生活的核心内涵;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超越死亡才能真正进入审美观照,才能真正体验自由生活,才能真正感悟人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觉悟,人就能体验到生命的存在,而不是物质的占有,就能彻底去蔽;人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就能返回到生命的本真,获得生命的自由,把握到生命的诗意。这也是贾宝玉的生命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