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筑龙网-华太设计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华太设计论坛”在华太设计工场举办。此次论坛活动也得到了建设部、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的大力支持,相关领导都亲临论坛现场发言指导。
迄今为止,华太设计主办的论坛已达十届。而此次“中式庭院建筑文化复兴”论坛在准备之初,就得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广泛关注,参会的重量级嘉宾达到了一百多位。论坛正式开始后,关于“中式建筑文化复兴”话题的讨论深度、广度也达到了行业内的至高水平。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在论坛现场表示:要将此次论坛成果加入到建设部“居住文化课题研究”的部级课题当中。
整个活动共分两个大的环节,首先由嘉宾进行主题讲座,接下来进行了简单的圆桌论坛。希望与各位网友一起共享。
发言嘉宾:
赵路兴 房地产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
刘光亚 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CEO
王贵祥 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徐建伟 华太设计董事长
王刚 都市元素董事长
陈京权 北京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健 华太设计副总建筑师
余为群 易兰景观设计公司创意总监
李冀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
王博 建筑评论家、《世界xx建筑鬼才》的作者。
刘磊 行者意匠主持建筑师
仲松 独立艺术家
主持人华太设计副总建筑师王健 |
【主持人王健】:各位来宾、各位建筑师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在这个炎热的午后,参加本次“以人为本,中式庭院建筑文化复兴”的论坛。
建筑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决策者的支持。我们首先邀请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赵路兴处长,为我们今天的沙龙致辞。
希望中国建筑不仅量大,更要质优
【赵路兴】: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因为我昨天下午听说要到这儿来,叫做中式庭院中华文化复兴的题目,这个题目我是外行,在座的是内行。
让我{dy}个发言,应该说我还是诚惶诚恐,应该说点什么东西。我想说两个事,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赵路兴 |
首先,大家都是从事建筑规划设计的专家,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家非常有幸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zd0}规模、最黄金的时期,也就是说大家的工作量都很大。我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这十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的量在全世界是没有人能比的,应该说是举世无双,一点不为过,甚至说表达的还不充分,可能整个欧洲也不如我们国家。大概最近七八年,每年住宅开发的建设量,6亿多平方米。所以我们提供一个量的发展,但是可能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建筑,特别是我们的住宅,房地产更多的是讲住宅。在住宅发展的范围内,在住宅的规划和设计上,特别是在一些理念上,跟世界发达的国家在理念上有很多的差异。从这次的世博会也能够看出来。我们有一些国内跟国际上的理念差异非常明显,可能这一点在座的各位专家都能看得出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房地产的发展应该说我们这种民族特色,过去我们更多考虑的是量的扩张,满足大家住房的需求。我们的建筑特色、民族特色,我们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应该说我们发扬光大,或者说我们的继承,应该说在利用这方面差距还非常大。有的采用了一些我们民族的建筑符号,大量的应该说是,不管是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当然种种的客观原因,原因不在我们这些人身上,我们可能比较急于求成,因为任务量也非常大,我们要做的是求精品,特别是中式中华民族建筑的精髓非常少。经过这么一个阶段以后,在下一个阶段我们是不是应该补上这个课,所以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这个会,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包括各位同仁,希望能够听到大家非常精彩的发言。希望我们的会能够对我们今后的规划、设计,方方面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主办者的良苦用心,也是大家的希望。这是{dy}点。
