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发表作品之十五]献给母亲的诗(7首)_远洋作品_新浪博客

                     杯子   (外6首)                           远洋

(刊登于《大别山诗刊》2010年夏之卷)

 

母亲的意愿

是埋葬在故乡的土地

 

在护送母亲回家的路上

一连碎了四个杯子

 

不幸的预示——

就象我们四姊妹

 

碎裂的心

盛不住悲伤的泪水

2008-12-24

黑衣人

母亲正在{yt}天离去

而我却不能挽留母亲

 

“有一群黑衣人在病床周围探着头”

去年的十二月,母亲说

“拿一块黑布

要蒙住我”

 

今年的十月,母亲说

“你一走开

黑衣人就来”

 

当我值夜

多少个夜晚无法合眼的母亲

才得以安睡

 

可我,却不能一直守望着母亲

我远离了病痛折磨的她

在数千里外的异乡

揪着一颗心

 

最终

我没能留住母亲

我没能阻挡黑衣人

 

用永远的黑暗

蒙住了

母亲的眼睛

2008-12-24

九月{zh1}的草原

九月{zh1}的草原

被一夜西风割光

群山是剃了阴阳头的匈奴或契丹

向后退去;而我仍在追赶——

多少年前,一个穷孩子的梦

 

那是煮着野菜稀饭的灶膛里

柴火哔剥、湿烟呛人的梦

穷孩子病于梦幻!对远方的梦幻

——就象母亲

病于无穷无尽的思念

 

向着远方草原千里奔行的人

听闻母亲{zh1}的病情

在九月{zh1}的草原

终于明白——母亲为谁而病

为谁而死……泪流满面……

 

千里奔行的人是否提前回家

从呼伦贝尔到科尔沁,到鄂尔多斯

大风吹走了一个个草原

吹灭了穷孩子的梦幻

而母亲正死于思念

 

——而我将死于远方

或对远方的向往

在秋天{zh1}的霜晨

把母亲埋葬在故乡高高的山岗

让她的灵魂能将远方的儿子眺望

 

九月在变冷。九月的风在吹

草原在失去。冬天就要来临

湖沼的蓝眼睛里,迷濛着大地的泪水

母亲啊!我真的不能相信——

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你……

2008-12-24

豇豆架

“把打针的输液管子留下

明年春天我搭豇豆架”

 

这是母亲临终的前{yt}

对小妹再三嘱咐交代的话

 

她还盼着下地劳动

看豆子象泥土里拱出的嫩娃娃

 

向着太阳伸枝展叶,小姑娘一样

青青的藤蔓扭摆着腰朝上攀爬

 

母亲的笑容一定荡漾着欢喜

当塑料管上缀满了鲜花

 

就象曾经的痛苦开出了花朵

遮掩了不幸,幸福的果实高高悬挂

 

可她再也不能亲手耕作了,再也不能

为我们将心血和汗水挥洒

 

美好的生活已跟母亲无缘

儿女们只有将悲伤与苦涩咽下

 

而今母亲在地下长眠

她是否还梦见春天的豇豆架

2008/12/24

苦楝树

自从我17岁出远门

母亲就悬挂着一颗心

 

每逢春节,把年饭煮好了

就在门口苦楝树下眺望、苦等

饭冷了又热,热了又冷

冰凉的泪水湿透她的衣襟

 

无论风雨飘摇,还是霜降雪飞

当露水漫过石阶,夜静更深

劳累疲惫的母亲凝视着迷蒙的远方

翘望不归的儿子,就像盼月亮盼星星

 

年复一年,苦楝树叶落了又生

头发黑漆漆的母亲成了白发人

年复一年,苦楝树佝偻憔悴了

母亲也变得曲背弓身

 

苦楝树下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啊

象母亲悠长的目光却越不过崇山峻岭

当我终于从千里外回家,母亲含泪笑了

昏死过去……那是苦楝树开花的时辰

 

一缕淡淡若无的苦涩的清香

掩盖了贫寒屋檐下多少苦难和不幸

倔犟的儿子让你承受无穷无尽思念的煎熬

——母亲啊,我是伤害你最深的人

 

