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搞定孩子磨蹭_一元问鼎教育_百度空间

{dy}招:一分钟专项训练。
       (1)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根据年级不同,难度可以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写不出一个小题。
       (2) 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书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 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我班上一个孩子的数字书写特别差,而且非常慢。这学期,我让他每天练习一分钟“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他给我看了最近几天的练习成绩,原来一分钟最多能写5组,现在最多可以写9组,而且还写得工整好看一些。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三至五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第二招: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的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来,家长就更生气,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扬。如刚开始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分或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这样的话。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快的动力。
      第三招: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家族内部的作业,比如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会布置什么读英语,孩子刚读完英语,家长又安排做奥数题。等等。总之家长给孩子安排得相当充分。孩子也看出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只要有孩子空闲时间,家长就会安排任务。所以,孩子的对策是,化整为零,在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这样拖很长的时间,由于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会另外安排任务。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玩了。
       对策: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候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果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第四招:从生活习惯训练。
       只能从生活习惯抓起啊,先给他规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儿。一位家长说,她女儿早上起床穿一双袜子要十分钟,孩子在床上把袜子理呀理,理得家长冒火。什么吃饭,穿衣,洗漱能拖时间,尽量地拖时间。
       对策: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在比赛之间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
也可以用记时完成某一件事情,规定时间完成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第五招: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到晚上十点,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这时,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zh1}时间。要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上床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个是狠招,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作业的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标了,就不能用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招。
       总之,对孩子磨蹭,家长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

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策略

朋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玩,小家伙有个癖好-摔东西,只要她的小手够得着的东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开心地“咯咯”笑个不停。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现在我的儿子乐乐已经16个月,每次带他出去聚会,朋友们总是赞叹不已。照看他的阿姨也由衷地说:乐乐真的很懂事。我真为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欣慰,因为我这个做老爸的努力有了结果。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
  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我的策略是:
  以所能有的耐心,{zd0}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jd1}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zd0}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家长揍孩子的技巧

中国传统家教“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父母抱怨: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我认为: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认为: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jd1}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xx的父母。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样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dy}:适度原则
  体罚孩子,一定要 “适度”,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顽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倾向的人。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儿子成天逃学,整天沉溺于网吧,还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殴。同事气得没有办法,隔三差五就会痛打一顿。可是不仅不起作用,还使孩子变本加厉,据同事气愤地说,孩子不仅在挨打时一动不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许不会成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长如果真要教训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长期望xx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时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第三:隐蔽原则
  “人前教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场所,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胡适的母亲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从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打他是为他好;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三岁决定一生!个人理财从三岁开始

三岁决定一生--个人理财从三岁开始,你信这个吗?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应从3岁开始经济意识教育,主要教理财知识,并制订了各年龄阶段教育计划:
  3岁: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zh0}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给领导买小物件获得报酬。
  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xx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由上述计划可看到,西方社会对獐的经济意识教育比较看重,这与西方社会商品经济发达有关。为此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1)钱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獐的观察能力很强,对钱产生的举早于其他事物,因为钱能给獐带来直接的好处和利益。家长只要带獐逛几次商店,钱的用处便牢牢树立在儿童心中。
  (2)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产生爱惜钱的心理,引起储蓄行为,避免浪费。我国当前某些学校学生对钱毫不珍惜,任意挥霍浪费,与缺乏理财教育有关。据报载,武汉小学生流行收集《水浒》人物套画,扔掉干脆面,浪费惊人,xx没有爱惜钱的意识。
  (3)懂得节约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将来长大后有助于从事财会经济工作。知道自己挣钱,培养独立精神。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时代,祖父每周给他10美分零用钱,到xx检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头卖报,养成劳动赚钱的观念。
  今天看来,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仅对他日后成为商业巨头有很大意义,而且对我国儿童的经济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4)通过理财教育,了解商品社会,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观念对理财教育的束缚,转变思想,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郑重声明:资讯 【五招搞定孩子磨蹭_一元问鼎教育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