第二,我也想讲一讲我们今后的两三年,有这么一个事情,当然这个事情可能也有赖于大家的参与。我们知道,我们从98年开始,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央采取了一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央领导这一措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我们连续几年大规模的投资,99年做了4万亿,既然这么大规模的投资,改变一下投资的思路,也改变一下住房牵扯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每一个年度拿出500亿到600亿支持我们的小户型建设,主要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五六百亿是什么概念?我们98年到08年十年的时间,全国廉租住房投资建设是70亿,我们去年一年只中央财政就有550亿,今年是650亿,应该说是天文数字。所以,去年不说,从今年开始,10年、11年、12年三年的时间,我们每年建设的小户型住房主要是我们的保障性住房和我们城市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今年就是580万套。580万套按照50平方米算,应该是两亿五到三亿平方米的规模。前七八年每年6亿的话,小户型这一块前年大概能够达到40%的水平,非常大的一个市场,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我非常的遗憾,从全国各地我们看了很多情况,1日-8日也连续在各地看了大量的项目,大量的都是工程量非常大,建设量也非常大,应该说缺乏设计,缺乏小户型应用理念,缺乏现代建筑的理念,应该说是主打产品。我们这么大规模的建设,这么高速的发展,如果这个东西不得到有效的扭转,说句极端点的话,或者过渡的话,用不了十年八年又形成城市新的破旧的居住区,甚至有可能成为建筑垃圾,我觉得少量的项目都有可能。但是,同时我在强调,这个东西的量还是这么的大。所以,我也觉得应该利用这种场合,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这么一个巨大的事情,关注我们小户型的发展。
中国小户型的发展,一个是对中等收入、低收入、保障性住房的需要。我们除了已有的保障性住房以外,我们6月12日国家有关部委又提出一个关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意见”,这个意见应该说从今年开始,或者说从明年开始大规模的公共租赁住房,几十平方米供租赁的住房规模也会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应该提起注意。
所以中低收入的住房需求,我们公共租赁房的需求,再加上城市房价比较高这一类城市对中小户型的需求,因为总价比较低,可能在今后的五年之内,比如说“十二五”期间,应该逐步的也成为我们市场开发的一个主题,所以也成为我们涉及关注的一个主题。在这种主题下怎么做的好?包括我们的建筑风格,包括我们民族风格,包括中国传统的一种居住文化的理念、功能,包括过去大家说的挺多的节能、低碳环保等等,应该说我们中国的民族建筑,有很多的优良传统,等待大家挖掘。如果能够挖掘出来,能够应用到我们今后的市场,特别是我们一些小户型的市场上。我觉得,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个{zd0}的市场,也是大家做了一件对中国的房地产或者说住房的开发,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
谢谢大家!
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CEO刘光亚 |
【刘光亚】: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下午是来听课的,所以也没有准备什么讲话,我是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的代表。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华太设计工场来设计、学习,{dy}次来这儿,一进办公区就有很深的感触,自己告诉自己,下次还有讲课,有沙龙,我一定还会再来。我相信,刚看到这个主题,今天来到的设计师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华太设计不仅仅是北京市优秀的民营设计企业,同时也是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是我们的常务理事单位的生力军。借此机会我有一个表态,我们联盟对我们常委组委单位对类似的活动会全力支持,并极力参与。今天来参会的常委建筑单位有十多位建筑师,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
预祝今天的沙龙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式建筑:在民族风中变得华丽与时尚
华太设计董事长徐建伟 |
【徐建伟】: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请到这么多的嘉宾、这么多的同行、这么多的领导来参加这次论坛。实际上刚刚赵处长讲得也非常好,给我们建筑师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课题。怎么把中国建筑真正做好,真正能够走向世界,实际上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我觉得,大家曾经也都做过一些,包括博物馆、歌剧院、体育馆、写字楼等项目,这些项目确实是我们国家大部分项目由国外来做设计方案的,我也在想,这可能是理所应当,中国的建筑过来时间非常短,就像国外说“作为一个行业,人家已经有几百年”。在中国真正的建筑师,从近代才开始,我们原来更多的是工匠。我的体会非常深,记得当年我住鲁汶,在伦敦查资料的时候,在酒店里看一些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上有很多的大众节目,伦敦的一个银行问是由谁设计的?在座的观众,都不是专业人士,对这个问题在座的观众全部举手,而且随便点了一个,那个人很肯定的回答说是罗杰斯。当时我看了这个电视以后很震撼,英国、欧洲的建筑能够普及到这个程度,普通老百姓可以随便知道这栋楼是谁设计的,他们能够关心建筑。但是在中国、中国的过去,大家真的不去关注他、不去考虑他,这个建筑跟我有什么关心,我去住就可以了。或者这个建筑是谁设计的,设计的好与坏,跟我生活有没有关系!
记得上次跟墨臣总监讲,他讲的非常好,建筑需要大家来关心、来关注,就像足球明星一样,有很多的闪光灯来关注他,这个建筑水平才会高。如果大家都不关注,比如说人民大会堂建筑非常好,可是谁建筑的大家都不知道,都不关心,这会是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每做一个甲方,改变一个甲方。我们很难有能力改变大众,这是媒体的事情,但我们有能力跟甲方接触的时候改变他,实现他一个很高的理想。
这一块,还是华太在这边希望抛砖引玉,希望作为一个中式的探索拿出来,当然里边也有很多的问题。希望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建筑师在传统的建筑精髓之下能够建筑的更好!
