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但愿国内TFT-LCD面板产业投资不要过剩_kigg_新浪博客

 

国内TFT-LCD面板产业投资计划

公司名称

生产地点

产品类型

月产能(千片)

投产时间

京东方

合肥、北京

68.5

180

2010Q4\2011Q4

龙腾光电

昆山

8.5

90

2011Q4

LG

广州

8.5

120

2012Q2

广新光电

佛山

8.5

90

2012Q3

三星

深圳、苏州

8.5

100

2011Q4

夏普

南京

68.5

160

2011Q1\2012Q4

TCL

深圳

8.5

100

2011Q4

资料来源:Display Search、国都证券研究所

 

  

        客车驶入深圳市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里是深圳市建市以来规模{zd0}的投资项目——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8.5代液晶面板项目(下称华星光电)的施工现场。1月16日,这一将耗资245亿人民币,由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圳)(下称深超)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TCL)各出资50亿组建的庞大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这是国内已获审批的第三条{zg}世代TFT-LE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生产线,也是{dy}条由整机生产商主导的高世代生产线。期间,TCL将自主研发,主导运营。

  施工庆典当日,600多位各路人士云集现场,包括国家部委、省、市的多位官员,20多家银行、以及多家项目设备厂商、液晶面板厂商、彩电整机厂商代表。声势浩大。

  自2007年以来,国内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热潮不退,在TCL与深超合作兴建华星光电8.5代线之前,国内已有京东方(000725.SZ)在北京建设的8.5代线和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在昆山建的8.5代线。相比之下,华星光电项目处于占据国内电视整机生产半壁江山的广东,深圳电子配套产业发达,且水、电供给充足,条件堪称优越。

  不过,组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之路并非一条坦途。发挥引导投资功能的深超势将在适当时机淡出项目,而横亘在TCL面前的,是技术和运营的高门槛,以至对行业风险的控制。这既是对迫切介入产业链上游的TCL的考验,亦是对国内显示面板产业布局的启示。

引资波折

  华星光电项目正式开工,距离深超与TCL正式签署协议不过短短两个月,距离合作意向的提出亦只有半年,足见政企双方早已引弓待发。事实上,深圳谋求兴建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情节早已有之,但实现过程并不顺畅。

  早在2001年,由深圳市国资委直管的深超即已经成立,充当扶持集成电路及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发展的运作载体,承担招商引资等工作。2006年1月,深超联合国内彩电业四巨头TCL、康佳、创维和长虹,连同京东方共同投资深圳聚龙光电(下称聚龙光电),计划兴建国内{dy}条6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希望从液晶面板供应源头上遏制一直受制于日韩台企业的被动局面。

  然而,各企业利益诉求不一,内部常常因小事争执不停,难以协调。且当时国内仍然没有建设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核心技术,生产线举步维艰。因此,在筹建一年后,聚龙光电宣告流产。

  此后,政府转而寻求与外资合作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考虑到液晶面板技术早已升级,以及市场需求的发生变化,深圳不再考虑兴建6代线,而是把视线放在6代以上高世代线项目。

  日韩的面板企业,包括夏普、三星、LG都有意和深圳合作。不过,外资要价高昂,除要求高达数亿美元的专利、技术入门费外,外资还要求销售提成费,并始终保持一大股东地位,以及要求政府提供水、电补贴,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等。知情人士说,“有外资企业甚至干脆把所有条件打包,”要求政府一次性支付一笔金额,“一弄就十多亿美金。”

  参与商议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深圳与跟夏普的合作商议便一度持续两年之久。夏普希望先转让其在日本境内的6代线项目,再与深圳商议8代线合作方案;而深圳则拒绝将此作为双方合作的筹码。直至2009年6月,双方几近敲锤落定合作,却功亏一篑。

  当月,南京市政府、中国电子、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电熊猫)决定引进夏普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及技术转让的项目,并捆绑第8代液晶面板项目合作协议。夏普因此退出与深圳政府合作兴建8代线项目。

  在这骨节眼上,深圳政局发生动荡,前市长许宗衡落马。三星和LG也转而将主力放至深圳以外的其他城市。接近深圳政府的知情人表示,“(2009年)国庆的时候,深圳形成了谁也不签的格局。”外资企业的离开导致深圳几年的努力都无功而返。