世上再也没有人这样牵挂我了

老家门口那棵苍老的苦楝树

岂能替代埋葬在故乡山岗上的母亲

2008/12/25

母亲是泥土

儿女是鲜花

母亲说:“我学种花

再也不想你们啦”

 

看种子发芽,却想起我儿时

白嫩嫩胖乎乎的胳膊

——那个爱歪戴着一顶鸭舌帽的调皮娃

爬到高脚凳上,学广播喇叭讲话

 

每天搬出搬进,生怕吹了冷风

就好像侍护摇篮里的我们

——从{dy}个绽开的花骨朵儿

望见了妹妹脸蛋上的小酒窝

 

海棠,月季,野菊,马齿苋

南方的大丽花,美洲的蟹爪兰

无论卑微的草花还是名贵的树花

都在母亲悉心照料下尽情舒展

 

鲜花盛开的庭院争奇斗艳

赢得无数宾客的赞叹

爬满思念的长青藤

将母亲深深的伤痛遮掩

 

天天看着开不败的鲜花开放

就仿佛看见看不见的我们

——母亲心里多少说不出的苦楚

阳光可曾将它一一熨平

 

而今冬天来临,母亲啊

已成了泥土的一部分

儿女是鲜花,岂能忘记

母亲如何哺养培育了我们……

2008/12/25

 

母亲的剪影

哪一年春天黄昏

小溪对面,远处山坡

母亲正曲背弓身地劳作

在她头顶天空,鸟儿鸣叫着

——断断续续的劝慰和叮咛

 

她只顾挥舞锄头,沉默无语

她心里多少辛酸和苦楚

被翻起来的泥土

掩埋得更深

 

那时我在家门口眺望母亲

——她躬身劳作的剪影

从此贴在我的心坎

 

天色已晚。母亲忘记了疲倦

忘记了饥饿,甚至

忘记了回家——还有

四张嗷嗷待哺的小嘴

她已融入最深的夜色

——鸟儿像在焦灼地唤归

急急切切

 

如今母亲埋进泥土里的黑暗

而故乡春天黄昏的鸟儿啊

却穿过三十多年——

飞到我的耳边呢喃絮语……

2009/1/10

 

 [同期刊登评论]           苦难的母亲  悲愤的诗篇

                              ——读远洋《献给母亲的诗》系列

圆启

 

    远洋2009年创作的一系列纪念母亲的诗歌,以简约、质朴的诗句诉诸心灵,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怀念。透过悲痛泪水凝结成的文字,分明感受到诗人的悲悯情怀和对人生苦境的超越。

 

一、诗人对母亲的苦乐感同身受,在生活的细节中感受母亲的心。

 

    诗人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天黑了这群家禽匍匐在路旁石阶/当它们听见母亲的脚步声/就扑啦啦地扇动起翅膀/欢叫着迎接”(《母亲和家禽》) 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位生活在贫穷农村、靠双手劳动勉强糊口的母亲形象,她辛劳、朴实、善良,呵护弱小的生命。

 

    无论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是和母亲一起劳动的情景,或者母亲病情加重后对生活不变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强烈眷恋,深深烙印于诗人心底。“天色已晚。母亲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饿,甚至/忘记了回家——还有/四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她已融入最深的夜色”(《母亲的剪影》)“昏黄如豆灯光下/母亲仍在缝补/破碎的一切”(《暴雪》)一幅幅生活原色的画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景近景,鲜活生动。这些来自于平凡生活的细节,造就了母亲的平凡而伟大。

 

二、诗人在生与死意象的辗转中,揭示生命隐于暗处的质性。

 

    母亲的离世,使诗人体验了生命逝去的切肤之痛。“母亲正在{yt}天离去/而我却不能挽留母亲”(《黑衣人》)在大悲大痛之后,诗人将诗的触角延伸到母亲离世这一事件之外。“我只知道死亡是黑暗的一部分。/死亡是黑暗最黑的部分。”(《死于黑暗》)生与死的意象,得到隐喻性的拓展。