我想感谢一下光亚,他是我们全国设计联盟的执行CEO,也是未来对中国建筑的推动,将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所以他刚才谈到公共建筑跟居住建筑,我个人感觉,中国将来在世界上能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是在居住建筑,而不是在公共建筑,这是在近期。为什么,歌剧院等功能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可能已经几百年了,我们真正的要超越,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中国的居住建筑,最近我们跟建设部参加一个居住文化的部级的课题组,我们将来主要涉及在东方居住文化,东方居住跟西方比是不一样的。歌剧院可能大家都一样,但是居住文化是xx不一样的。所以,我们xx可以做出来跟西方不一样的东西,或者说更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的产品。
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来探讨一下,中式建筑的精髓是什么。所以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中式建筑从民国时代,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算,到现在,我们一直没有离开中式建筑。包括解放前很多中式建筑,包括我们建筑师老前辈,也都做了一些尝试,怎么样中西结合,怎么现代生活。解放以后,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xx建筑也在探索中式建筑的内容。
包括八九十年代北京也做了很多大屋顶,大家都很知道,但是真正的中式建筑,前一段时间得到的好评并不多。就像筑龙网主持人也说到,好象有点失望。什么原因,中式建筑有他表面的东西,实际上还有精髓的东西。我们抓住建筑的精髓,八九十年代做建筑的时候,很多业主有一些误解。他们说做中式建筑,要有一个屋顶,认为屋顶有是一个中式建筑,这是最早的、{zd1}的理解。可是我们到外国去看,全世界都是屋顶,怎么能说屋顶就是中式建筑,这在理解上有很多的差异。包括屋顶的装饰,我们在做清华坊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探索,甲方曾经做过成都清华坊、广东清华坊,中山清华坊是{zh1}一期做的。他的改变我个人认为就是中式建筑的精髓慢慢的浮出水面。{dy}次做的时候,考量传统的一些东西,包括砖雕等等,确实像中式建筑。包括广东清华坊,在装饰与中式建筑之间,到中山的时候,就真正抛弃了中式的装饰,留下了精华。就像现代建筑一样,留一个精髓。这个精髓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天人合一,居住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真正去考虑的设计的一个方式。
这是我们做的中式清华坊,开发商老板非常爱好摄影,在中山清华坊举行了全国的摄影比赛,广东地区的摄影师拍了很多,拍了一些好照片,有一点儿中国水墨画的感觉,但是这些照片需要大家端,端一个xx才能拍到好的照片。
中式建筑{jd1}离不开西方建筑,如果离开西方建筑,中式建筑就不存在。所以我们想,怎么去理解西方建筑,怎么去理解中式建筑,中式建筑跟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首先要了解这些。
我原来在鲁汶上学,他是一个小镇,是一个大学城,这里边有一个市政厅,这是市政厅当年哥特的风格。另外一个是故宫,他的相同点实际上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装饰性、雕刻性,这在西方来说是最明显的,他把一个房子当雕刻来做,把把一个房子当一个体积来做。中国人把房子也有很多地方当雕刻,但是中国人的雕刻是细节,包括中国人的装饰是一些细节,这是他们{zd0}的差别。中国人的房子,是很简单的像一个房子,西方人的房子很多像雕刻。包括CCTV大楼,实际上也像一个雕塑,往往把房子变成一种雕塑。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他需要醒目,他需要人工,他需要宏伟,这可能在很多设计上都会有。中式、西式都有一些相同,特别是皇家建筑。
