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教育:魂兮归来_远洋作品_新浪博客

                     中国教育:魂兮归来
                      ——闲人闲话之一
                                          袁伟时

友:袁教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得很热闹,怎么不见你出声呀?
袁:我素来不太喜欢凑热闹。重大问题,甘当后知后觉,力求考虑得深入一点,没有坏处。

 

                 {zd0}的缺失是躲躲闪闪

 

友:是不是对这个《纲要》不屑一顾啊?

袁:哈哈,没有这个斗胆!过去的十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也有较大发展,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24%,十年后还有提高到40%,《纲要》提到的这些成绩都值得肯定。不管还有什么问题,读书,识字,受教育的年限提高,总是好事。

《纲要》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也都应该肯定。比如,大学的考试制度要逐步改革,要将考和录取分开,不要“一考定终身”,等等。诸如此类的具体方法是大学普及化、教育终身化的一个途径,任何国家都可以用,跟“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友:不想听你唱赞歌,直截了当说说《纲要》的缺失、弱点、错误在哪里呀?

    袁:{zd0}的问题是躲躲闪闪,甚至文不对题!

文章怎样做,先要看题目是怎样提出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为发展储备人才。讨论中国的教育,必须弄清中国未来三十年往何处去?

1.在经济领域,如果萧规曹随,像过去三十年那样主要做人家的加工厂——发达国家的企业创新,设计,中国负责加工,赚点加工费,这是一条卖苦力的道路。当然有少量创造,有本土企业崛起,但基本局面是为人作嫁。现在一半以上的外贸控制在外资和合资企业手上。如果是这样定位,这条道路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也需要大量工程师和白领。我们的教育按照这个《纲要》去做,可以数出一大堆成绩,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也不乏发明创造;可是,大的方面不生不死,完成不了向创新国家转化的历史任务。

2.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公认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3.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的教育也比不上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们的青少年在起跑线上就比这些国家的同龄人落后了。我反对鼓动民族主义,终有{yt}国界会逐步消亡;即使在当前,各国也在走向互利、共赢。人类在前进,冷战结束20年了,那种相互砍杀的野蛮局面正被越来越多的文明人和文明国家所抛弃;迷恋武力的暴徒,神憎鬼厌!在自由竞争、自由交流的世界里,中国人能否赢得平等和尊严,xx视乎自己赖以生存的制度和自身的素质,而后者取决于教育。

如果不想自欺欺人,应该敢于正视上述严峻的现实。

核心是怎样的中国人才能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dy}.既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又有民主、法治习惯的现代公民。

第二.具有人类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这两个标准不算高吧?

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破除现有积弊,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也只有这样的公民能支撑现代社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而且只有这样的现代公民群体中,才能产生一批又一批可以影响世界未来发展的思想家、科学家、大学者、大企业家和大政治家。

大部分中国人达到这个水平,很难。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达到这个要求,很应该吧?

友:这两条要求不算离谱。您怎么判定《纲要》没法实现这些要求呢?

袁: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讨论《纲要》,有个现象令人心寒!

友:您发现什么啦?

袁:对中国教育的痼疾,钱学森说得很痛快:现在的大学没有一个是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来办的;比不上国民党时代;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大意)

温家宝总理一再聆听钱老的意见后,今年1月26日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yl}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学校要有“办学自主权”,教师和学生要“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个发言很到位,很重要。但是,《纲要》居然没有写上后面那八个字!文件躲躲闪闪,怪不得人们说话吞吞吐吐。总理找一些xx的大学校长座谈,他们畏畏缩缩,不敢直截了当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他们难道不懂得“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现代大学的生命线吗?这就是蔡元培说的“自由思想,兼容并包”,我不相信堂堂大学校长连这个常识都没有。恐怕是知道而不敢讲,总理说了也不敢讲,这样的心态太可怜了!这似乎是历年来动辄整人的后遗症,不少校长自然养成官僚心态,缺乏教育家气概,说话就力求平稳、圆通了。
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丝毫含糊不得。没有这样的制度保障,就形成不了学术和人才正常生长的环境;不但出类拔萃、敢于冲破各个领域陈规陋习和固有结论的人很难脱颖而出,大部分毕业生能不能成长为现代公民也不无疑问。

我们的大学至今苏联教育的阴魂未散。在苏联专制主义体系下,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然不容你“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相应地在培养目标上,不管有什么花花俏俏的文饰,实质只有两点:一是听话,甘当驯服工具。二是有用,是得心应手的工程师或御用文人。xx余毒,涉及制度变革,谈何容易!