黑马TCL

  但未免产业漂移,各地地方政府对液晶面板生产线难以释怀。平安证券机构业务部负责人邵青表示,地方政府对液晶面板的狂热是出于多重考虑。液晶面板产业俨然是“一块大蛋糕”,产业引进后,该地方的税收、就业,上游,如玻璃基板、偏光片等相关上游产业都要跟随它而进入。

  深圳亦是如此,2009年6月,深圳代市长王荣上任,提出“非上不可”的要求。王荣说,“上,有风险,不上更有风险,你这产业都没了。”

  在深圳进退维谷之时,洞悉政府心意的TCL主动提出,由其主导做这个项目。“深圳觉得是好主意,自主创新,不用受制于人。”知情人士说,这样做将可以使核心技术留在深圳。

  与此前波折冲冲的谈判不同,同TCL合作的决定迅速得以落实,并得到广东省和国家的支持。2009年11月,深超与TCL就成立华星光电正式签署了协议。

  而TCL的主导请缨,被视为跨越之举,引人xx。其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创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创维)副总裁杨东文指出,尽管面板是整机的上游,但是毕竟是跨过两个不同的产业,且前期投入巨大,创维对直接介入态度审慎。

  TCL是中国{zd0}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TCL集团(000100.SZ)、TCL多媒体(01070.HK)和TCL通讯(000542)三家上市公司。在CRT电视时代,TCL曾成为全球彩电巨头,在高峰时年产销达到2600万台。而在液晶电视方面,Display search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第三季度,TCL在国内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海信,位居行业第二位,仅次创维。

  尽管并无面板生产经验,但TCL对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意图由来已久,在聚龙光电项目上,TCL便是最活跃地提出要兴建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参与厂商。在模组环节,TCL目前已建成6条模组生产线,到2010年上半年将另新增2条,共形成8条模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800万片的规模,自制率为60%。拿下华星光电项目后,TCL将完备液晶——模组——整机整个产业链,这在内地彩电业中,尚属xx。

  “选择TCL并不是头脑发热”。接近深圳政府的人士说,此前京东方已经通过收购技术团队,在嫁接韩国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发,逐步获得相关技术。在深圳看来,这一选择并不劣于代价高昂的对外合作,并符合国家产业方向。

  市场对TCL这一动作显然是表示欢迎的。截至2010年1月21日,TCL集团(000100.SZ)收报5.69元/股,较协议签署日最终收盘价4.15元/股上涨了37.1%。同期中证电子产业指数涨幅为15.4%。

优势何在?

  华星光电项目总投资24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由深超和TCL各投资50亿元,分别持股50%。其中建设资金220亿元,流动资金25亿元。项目总投资与资本金的差额145亿元由华星光电向银行xx或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解决。

  深超总经理娄超在1月16日的开工庆典中对记者表示,目前华星项目还尚缺80亿至90亿资金,主要来自银行xx。因为有政府“背书”,业界对于银行xx并不担心。但对于并无技术积累的TCL主导的项目实际运营,则不无担忧。

  按照TCL的规划,至2012年,其液晶电视的产量,大体与液晶面板生产规模相当,具有相当的消化能力。根据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显示,整个TFT-LCD面板与模组需求的材料有玻璃基板、彩色滤光镜片、液晶材料、化学气体、背光模组、偏光片、驱动IC、外框PCB板以及各类薄膜以及其他材料等等。而这些材料供应商所处的地区,决定了产品价格水平,也决定了降成本的空间。

  深圳虽然是国内电子产品的集散地,电子产业发达,但并不拥有相关核心技术。以彩色滤光片为例,全球主要厂家有大日本印刷株会社(Dai Nippon Printing Co.,Ltd,下称大日本印刷),凸版印刷株式会社(Toppan Printing Co.,Ltd,下称Toppan),此外则是由液晶面板厂家自家经营(业界称“In-house”)。接近华星光电项目的人士介绍说,大日本印刷和Toppan都有意向与华星合作,采用合资模式合资或在深圳设立厂房供货。这地方政府对引入产业配套的憧憬相符,但当下却无助于华星光电。

