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第二期。 【摘 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在关注如何创办优质或{yl}学校的同时,重建学校文化作为改变学校现状的有效途径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杜威曾(J. Dewey,1859-1952)说:"想要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对一个人发展的意义重大。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经历二战的惨败,国内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在内全面瘫痪,但不久便迅速崛起。探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他们不沉湎于触摸战争的伤痛而将热情投入于教育下一代,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把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下一代作为教育目标,包括: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有正义感、伦理观及健康的身体。与此相呼应,日本的学校建筑在"质"和"量"两方面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日本学校建筑的发展与建筑工艺技术的进步,教育理念的发展,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不无关系。特别是日本"学校建筑研究会"学者长期有计划、持续不断地总结、研究与预测,使日本学校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走在日本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潮流,更好的发挥其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文化功能。 一、日本学校建筑的新型设计理念 1、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日本从1972年起,从欧美引进开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跳脱传统"盒子群"、"装蛋箱式"的空间格局,开始偏重以教学群的概念来贯穿:如以三个班、四个班或五个班为一个班群;或在一个教室里设置多目的的空间;或拆除班级隔墙,替以隔板、低柜、屏风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空间设计,期望达到以往教学无法满足的要求。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中,教室空间打破过去九乘以七米的传统划一设计,满足了新式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 2、 交流场所的人本设计
l
l 首先,学校不但是授业xx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们在未成年前,度过大部分生活时光场所的看法已成为全日本上下的共识。政府认为建筑是理念的化身,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朝气、润泽的文化环境,把学校像"家"一样进行投资与经营,培养儿童守望相助、互相关心的态度,希望下一代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兼具团队精神与独立性格。为实现这些共识,许多建筑设计和规划家,被理所当然的邀请加入学校建筑的整体设计与规划。 其次,在为数不少的学校里,仍然存在着诸如逃学、泡病号、打架斗殴和调皮捣蛋等不良现象,虽然对此现象的解释可以举出种种理由,但日本政府认为出现这些现象与学校设施配置,学校空间的封闭性,单调性,脱离社会与社区,缺少吸引学生的地方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肮脏的厕所环境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因惧怕上厕所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一个阴暗潮湿的空间,越有可能成为学生打闹的舞台。基于这种分析,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自主,人性化设计的学校生活环境,使学生得到"高情感"的满足。学校生活环境的设计体现以下特征: 温暖:建材及家具大多选择木材,质感自然而朴实,给人良好的触觉,让学生回归自然,体验温馨。摆脱以往一边倒的利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水泥森林"往往产生令人乏味的缺乏生气的空间感。另外,其它素材颜色也多用暖色系,让学生体验"家"的感觉。 4、生态学校与可持续设计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时代必须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处于全球环境保护的浪潮,学校建筑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充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及风力等新能源,如何合理利用雨水等自然资源,已成为今日日本学校建筑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之一。日本政府很重视隐性课程对未来一代的影响,认为把学校建筑和教学空间设计当作教材来看,是有重大意义与价值的,能为体验大自然机会不多的孩子们提供绿色环保教育,并尽可能的把学校作为小的生态系统,以此作为契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物质文化中去。 日本战后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校舍,由于当初以{yj}性建筑进行设计而导致年久失修,平均30年就需要改建了,如何使学校建筑可持续使用得到重视。分析原因,首先,到平成20年(2008年)前后,建成达30年的建筑每年有800万m2左右,按照惯例统统加以改建的话,对日本财政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其次,若将它们变成建筑垃圾,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亦是行不通的。再者,政府认为学校本是保存受教育的人们美好回忆的去处,即使就此意义而言,旧有建筑也应尽可能的得到爱护与珍惜,并尽量持续使用下去。于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努力从软、硬件两方面去寻求改变,并从革新观念、改革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与财政体制等方面努力。政府认为,实现学校建筑的可持续使用的关键在于"人的意愿"。人们对学校建筑有两种维度的思路:一为一幢建筑旧了,拆了重建思路,另一种为精心建造,小心使用,力求经久耐用的思路。对于后者,政府提出,要把学校当作自家财产来看待,并本着"骄傲的心情"和"自豪的感觉"建造,有关人员应不惜时间广泛参与讨论,力求xx。政府认为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恋爱之情"会最终决定学校的寿命,对于学校的讨论是对作为第二代孩子们的讨论,与该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该地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必须的。例如:以2001年4月7日竣工的福冈市博多小学为例,首先就学校设计规划建设的基本思想与当地人士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接着在公众方便看到的场所,将学校的设计理念、规划图纸和模型公诸于众,并在互联网上广泛讨论、交换看法。广泛的参与讨论,不仅使人们倍受鼓舞,而且获得了推动新型教育设施建设的原动力,并可在学校建成前、中、后等均得到当地包括管理、维护在内的强有力支持,不仅让学生爱上学校,同时让当地的所有居民爱上学校,从而延长了学校的使用寿命。 在学校重建过程中,从节约和纪念的意义上考虑,政府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旧校舍拆下来的材料。例如将旧校舍的地板用作新校舍顶棚的部分材料。保留原有学校的雕像,使新学校的"历史感"和"现实感"xx结合。 二、对我国学校建设计筑的启示 近20年来日本学校建筑设计在教学空间设计,交流空间设计,生活空间设计,生态学校与可持续设计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给我国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的学校建筑设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的新型学校建筑要摆脱以往整齐划一,同质性的学校建筑设计范式,从满足以往教师"教"的需要向满足学生"学"的需要转变。学校建筑设计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以人为本,进行学校空间的生活化、人情化设计。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要适合当前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下,对教学空间灵活、自由与多元设计的要求。学校建筑设计中要重视它对学生身心健康与情操的隐性影响。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