 

    生与死是二元对立的,生命的美好风光在死的黑暗之上呈现,生之有限在反抗着死之无涯。“每个人都提着马灯/找不到回家的路”(《雪夜》)“马灯”,犹如照亮生命历程的光明。在生与死的交替中,生命给人留下了感动,而死亡最终不可战胜,就像西风对九月草原的收割。“九月{zh1}的草原/被一夜西风割光/群山是剃了阴阳头的匈奴或契丹/向后退去;而我仍在追赶——/多少年前,一个穷孩子的梦”(《九月{zh1}的草原》)

 

    诗人以超常规、超现实的艺术思维将生与死的意象群一一拼装、对接、组织、联系起来,并始终以浓厚真情贯注诗的血脉,使之成为一个鲜活、灵性、创新的有机体。“有一群黑衣人在病床周围探着头”/去年的十二月,母亲说/ “拿一块黑布/要蒙住我”(《黑衣人》)“九月的草原”、“野雏菊盛开的乡村”、“西风”、“黑衣人”、“黑暗”等一系列生与死的意象,直接来源于生活经验。有节制的抒情,在质朴与华丽、明朗与隐喻之间,在情绪渲染与理性思考之间,达到力度的均衡,使诗人对生与死的领悟充满现实意蕴。

 

三、诗歌展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批判现实的自觉。

 

    诗人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纳入到现实与历史的审视之中。上一代的母亲们,经历过“互助组、合作社”、“反右”,“大跃进、大办钢铁”,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熬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在激烈且反复无常的“阶级斗争”中,在封建专制的阴影下,受尽了种种磨难和摧残。“我真担心,有{yt}/在崎岖坎坷的山道上/母亲象大雪下的竹子一样/被压得折断了腰——/被吞噬在巨魔般的黑暗”(《高高的山峦》)就象饱经蹂躏和践踏的土地,母亲是我们苦难祖国的象征。

 

   “苦难与不幸/终于把你击倒——/那持续不断的戕残,/犹如斧斨丁丁。”(《北方的白桦树》)时代深重的苦难深深刺痛了诗人的心。“你悄然离开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死于黑暗》)是现实的“黑暗”,夺去了母亲的青春,扼杀了母亲的生命。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是诗人对苦难根源的诗性直觉。

 

四、诗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母亲”厚重的内涵。

 

   诗人在悲痛中回忆母亲,打开记忆之门,借助简单的叙事自然铺展抒情的意境,那看似轻灵纯熟的笔触,实则饱蘸异常沉重的情愫。“恍若隔世的暴风雪/在夏夜星空旋舞”(《暴雪》)对母亲的感情,因为母亲的突然离世而被触发,情感的释放,犹如打开了闸门的河水,蓄积已久的能量将真实的悲痛和梦幻的追寻变为心灵的倾诉。

 

    诗人梦见母亲还在眷恋着人生,还在挂牵着儿女。“我看见母亲的心——/一颗因付出太多而瘪缩的心,/一颗因饱受摧残而枯萎的心。/这颗心血已流尽,呈现出/野雏菊一样黯淡的紫色。”(《梦见母亲的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永远活在诗人心中。

 

    品读远洋诗歌,我们重新理解了“母亲”。“她是一棵果树/我是她{wy}的果实”// “我是从她心头里生长出来的/她用全部的血和乳将我喂养”(《母亲与我》)是伟大的母爱将受伤的心灵轻轻抚慰,是慈祥的母亲使浮躁的人生变得充实、安静。“母亲”作为人类艺术的崇高主题,永远具有xx动人的力量。

 

  • (2009-05-10 19:08:52)
  • (2010-01-07 21:17:13)
  • (2010-01-14 21:07:49)
  • (2010-01-17 21:16:53)
  • (2010-02-04 10:27:25)
  • (2010-02-20 10:15:58)
  • (2010-04-05 09:57:52)
  • (2010-05-01 17:11:48)
  • (2010-05-07 11:13:34)
  • (2010-05-09 21:55:30)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发表作品之十五]献给母亲的诗(7首)_远洋作品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