  出任华星光电总裁的原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贺成明对记者坦言,在液晶面板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华光星电与韩日台面板供应商并无显著差异。他说,华星光电产品的成本优势来自关税的保护。这是因为,液晶面板的材料进入中国是零关税,而日韩台企业的液晶面板成品进入中国的话,则需收取30%关税。

  与多位业内专家意见一致,贺成明也指出,成本不是华星的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技术的延伸。事实上,TCL派出出身LG.Philips-LCD南京有限公司、本身即是技术人才的贺成明出任华星光电总裁,即反映其欲首先解决自身在高世代液晶显示板的技术积累短板,着手技术和人才的储备。

  据TCL内刊《TCL动态》显示,华星光电已经组建了一个65人的研发团队,技术人员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在外资和台资面板企业的技术专家。至2010年6月,TCL技术团队将高达160人。贺成明指,现在技术团队中从一线面板厂出来即达到80多人。

  但这种整合受到外界不少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光靠全球范围从业内“挖人”的战术难以把生产线的所有工序都覆盖到。对此,贺成明回应道,“找真正懂行的人,在关键点上把握住技术就行了。”

  深超总经理娄超在1月16日的开工庆典中对记者表示,华星项目将采取技术开放和资金开放的形式,希望在政府和TCL主导的前提下,吸引其他的相关厂商参与合作。有知情人士透露,在此基础上,华星光电的技术团队可能采用配置模式,即由多家参与的厂商分别覆盖相关的技术工序。

  但短期内,技术上并无优势,甚至人才储备不完备的TCL必须独立面对经营管理、良品率的控制以及爬坡速度控制,实属不易。

产业风险

  目前,华星光电的现场施工正在密锣击鼓进行。据TCL介绍,华星光电项目建设期20个月,一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1月中旬开工建设,明年8月投产运营,2011年底实现量产。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达产后开始建设,2012年底实现量产,将达到年产1400万张液晶面板的规模,年均产值约168.67亿元。

  一位广东省面板界xx专家对记者表示,整机制造企业发展平板产业固然可行,但打通全链条后,将改变原有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格局,“产品面市后,能否卖给你的竞争对手,这个是TCL需要思考的。”

  而长远来说,来自新产品的冲击、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更为关键。

  平板显示技术有很多种,目前市场主流产品是TFT-LED。自2007年后,中国彩电业遭遇中端市场在全球市场净值的下降,发展平板显示产业遂成为从国家到各省市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国内掀起了高世代TFT-LCD生产线投资热。

  但平板显示还存在LCD、PDP、OLED等次流技术。据广东平板显示产品促进会12月简报引述水清木华“2009年全球及中国OLED行业研究报告”称,OLED这种自发光的显示技术,理论上其成本应该远比TFT-LCD低,因为其无需偏光板、背光模组和彩色滤光片,且原材料成本比TFT-LCD至少低70%。也因此将成为产业的另一个方向

  过去,OLED一直处于无法大规模商用,发展壮大的尴尬地位。2009年起,主动型OLED开始崭露头角,OLED电视也开始露面,OLED的脚步开始加快。招商证券分析师毕岩对记者表示,目前海外几大企业都在推OLED产品,预计OLED的商用周期收短,大规模普及时间点可能在2016年。

  招商证券分析师毕岩指出,如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生命周期达到10年,有利可图并无疑问,但周期缩短则将使得国内目前耗资庞大建设的生产线面临淘汰、亏损风险。

  “(8.5代线的)生命周期取代于替代品的成熟度,替代品的成熟度越早,成本越低,对TCL来说,肯定不是好消息,”平安证券机构业务部负责人邵青指出。

  业内专家表示,华星光电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少在二至三年后才能体现。而整个平板行业正经历的投资热也将有所降温。

  有知情人指出,目前尚未被审批通过的五条高世代线,可能只有两条能通过审批。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处处长杨学告诉记者,在深圳周边,广州LGD第8.5线已报国家审批,目前还在审批过程中;而佛山广新光电第8.5代线则“还在策划之中”。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业人士表示,国家正在试图调控,对申报的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线进行论证和评级,包括上多少线、怎么上、如何布局。而各地方政府也在统一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业界也希望政府能做更具前瞻地进行整体产业规划,真正推动产业发展。■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小心!但愿国内TFT-LCD面板产业投资不要过剩_kigg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