去比较西方的皇家建筑,欧洲的皇家建筑跟东方得皇家建筑也有一些相同点,西方是通过雕刻、宏伟来体现皇权的特点,政治的权力的象征。中国建筑实际上也是这样,中国可能比他们多的是色彩。中国皇家的色彩,黄色琉璃瓦、金色琉璃瓦、红墙是民间不能使用的。我们的江南民居不能用,他从色彩上体现他的xx、独特性、{wy}性。第二个,也是通过一些对比,就像我们说的太和殿一样,太和殿的宏伟不在于他的楼有多高,他跟西方的宫殿相比差很远,西方的宫殿有七八层高,而且很长,在中国更多靠的是空间、韵律。这也是有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以看巴黎的凡尔赛宫和故宫的区别,凡尔赛宫是很大的雕刻建筑群,而且是一个很中心的位置,包括香榭里发散出去,面向整个巴黎城区,他有一个非常大的后花园,他的后花园跟我们的概念xx两个概念,他用的是人工的,xx是用几何图案,而且一上来就是多少亩地,就像庄园的感觉,一望无际,体现的是这种方式。但是中国的皇宫却xx不一样,中国的皇宫更多的是再一个中心的位置,但他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的是空间的变化。记得当年有一个附属国,朝鲜还是越南到中国进攻,包括马可波罗,他们发现房子并不大,但走的门多。要见皇帝,必须要走很多道门,这个门让他很震撼。他觉得皇帝的太和殿并不高,但走了这些门之后,他觉得皇帝太高了,通过多少道门,换轿子等等,这就是中国,中国靠的是一种层次,可能一看天安门、前门并不大,但要进去的时候发现这个国家太伟大了。西方就不一样,一眼就看到所有的东西震撼还是不震撼。
就像CCTV大楼一样,当时拿的水晶图的效果图,跟领导汇报,看这个大楼,看到这个大楼就可以知道后边的民族有多伟大。这就是用西方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宏伟、权力。但中国的方式xx不一样,他希望的是一种层次,希望的是天人合一。比如说皇帝,皇帝按照硬性的方式去做,有后花园、前园,有天坛、地坛。东方考虑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一起来治理国家,这就远远超过简单的所谓的人工的,或者说打造的一个简单的东西。这是文化非常大的差异!
另外一个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绘画方面,中国的绘画,山水画跟西方的绘画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根据他对宇宙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现在西方、全世界都讲究绿色、环保,讲究人跟自然的和谐。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很多年前就讲究,看中国很多的绘画,他有山、有水,一个小房子,甚至一个很小很小的人。中国从历史角度,就是一种天人合一,从绘画就能表达出天大、地大人是小,房子只是天地的一小部分,这种环境才是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现在我们在考虑,我们在回归,原来是这种方式才最美,是颐养天年的环境。西方更多的是人工,更多的表达是实体,表达的是一种肌肉、真实,一种人工,我强大的这种方式,可能在考虑天跟地之间,考虑的比中国人少的多。
所以我们也在想,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不管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我们徽州民居,包括山西的王家大院,都是中国居住的{zg}境界。那是当年中国最有钱的一批人去营造的居住环境,我们应该去研究他们。他们当时这么有钱,比现在人的还有钱的人他们怎么去创造自己的居住。我经常说,家庭、家庭,确实xx是传统的一个名字。家庭、家庭是两个字,一个家、一个庭,这两个字合并在一起才是家庭,否则是脱离传统的家庭。家是有一间屋子,有家庭成员,庭是有庭子,庭的更大目的是让人与天地进行交往。就像高楼大厦,我们就住在抽屉里,接触不到天、地、自然。比如说现在的饲养方式,有野生的有饲养,我们大家都喜欢吃羊肉,羊肉是不能卷养,我们更多的是人卷养,生活在抽屉里。
就像我们说的,两口子一吵架,一关门就到大街上。传统的{jd1}不可以出现这个事情,两口子吵架,一出门到原子里,我很放心的就可以睡觉。可是跑到大街上不知道跑到那儿。就像我们的皇宫一样,中国人需要的是一种层次,除了室内和室外之外,我们还在室内和室外之间在大马路上跟我们的卧室里,最起码增加三到五个层次,这样才能满足人生活状态的需求。就像传统的房子一样,先建一个小宅院,再近护门,护门进来还有一个私密花园、小天井,有很多的方式让我来接触天跟地。这种层次,实际上是我们体会不到的,我们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的是层次,而不是黑就是白,这不是人需要动了。
