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5000年”的国度,中国企业的管理从来都不缺“权术”,翻一下《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孙权都在变化各种权术,来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治游戏;一部《成语词典》不知让多少人五味杂陈,前思后想;如果再拿上一部《孙子兵法》的话,估计你可以有资格去做“绍兴师爷”了,替县太爷出谋划策。 然而,“绍兴师爷”最终带给官场的是什么呢?权谋之术是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出路?每个企业家自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不去评价对错,今天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老百姓都会讲的一句成语:杀鸡给猴看。 这恐怕是很多老板从企业创业到成长、成熟过程中,最常听到也最常接触到的一句话,我专门查了典籍,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民间的说法更贴切: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种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别人捉获了。 把这个比喻放在企业管理中,被很多管理者用在了“杀一儆百”上。特别是在意见很多,工作受到阻力的时候,为了使团队的步调一致,让企业的规则和制度贯彻执行,必须以严厉手段来处置,很多铁腕式企业家用“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作为“杀鸡给猴看”的管理依据。 好员工离开你,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愿意做“杀鸡给猴看”的“鸡”。 如果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在大多数人看来,显然 “杀鸡给猴看”的成本小、收益高。猴一般代表着团队里的“大头”,比如主管、比如经理、比如总监、比如总经理等等,鸡代表了团队里的“大众”,更多是员工。在很多企业家看来,“鸡”是可以杀的,但杀不杀“猴”要慎重,因为他们觉得“鸡”的影响力小,“猴”的影响力大,团队少几只鸡没有太大问题,但要少了“猴”,负作用就大了。 在中国企业里,如果一些员工离开,对于企业仅仅是一些小波动,但如果一些重要的高管离开,企业经常会用“地震”来说明后果,比较早期的例子是,2004年方正集团的助理总裁周险峰携30位方正科技PC部门的技术骨干加盟海信。手机狂人、原TCL手机事业部总裁万明坚携高层团队集体跳槽到长虹。TCL之后的财务数据显示:TCL通讯当年年亏损高达2.24亿元,仅第四季度就巨亏3.784亿港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TCL通讯的净利润还曾达到为2.323亿港元,责任自然不能全推到万明坚身上,但我们多少能体会李东生当年的复杂心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家“杀鸡给猴看”的管理不无道理,他们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决定“杀”掉鸡:给“猴”一个下马威,既不让“猴”因为害怕被“杀”而离开,又通过杀“鸡”的行为给猴以颜色。 问题是,企业家“杀鸡给猴看”后,“猴”就会改邪归正吗?“鸡”就会按照企业家的意志行事吗?如果这两个结果没有达到,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猴”不领情,“鸡”已伤心,{zh1},“鸡”和“猴”都选择了离开,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好员工”。 如果你把“杀鸡给猴看”当作领导艺术和管理技巧,员工自然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甚至于有些员工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试图想“搞定”员工的想法,在今天,特别是在管理80后、90后员工的时候已经不奏效了,企业家只有一个脑袋,员工却有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脑袋,谁比谁更聪明,一目了然。 另外一个层面,之所以存在“杀鸡给猴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标准不同”。同样的错误,如果是“猴”犯了,往往可以大事划小、小事划了,到{zh1}往往不了了之,顶多是形式上给点处罚,“网开一面、顺水推舟”等等成语开始在企业起作用了;反过来,如果是“鸡”犯了错误,性质就不同了,“从严处理、罪加一等、不徇私情”往往成为{zh1}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