《纲要》提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中国特色无处不在,和汉人的黄皮肤、黑眼睛一样,毋庸刻意追求。怎样界定“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十三个大字,现代性无从体现;不管挂上什么牌子,只是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工程师、白领或者研究人员的高级职业训练班。

 

                      制度改革是提高质量的突破口

 

友:《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您怎么看?

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非常正确。可是,质量提高的关键在哪里?《纲要》里提到一些,如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建立“中国特色的的现代学校制度”等等,但语焉不详,甚至互相矛盾。一方面说“去行政化”,一方面要求加强管理和组织建设。还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词,比如“教授治学”,这个概念其实不伦不类。这个“学”要是指学术,教授治学是份内事,不是废话吗?可能指管理学校的教学吧,但是学校的教学跟其它方面是分不开的。有些学校叫“教授治教”,是教学还是教育也说不清楚。光治教学,那其它方面扯教学的后腿怎么办?能不能管?如果这个教,指的是教育,为什么不干脆说教授或教师治校?
学校就是学校,不要办成衙门,去行政化xx正确。可惜讨论也是不得要领。去行政化如果只要撤销学校的行政级别就能实现,那就太容易了。其实,这要从两个方面看:

校内的一切要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不要反过来教师要为行政机关服务。

校外则把学校和党政机关的关系纳入正轨。

现状是教育行政部门用很多繁琐的规章制度将大家的手脚捆起来,经常检查,填表,折腾大家;甚至有些学术和思想是非也是官员说了算。大学内部不是行政为教学和研究服务,而是反过来,教师和学生都要为完成行政机关布置的任务奔忙。后一现象有的是校内自己制造的,但也有不少是上级机关布置下来不得不完成的,很大程度还是办学自主权问题。

多年来办世界{yl}大学的口号喊得整天价响,什么211工程、985工程,从上到下,朝思暮想。可是,就是不敢触及一个关键:要保障办学自主权!在国外和港台,“大学自治”是常识。我们的大学要不要这一条?你想要世界{yl}大学或合格的现代大学,非有这一条不可。当学校的一切取决于上级党政官员意愿的时候,这个学校肯定办不好。对上察言观色,奉承唯恐不及,固然令人恶心;更麻烦的是党政官员的干预学术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友:《纲要》不是提出要管办分开吗?

袁:真正管办分开,没有那么容易。这牵涉到党政机关官员的观念转变和运行方式彻底改变。

{dy}.挑选校长。
现在是上级机关考察,挑选,任命。也就是说,官员决定命运。这样挑出来的校长,对上不能不十分恭顺。{dj1}人才或耿直之士很难脱颖而出。为什么不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组织一个有公信力的委员会在世界范围招聘、挑选,由学校董事会去任命?深圳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是这样挑出来的,其他学校为什么不行?

第二.经费分配。
现在是“跑部钱进”,即使有什么委员审查,也要出奇招,拉关系,还要按照课题指引去申请项目。超出官员和官方信任的xx的认识水平,就不要指望能立项了。

    第三.学术是非的判断。
    学术领域没有国王。自由讨论,自然淘汰,官员出来指手画脚,不但留下笑话一箩筐,有时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黄万里教授反对修建三门峡电站招来毕生苦难的故事记忆犹新,环境破坏恐怕无法彻底修复了。近年又有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喜剧上演,似乎要在社会科学领域又一次像1957年那样拔白旗,插红旗!学术只有真假对错之分,真能嗅出不同阶级的香臭气味吗?

调整党政机关和学校的关系,也离不开教育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办学自主权”和“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灵魂。离开这一条,党政机关和学校的关系无法理顺,教育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友:有这么严重?

袁:这不是危言耸听。

举一个小例子。大学生是成年人,可是,据我所知,除了汕头大学引进英国式的书院制度,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自己选择的书院中共同生活外,大学生严格按照院系和年级编宿舍,还设立政治辅导员管理他们。说到底,是害怕学生思想出问题。这种沿袭多年的军事化管理方式,室友因为性格和生活习惯不同,矛盾不少,甚至导致xx惨剧。至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年轻人思想碰撞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他们更加享受不到了;而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让大学生自由选择室友,这不是什么大事吧?只要学校领导思想解放一点,立马可以办到,但就是60年不变!