比如说苏州园林,会把整个天地拿到院子,为什么?他离不开天跟地,离不开自然。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山一水{yt}下,一花一木一春秋,一定要在家里感受到春夏秋冬。比如说醒来之后,枫叶的叶子红了,这种感觉才能跟天地、四季共呼吸,而不是说生活在人工的环境里,空调什么都有。突然出去下雪了,突然出去又怎么样了。实际上明天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天跟地这是我们古人追求的非常高的境界。
刚刚说的家庭、家庭有家有庭,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有家无庭,这不是{zg}境界。家庭跟西方有极大的区别,中国希望有外庭、门厅,中国人讲究内敛。山西的门都很朴实,非常简单的门,但进入到门里边会豁然开朗。中国人对人性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就是动物也一样,前两天我们看到一个动物世界,跟狮子的世界一样,谁来谁不来要怎么样,中国人非常的清楚,他觉得人性的忌妒是{zd0}的,比如说贫富不均,你有我有一样。我们要把我们的快乐,所有比别人好的地方,比别人有钱的地方,比别人生活美好的地方,甚至是一个特别好的漂亮的太太,所有的东西都放在院里尽情享受。这跟西方不一样,中国有这么多好的内容。
包括中国人的环境,他希望有不同层次,比如说回到家里,有时候我就希望穿一个背心、短裤,在家里这么玩挺好的,这样很松驰。如果西方在花园里没法做这些事情,因为马路边上总有人走来走去,看你家怎么样。这是中国人跟西方人xx不一样的东西,我认为这个境界是非常高的,即考虑了别人又考虑了自己。为什么西方人满街可以随便接吻,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喜欢在最私密的地方接吻。这是西方文化跟中方文化的不一样,他们希望有特地的放松。
刚才我们谈到的是中西差别,但我个人感觉,我们大概是前十年、二十年做了很多欧陆别墅,更多的是从欧洲拿过来,甚至很多别墅几乎是很多开发商派一个设计团队,在别墅西班牙风格、地中海住一个xx,把它搬过来。实际上这种方式不能长久。我想以后这种方式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比例,中国的别墅实际上更多的是好用。包括传统别墅,他的环境好用,西方别墅一定是好看。就像我们看到的教堂一样,雕刻感非常强,真的很漂亮。就像一双好看的鞋跟布鞋一样,布鞋不太好看,但是穿着很舒服。在这方向也是做了一些尝试,这是我们做的中山清华坊,在中山的西南比较城乡接合部的地方。
后边做了一些尝试,开发商走到今天,他也很迷茫,他会不会去重复成都清华坊的风格、广东清华坊的风格,他也是有追求的,他也发现一些问题,发现不能重复。包括成都清华坊,他发现重复的话有很多的问题,工期非常长、造价非常高,这是他的困惑。这些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后来他们也接受了,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尝试、创新,就把装饰去掉,留下精髓。
我们一期做了联排,同时也做了独栋,联排已经入住,这边是小山、河,这里还有一个百年老树。这是我们的联排,关于联排,我觉得可以看到很多的的民居,中国的民居独栋的并不多,中国的独栋实际上很少。比如说我们去看乌镇,当时考察乌镇的时候,包括一些水乡,一条街,两边所有都是住宅,没有住宅是独立的,除了一个祠堂,住宅都是连着的,门面不大,但是径深很大。里边套一个院子,还有一个后花园。房与房之间有一面很高的高墙,可能也是处于防火的问题,这些都是联排式的。
我们当时也看见一个独栋,实际上说独栋,两个独栋之间距离也是非常小,不是说欧美式的xx脱离环境的。当时我们的想法,不是一般的院落,我们希望我们的建筑跟地,希望建筑是散落在地上,而不是说弄一个房子穿着院子。在院落上,我们会散落一些房子,回到院子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所有的房子跟自然、跟院落都能够有很直接的沟通、流动、视线的一种关系,或者说不行的关系。
另外像很多传统的民居里边都有一个风廊,非常舒服。传统的时候在没有空调、暖气的情况下,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怎么样冬暖夏凉,包括层高等等,我们有了暖气以后可能把这些东西全忘了。我们真正的考虑绿色,这些东西才是根本,如果靠增加能量消耗去达到舒适度,这是{zg}境界,谁都可以做,但是中国人做了很多怎么通过这种智慧的方式去实现。比如说有一个路口,进来有一个前房,这边有一个客厅,包括这边有一些风廊,我们在围墙跟房子之间,留了一些空间,这个空间不是供人活动的空间,但实际上风可以从这里穿过去,让他实现整个院子的通风和凉快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在做的一些尝试。
