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说(九则)2_嗜墨飞鸿的空间
    “洗砚池”与“鹅掌操”

  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使他创造了一套适合书法家锻炼身体的“鹅掌操”,即一种独特的体操练习套路。通过习练“鹅掌操”,不但使他的书法艺术更趋精湛,也使他的晚年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时常逗鹅玩耍。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他觉得大白鹅浑身羽毛洁白,一尘不染,鹅掌鲜红,在绿水中轻快划动,好象一支小船,十分可爱。所以,他就在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子,一个用来刷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

  王羲之几乎每天都在池边上摆上书案,研墨练字或看书。当他写得劳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笔,走到鹅池边去看鹅,观察鹅的各种动作,有时一边看,还一边用手比划着。乍看起来,白鹅划水的动作似乎很简单,仔细观察,却又并不那么简单,包括了收腿、屈肢、缩趾和伸腿、张趾、划动等许多动作。王羲之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他发觉这些动作很美,不仅能扩胸,还能屈腕、伸掌、亮指,对于锻炼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处。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他编制了一套以鹅掌划水动作为主,并融汇大鹅行走、亮翅、觅食等动作在内的操练动作。这套操,有的动作好象鹅在陆地上行走,左右摇摆,姗姗来迟,十分逗人喜爱;有的动作又如鹅在水中游动,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显得活泼矫健;有的动作好象鹅在水中急速划行,引颈朝天欢鸣,显得十分敏捷。

  王羲之运用这套“鹅掌操”活动身躯四肢,而且在锻炼臂力和腕力方面,和习练书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既增强了体力,又促进了习练书法的功力。

  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牛心炙可以补心。此品是烧烤而成的。在座的客人都还未动箸,周便亲自先割了一块给王羲之吃。于是,同时被邀请的客人都对王羲之敬羡不已。一个13岁的娃娃,一下子成了知名人士。此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晋书王羲之传》皆有载。

--------------------------------------------------------------------------------

  以书换鹅

  有史载“山xxxx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说的是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了又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爱鹅及吃鹅(另有吃鹅之故事)之事,传至宋代时,沉括《梦溪笑谈》还记江南一带有称鹅为“右军”的。原因是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现在我们所用的成语“以书换鹅”,其故事亦本此。

--------------------------------------------------------------------------------

  口水救命

  东晋时,政坛上有句流传甚广的话——“王与马,共天下!”王,即当时的宰相王导一族;马,即当时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一族。

  王羲之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明。他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王敦忙公务的时候,王羲之就睡在王敦的帐中。

  王敦手里掌握兵权,常想篡位谋反。一次,王羲之睡在王敦帐中,醒来了,但还没起。这时,一个叫钱凤的人来到,王敦立即打发开身边的人,与钱凤商议起机密事来,王羲之听得清清楚楚,二人所商议的,正是谋反之事。王羲之立即意识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一会儿,王敦要是发觉自己听到了他们的谈话,那么他一定会xx灭口!怎么办呢?王羲之急中生智,便装做熟睡的模样,嘴里流着涎水,把枕头都弄湿一大片。

  据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记载,王羲之决定伪装成睡得很熟的样子,来表示自己压根儿就不可能听见王敦与钱凤之间有关xx计划的谈话。

  果然,王敦与钱凤说话,说着说着,突然想起身后帐中还睡着王羲之,不由大惊道:“坏了!……看来不得不除掉他了!”急忙返身掀开帐子,一看,王羲之是那副模样,这才放下心来,没有动手。王羲之于是逃得一条性命。

  王敦与钱凤正是因为看到了王羲之口水横流的样子,才打消了杀王羲之来灭口的念头。

  王羲之的口水,不但救了王羲之,更是拯救了书法艺术。

--------------------------------------------------------------------------------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

  书法家王羲之与“鸭儿饺子”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它又名粉角,饺饵,交子、扁食、馄饨等。据《通雅》一书中的《饮食》一节说,因为它是由浑氏、屯氏发明的,故转音取名“馄饨”。这种食品,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时就更已成为“天下通食”。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成为我国南北广大地区春节必备食品。明代的刘若愚编纂的拥宫史·火集》记载过年吃饺子情况时说:“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那偏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卜一岁之吉。”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描述道:“每届初—……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留面而食之,谓煮修悻,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很及宝石等藏于悻悻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年大吉。”由此可见,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交好运,这一食俗一直沿袭下来,据有关史料考证,饺子作为辞旧迎新的食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这种食品,内包有馅,其形有半圆,状似元宝,有如相公帽,还有花牙饺子等形状,总之,经过一千多年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人们的双双巧手,把它制作得花样繁多,外形越来越精巧漂亮,味道也越来越可口,饺子按致熟工序分为蒸(饺)、煮(饺)、煎(饺)三类,而以陷心分则品种众多。如三鲜饺,猪、牛、羊、肉饺,素菜饺等等,也有一些地区用莅麦、养面等面粉作皮,称为莅面饺、养面饺。说实在话,包饺子还真是一门手艺呢。  

        相传东晋文人王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还和吃饺子有点关系呢。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字逸少。琅耶临沂 (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出身贵族,幼时说话迟钝,年长始显其才。索性坦率,不拘礼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善写文章,所作《兰亭集序》,记述了他和谢安等42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盛况,抒发志趣,文笔雅致,为后世传颂之名篇。精于书法,兼取众长,自辟新任,成为独立的新体。他的书法“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质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魏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圣”。其子王献之,亦工书法,成就不减其父,人称“小圣”,父子并称“二王”。

        王羲之研习书法,也曾自满自足过,少年时代,他的书法已笔锋初露,震惊方圆百里。一时间赞市充耳,王素之也禁不住飘飘然起来。

        {yt},王羲之到集市上去,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幅对联,分外惹眼。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这幅对联的内容很有点儿气魄,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把嘴一撇,心里暗想:这两笔字也就只配在 这等小铺门前献丑!但他又一琢磨那幅对联的口气,心想,这里是什么人的买卖,竟如此狂妄!我倒要去看个究竟,领教领教。

        走进一看,只见店铺内矮墙旁设有一口开水大锅,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而过, 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祸中,饺子铺的伙计,忙前忙后地招 呼着顾客。 王羲之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球精巧,好象浮水馆戏的鸭子,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一咬,顿时,香气扑鼻,鲜美溢口。不知不觉间,一盘饺子,全部下肚。

        饱餐后,王羲之心想,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幅对子的字写得太拙劣了,我何不乘机露一手,为他们另写一幅,也不辜负这顿美味。想到此,他便门店伙计:“请问你们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指了下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只见一位白发老太太端坐在面板前,一个人又包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瞬即成,动作异常娴熟。更令人称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老人便随手向矮墙那边抛去落入锅中。王羲之对此三获之惊叹不已,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么 深的功夫,需得多长时间?”老太太答道:“熟练需五十载,要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般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于,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老人生起气来。她气鼓鼓地 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只是不好请呐。就说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吧,都让人给捧上天了,说句实在话,他写字的那功夫,真远不如我这包饺子的功夫深呢!常言说的好,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人都应争上游,一次上游就骄傲,下回定诲人后头!老人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写了一幅对联。

        从此,这家鸭儿饺子铺就挂上了王羲之书写的对联,买卖也越来越兴隆了。王羲之本人呢,倒更虚心更刻苦地习书练字了,后来终于成为我国古代xx的大书法家



郑重声明:资讯 【王羲之传说(九则)2_嗜墨飞鸿的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