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国家建设部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透露,新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已经完成广泛征求意见和论证,不久即可颁布实施。
这是我国21年来首次修订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正在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发于1985年,检测指标仅35项。
二十多年来,中国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水质多数达不到三类标准,流经城市的河段9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与此同时,饮用水水质较差却依然达标成为普遍现象。
旧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工业急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的现实。
近年来,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均有建议权的卫生部和建设部都在积极组织标准更新。其中,卫生部将水质检测项目增加到近100项标准,于2001年7月以《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名义发布;而建设部于2005年2月发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进一步将水质检测项目增加到101项,力争与国际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标准一致。
不过,张悦坦承,这些标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一批专家的建议和参与修订下,具有强制力的饮用水新“国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设部和卫生部协调完成,新标准中的水质检测指标增加到了100多项,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带来的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
哈尔滨理工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崔福义认为,新“国标”要应对的是我国水源长期持续性污染问题。而从去年哈尔滨松花江污染和广东北江镉污染相继发生后,突发性水污染处置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张晓建曾亲临前述两起污染事件现场,并参与解决危机。他提倡有关部门和专家扩大研究领域,以确定可以应对各类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
据记者了解,加强对供水企业突然性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也是目前建设部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建设部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完成针对30多种有机物,10多种重金属等和藻类的应对技术研究,并为企业提供《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导则》。
据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介绍,近五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步较快,处理率达到51.8%。预计“十一五”期间,这一指标在重点省会城市须达到80%;一般城市要达到60%到70%;县城则要做到60%。
不过,张悦对各地迅速扩建中的污水处理厂利用率表示担忧。他说,各地在加速投资建厂的同时,忽视了埋在地下的收集系统---污水管网的建设。处理率在提高,但是实际处理量不高,40%以上的污水处理能力被闲置。
张悦表示,针对各地污水处理厂规模失控,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在“十一五”期间,对于项目的审批、规模的审查都会有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