包括某些地方,对于高低和院落的关系。这里有一幅图,有湖、山、水、小房子,我们营造天人合一的方式,建筑真的是属于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包括夜景,以及房子和小桥,包括会所的室内,会所的人可以看出去,他的一些景窗,这可能跟我们的传统有一些差别,怎么让室内和室外的一种互动。包括这颗上百年的树,怎么保留,建筑跟树的结合方式。包括我们也经常谈到一些树荫,这些树荫也好树也好都会留给你很多的记忆。包括树,为什么现在人老人以后好像找不到根,我觉得是这样。至少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已经找不到痕迹了,可能就是一个空房子。但是古人小时候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时候,还记得院子里的树是陪着他一起长大的,甚至在树上玩过,留下很多的痕迹。我们说树、房子、植物、树实际上是你的伙伴,跟你是互动的。但现在我们找不到了,是一个空房了,什么也没有了。包括一些桥,这是会所的一些部分,包括水,包括房子跟围墙,房子到{zh1}已经净化到不能再净化。我想大家以后可以有机会看一看,我们的摄影师去拍,包括我自己去拍,拍不出感觉,中国的建筑用心体会,西方的建筑可以用相机表达,比如说光影、雕塑感等等,中国的东西必须是感受的。
这是每家每户的石板路,可以不同的进去。包括增加一些车库,如果没有车库,路可以做的更小一些。而且我们在联排与联排之间,会设一些小的巷道,包括水,营造出一种不同的尺度。这是内院,包括一些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山墙,原来的墙会很复杂,现在整个的把山墙去净化。
这是院落,这是会所,当时的会所是用灰砖。砖墙也是,现代人已经真的很难去做,施工单位非常难去用砖契出来,这是很苦恼的地方。清华大学的新图书馆,当时要求必须用砖来契,当时施工单位找不到。当时清华机械处还说,找不到,{zh1}找了六建的老头队,聚集起来来帮他们契清华的图书馆。也不给他们时间,没有赶工期,但现在真的找不到。当时我们的场房找人契也是契不出来,基本上是抹灰、贴砖。无论怎么样,跟清水胶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所有的砖是转角砖,烧的时候这么贴,这在当时也是贵的,我们说明了甲方,这个钱一定要花。如果这个工程做不好,将来所有的工程都会有质量问题,一个是效果,一个是质量,所以甲方还是很支持这种方式的。
当然做了一些室内,难度很大。为什么?中式的东西,真正的让老百姓去接受是非常难的,作为一般的老百姓来说,更注重的是立面。中山卖的好的都是来看的业主买的,但真正的远距离的看照片的业主并不多。现在的生活跟传统的家具、装饰,实际上也是有很多脱节的地方。这些方式,某一些室内还是更偏向现代。当然会所这一块,还是比较甘愿去做的。包括室内,基本上是按现代的,很难去达到,怎么样有一点儿脱离,我们精华的东西是人跟房子的关系。到我们室内,只能往现代的一个方式去做。包括当时很多,我们中式的产业达不到,我们怎么用中式的产业去达到装修,或者说人们去欣赏的一种方式,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室内外的一种关系,包括铝合金窗等等。
当然这次做完以后也留了一些遗憾,实际上{zd0}的方式,节约是什么样的方式。刚才我也谈到,实际上我们是抛砖引玉,实际上有更多的人可以把它做好。
我们感觉,有这个院落,布局把传统的精髓拿下来,但是在立面上还是可以做一些尝试。这一块我觉得尝试还是不够,最近我们也在做一些新的中式的东西,比如说北方地区的,有安徽地区,不同地区的方式,我们也在探讨。是不是中式的东西还可以在立面上软化一些,可以比较极端的去走简单,防水、白墙黑瓦,比如说中式可以把精髓提下来,在这里边再放一些木结构的东西。现在室内更多的是用吊顶把它做出来,把它变成很现代化,但是xx可以用一些木结构的东西,同时又结构的作用,也有装饰的作用。在很多立面上,怎么通过白墙金砖跟环境更好的融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和感受。
我的演讲就到这儿,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在一会儿能有一个很好的讨论和交流。谢谢各位!
