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1_老恕_新浪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xx,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本品善清泻气分实热,若配清热凉血之玄参等,可治温病气血两燔,症见神昏谵语、发斑者,如化斑汤(《》)。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xx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
       2.肺热喘咳证。本品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牙痛、xx、消渴证。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如(《》);若治胃火xx,可配川芎用,如石膏川芎汤(《云歧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论类要》)。取本品清泻胃热,配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可用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如(《》)。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xx、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xx、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末置xx,如九一散(《中国药典·2000年版》);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纸膏(《》);用治湿疮肿痒,可配黄柏研末外掺,如石黄散(《青囊秘传》);若治水火xx,可配青黛用,如(《》)。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xx。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金疮。”
       2.《》:“除时气xx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3.《》:“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杯,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含量不少于95%。
       2.药理作用:生石膏退热的动物实验,结论不甚一致。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石膏浸液对离体蟾蜍心及兔心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石膏有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对家兔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石膏使之振幅增大,大计量则紧张度降低,振幅减小;石膏在Hands液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液能使xx大鼠降低了的T细胞数、淋转百分率、淋转CPM值显著恢复;石膏有缩短血凝时间、xx、增加胆汁排泄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上用本品xx肺热咳嗽的经验,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xxxx、支气管周围炎有良效;据报道,用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0g,研末,水煎多次分服,xx发热病200例,有效181例(新中医,1980,6:28);用白虎加等xx重症成人期特应性皮炎10例,服药1—3个月,均获显效(1991,4:42);用麻杏石甘汤xx皮肤划痕症42例,获显著效果(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79);用为主xx流行性出血热34例,均xx(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6:52);另可用石膏等xx糖尿病、麻风病神xx、乙型脑炎、流感及外科炎症等。
药名: 石膏
别名: 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汉语拼音: shi gao
拉丁文名: Gypsum Fibrosum
英文名: Gyps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Gypsum
性味: 辛甘;寒;xx
归经: 肺;胃经
功效: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 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xx;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xx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功效分类: 清热药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xx,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xx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xx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xx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xx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xx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xx、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xx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xx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xx。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xx)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xx。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xx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选方: 白虎汤《伤寒论》:阳明气分之热;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伤寒解后、余热不清;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外感风邪、肺热咳喘。双玉散《素问病机保命集》:痰热而喘、痰涌如泉。玉露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伤热吐泻黄瘦。石膏散《普济方》:热甚咳嗽者。
考证: 出自1.《本经》。
2.《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bo、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本品煎剂试验注射或xx石膏1:1煎剂,直肠给药4ml于xx牛乳或三联菌苗而发热的家兔;证明有解热作用,但纯品石膏无解热作用,故认为xx石膏的解热作用与其中含有的杂质有关,退热作用与主成分钙无关。大鼠口服或注射,并无退热作用。也有报告有退热作用者,但实际上不很显著。石膏煎剂对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有抑制作用,石膏的这个作用与中枢环核甘酸含量变化有关,石膏使脑脊液环单磷酸腺苷含量低于对照发热兔,而环磷酸鸟苷含量高于发热兔。生石膏2g/kg灌胃,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正常兔体温无影响。
2.xx作用: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包括体温调节xxxx),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减少血管渗透性,故有xx、镇痉、xx的作用。
3.对免疫的影响:石膏煎剂1:4浓度4ml/只灌胃,可使xx大鼠,脾与腹腔巨噬细胞cAMP含量增高,也使血浆环单磷酸腺苷及前列腺素E2含量增高。对xx大鼠,石膏煎剂尚可使T淋巴细胞数增加,淋转率也增高,并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4.收敛作用:煅石膏外用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5.抗病毒作用:用斑点杂交法试验,石膏煎剂25%-{bfb}浓度,有降低乙型肝炎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的作用。鸡胚试验初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麻黄,与石膏无关。
6.其他作用:煎剂能减轻大鼠的口渴状态。长期应用,可使各器官(脑下垂体、肾上腺、颚下腺、胰脏)及血清中的钙含量较对照组为低,但脾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其意义尚待阐明。在体外试验,煎剂无抑菌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32.57%,SO3 46.50%,H20 20.93%,尚夹有砂粒,粘土,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有微量的Fe(2+)及Mg(2+)。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科属分类: 钙化合物类
采收和储藏: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资源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动植物形态: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
炮制方法: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1.《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2.《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3.《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两面较平坦,无纹理及光泽;纵面通常呈纵向纤维状纹理,具绢丝样光泽。体重,质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气微,味淡。以块大、色白、纵面纤维状、有光泽、质松、无杂货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著。一组解理明显。干涉色为Ⅰ级灰白色至黄白色;多为斜消光[平行(010)面上],有时为平行消光[垂直(010)面上]。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58°。折射率Np=1.521,Nm=1.523,Ng=1.530。
品质标志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不得少于95.0%。(2)杂质含量限制 ①重金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过10%②砷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砷量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此外,药材中尚可见透明石膏、雪花石膏。透明石膏 Selenite为片状或柱状晶体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板状,无色或白色;条痕白色。透明,呈月白色反射佻。雪花石膏 Satin-Spar为细粒或粉末集合体;呈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条痕白色,不透明,光泽弱;有时碎粒呈透明状;具玻璃样光泽。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约2g,于140℃烘20min,加水1.5ml搅拌,放置5min,呈粘结固体。(检查结晶水)(2)取本品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3)取本品粉末约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溶液约2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 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②取溶液约2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检查硫酸盐)
药材基源: 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
生态环境: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xx应用鉴别: 1.生石膏多内服,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长,适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亢盛等。煅石膏宜外用,以xx治敛、xx止血为优,适于疮不收口、湿疹瘙痒、水火xx、外伤出血等。
2.寒水石与生石膏,均为清热泻火要药、同属石类矿物之品,皆可治阳明气分大热。然寒水石泻火偏入血分,无透邪外达之力,兼能xx消肿;生石膏泻火主入气分,有解肌达表之功,尚能清肺定喘。
3.石膏与知母,皆具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均可用于肺胃郁火、津伤烦渴、发热汗出等气分热证。但二药主治不尽等同;石膏偏重泻肺胃实火,治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每多常用;知母长于滋润肺胃燥热,疗肺燥咳嗽,津伤口渴等,甚为相宜。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石膏1_老恕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