再说,很少人赞成填鸭式教学。提高质量不能不废止这一条。可是,至今屡见不鲜。从小学到大学,很多课程都应该用讨论式教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更应如此。准备讨论,就要读书,收集材料,思考,分析;争辩中就要学会倾听,捐弃独断。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尊重别人、包容异见的习惯在经常讨论中生长出来了。一代现代公民就是这样成长的,才华横溢的杰出人才也是这样生长的。不幸,有些课程至今仍然捧着一本教科书死记硬背!错了,也不准怀疑,还有装出一副非常信服的样子!可怜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要高分,从小就要学会做两面派!有些天才的幼芽就这样被压杀了。

又如,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是国际化。指导思想不端正,也会化为一句空话。

有些人沾沾自喜说我们的基础训练比别的国家强。就某些课程而言,如数学什么的,这可能是事实。但更根本的东西,如人家非常注意让孩子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更新知识,我们一向忽视。正视现实,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输了,中小学阶段整体上也比不上发达国家,大学更不用说了。为什么要反对强迫幼儿园孩子读经?怀疑和好奇是求知和创造的起点。如果不培植和发展这个素质,反过来压制乃至摧残它,教育的基础就被抽空了。从幼儿园开始强迫读经,不懂也要硬背,摧残天性,是将传统教育方法的弱点强化了,好心办了坏事。说得不好听一点,这是坐井观天的恶果。有报道说,教育部决定五年内派出一万名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到发达国家去对口学习半年到一年,这是破除封闭,拓展视野的大好事。

教育是计划经济的{zh1}堡垒。提高质量,去行政化,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教育思想必须改变,党政机关的观念和职权要相应改变。教育是为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准备人才,改革应该走在前面,滞后状态非变不可;而且形势逼人,不变也得变。

多年来,发达国家与我们争夺人才。人往高处走,任何说教都阻挡不住这股潮流。人的嘴巴一要吃饭,二要说话。有时高薪也无法留住人才,不能“自由表达”的环境,不是任何人都能忍受的。

    近年来,香港各个大学争相提供高额奖学金,抢夺内地{zyx}的学生。现在台湾也跃跃欲试,要吸引大陆学生去学习。

留学潮汹涌澎湃,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留学是好事,但也是是对中国教育弊端的抗议!如果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党政官员还无动于衷,那就太没有责任感了!

 

               为了中国和孩子们的未来,把被侵占的钱拿回来!

 

友:教育经费要增加了。2012年增加到占GDP的4%。

袁:对迟来的好事也要欢迎。希望这一次能够xx。今年3月6日《经济观察报》上有一段话:“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事实上,2000年,这个比例 只有2.58%。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表示,到2007年一定要实现4%的目标。最终的结果又让人失望,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只有3.32%(修正之后的数据为3.22%)。”“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 5.1%,欠发达国家为4.1%。”韩国 7.03% ,美国也高达 7%以上 。问心有愧啊!

不要光看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有些穷困地区的教师,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校舍破烂不堪,惨不忍睹!

即使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民工子弟也不能和当地居民一样进当地的公立学校。

幼儿和中小学教育质量要均衡;同是中国公民,应该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不要让不同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利用现代装备,有可能做到。我们没有下力气去做。

另外,要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照顾,推广讨论式教学,一个班人数不能太多。现在40人一个班算是好的了,五六十人挤在一个课室中的也不罕见。发达国家一般是20人以下。我们降到30人一个班行不行?

这都要花钱。钱到哪里去了?被其他项目侵占了。

官员热衷于形象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400亿。上海世博会,据说是280亿。还有广州亚运,据说光是修马路,粉刷房子,政府就掏了几十亿。他们会告诉你,这些盛会有伟大的历史性的意义,花更多的钱都值!但是,这些过眼烟云有民生工程——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重要吗?

其实,如果有充分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花钱的重点和先后次序就可能不一样了。话题进入政治体制改革范围了,不谈了吧。

教育改革和发展,牵一发动全身。难!谁个知难而上?拭目以待吧!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原载《纵横》双月刊2010年第三期第12—16页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中国教育:魂兮归来_远洋作品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