尊重传统文化,成就建筑文化复兴
都市元素董事长王刚 |
【王刚】:关于中式的话题,当然我接受邀请之后感到非常有兴趣,从学校里走出来一直到每次能够接触到一定的机会都会感觉到非常的难得可贵。
当然从业的过程中,有一些机会能够做中式建筑。从中式建筑的名字来讲,我是持反对态度。建筑要从文化去谈,要从生活角度、文化角度去谈。我们中式建筑,所谓这个名字怎么来?是区别于欧式建筑。欧式建筑怎么来?从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之后,中国人编造出来的名字。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讲,我们讲的是欧洲传统建筑或者说中国传统建筑,所谓什么式,比如说英式足球和美式足球,为什么叫英式或者说美式,他是一种区别的逻辑和一种方式,他们的规则不一样,所以区别出英式还是美式。
中国人把什么事情都篡改的能力非常强。比如说同质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会把很多事情发生一些变化。所谓欧式是为了面对市场,当然我并不是很反感这个名字,虽然我很反对,但不是很反感。
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最近在去年做的一个项目。这是我们在南二环边上做的一个项目,这张效果图并不是我很感兴趣的东西。在甲方强烈的要求下,我们做了一张比较通俗的。我希望从这点来解释项目的出发点和观点。我简单的讲,这是一个十几万平米的综合商业项目,里边涉及到娱乐、商业、文化的内容。综合商业项目从从商业的角度,市场的人员或者说开发商提出一个观点,一二层很好卖,负一层很好处理,三四层就很难处理。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我们思考了很多,发现很多商业的项目,确实在楼层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三四层是很重要的问题,很难说有很好的商业价值。这是立足于项目的出发点,但是我们希望在这里边创造出一种院落式的关系,我们希望从二环的角度,和北京城的内城有一个更融合的关系。因为在这个地块的北段不远就是我们的湖广会馆,目前在北京南城区域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而不是形式,是一个形态。在城市的尺度、街道、院落的尺度和建筑的规模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影子。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希望把这些宝贵的东西有所继承,有所发展。从这点上尽可能去做建筑的尺度和体量,这一点很重要。
刚才说到了项目最严重的问题是三四层的价值怎么挖掘出来?我是灵机一动,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做了一个大的平台,当然这个事情并不是我在可以的去做中国的房子,而是我后来发现经过反思,可能在骨子里头有这种冲动,一旦发现某一种机会的时候,大脑本能就会把自己的意识过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或者说牢牢的抓住这种机会。
所以,从一个解决方案上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在三层做了平台。这个平台上面xx是中国传统的房子。按照我的要求,所有的房子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字识,而且一点不差,xx是木结构来做,包括规模、尺度、高度。我的解释,在平台上要最根本的90%以上复制原有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院落、空间。
这个平台我不想在这儿说更多的事,我希望他能够形成的院落会给人一种新的可仰视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一种可能性。这是在我们平台上看见,我们会感受到这个院落空间。很有趣的是,我们在其他的位置上,我们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我们在走到这个院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院子是三维,通常我们会感觉到一个院子是二维,通常一个院子是三维的话,很多我们感觉到的是四维。进入院子的同时,会在院子的顶点,作为院子的一部分,或者说作为院子真正总结性的发言是在上面的建筑。而且我们也做过一些很本性的探讨,我们确实是要把这个房子建在架空上,而不是房子上。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虚拟化的手段来处理根本的功能上的问题,或者说一个需求上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个途径我们试图希望把中国传统的精神在这儿作为一个控制点和制高点来体现。
这里图可以很有意思的表现出我们这个设计的概念、观念,大家从这两张简单的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来我们整体的逻辑关系。首先我们在尺度和院落的组织关系上,对这一块还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希望在高度上,当然这个事情不能xx受我们的摆布,因为有一个建筑体量的要求,只是我们希望、努力,把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尺度,我们不希望仅仅是以符号和象征来建设中国的传统精神。我们希望空间像所有的类似于四合院的关系。因为这毕竟还是一个xx的公共建筑,是一个开场的社会建筑,来体现一些院落的关系。
当然这个房子有一点很特殊,在我给业主进行介绍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听懂,我跟他们讲,这个房子是一栋房子,一栋房子大概有十六万多平米,这是一栋房子。因为在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概念,我认为故宫是一所房子。这要看怎么理解,需要我们阴阳的理论来理解这句话,可能时间原因没有办法做更多的解释。这句话很应中国传统的一句话,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空间大与小相应的关系,体现出阴阳的理论。我希望通过我的理解在这里边能够有所体现、有所继承。
简单说,我跟我的业主讲,这是一所房子,说简单就是一所房子。房子开场的地方是我们的院落。换句话说为什么是一所房子,整个看到的是一栋建筑,他的门或者说大院,院里边分了整个的建筑。这是{zd0}的一个院子的开口。或者简单意义上理解,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物理连接下是没有问题的,所有院落的门都要进入院落之后才可以进。
业主对天台不理解,第二对造这种房子没有心理准备。他们{zh1}讲了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造一个老房子,我们希望我们修建的这个房子是很光鲜的。我跟他讲,三里屯的蓝色港湾,因为我有一个朋友经常带他去这两个地方玩,这是代表西方和现代生活的文化和场所。我给他讲一点他不相信,如果这个房子造出来,在北京可以说在三里屯、蓝色港湾能够抗衡的,北京三个最热的地区。当然很遗憾,他并没有接受我的这个观点。我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是这个效果图我并不是特别喜欢。
这一次我带来的,我们在最近一两年做的方案,并没有带实际完成的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认为我有一个敢拿出来去炫耀自己手上做的所谓中式的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式的项目能把他做成,真的是非常难。我们可能有一个好的种子,但是目前的土壤还没有肥沃到足以让他发芽开花的程度。所以我对咱们中式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多少还是持一点悲观的态度。虽然都是在向前努力、向前走。
这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即将开工,这个项目我想说一下,换句话说,如果用调侃的方式来说,可以说我们贝聿铭先生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合作的项目。受他们廊坊市政府的委托莫名找到我们,希望做成一个会议中心。当我们摩拳擦掌的情况下,在一次重要的行政会议上,给我提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这个时候合同已经签下来。合同签了之后,他给我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我们市长很喜欢苏州博物馆。他说王老师您喜欢吗?我说我当然还是比较喜欢。因为我也不敢说不喜欢。
会议形成一个决议就是这样,仿照苏州博物馆的一些精华,我们再仿照出廊坊的会议中心。这个项目只能在我们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做好,而且我们希望,其实我更希望是什么?能够让贝先生满意,我是{zg}兴的。
通过这张效果图可以大概感受一下,我想从一个平面图上能够很明显的。其实从逻辑关系上,我们还是很谦诚的遵循贝老先生的旨意,说中国传统的我们所能掌握的一些精华。首先他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院落的综合关系,大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因为功能上的需求,这里边有大餐厅、大的门厅还有其他更豪华的会议厅。实际上在我的控制下,我希望所有的部分是一个所有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内部的庭子或者房子。我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解释,我们的院落、内部、过渡的空间都是院子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看成外部空间,或者叫做开放空间,只有我们真正使用的房间在中国传统园林当中的某一个庭子,或者某一个房子。我们是用新的语言翻译出来。
同时我注意到,现在的施工过程中,我们没有采用任何传统的材料,也没有采用任何传统的真正的一比一的关系或者说一种符号,都没有。在所有的信息和形式上,我们都是把传统的,甚至是贝老先生的符号做出新的翻译和解释。这是我们希望做的,我们不希望让贝先生不满意。
从几张的图片上可以看出来,我们没有传统的屋顶、贴花,甚至没有传统的屋墙,但是我相信这还是一个中国的房子,至于好不好大家有各种不同的说辞。而且内壁性的容山水为一园的精髓我们相信还是xx展现出来了,这是园林建筑,中式传统的园林建筑。当然从这个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贝先生的影子,我们总希望跟市长要有一个交代。
这是内部院落的情况,我们是在仔细研究中,还有苏杭公园里的一些特征之后,我们控制尺寸。建筑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他是要有特殊的安保要求。换句话说,可能是会武警站岗。
这是当时我们研究苏州园林时的情况,在这儿不做过多的讲解。我想给大家看一看室内的情况,当然我们设计的时候,是我们{dy}次接受业主方主动的要求,室内的所有布置,包括家居。当然他希望我,我们需要向贝聿铭老先生致敬,这是在室内的情况。换句话说,所有内部的每一个使用房间的外形是作为外墙来做。这里实际上存在着十几栋班子建筑,所有的空间是院落的。这是大的餐厅,这是主会议厅,很高。这是中式的一个小的餐厅,这是一个会客厅,包括有休息的很豪华的套厅,包括会议厅。
从这点上是被动的局面,但是已经接受了,我们尽量把它做好。能够从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把它做好。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贝先生苏州博物馆所拿到的一些资料。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张图,大家能够看到这里边有一种感受,院落的组合,我相信会有{dy}印象,这里边有很多住房组合在一起。而事实上是一栋大房子里边三个小房。可能直接给人的印象,大概是十栋房子组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还有另外一个项目,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做更多的介绍。简单的给大家浏览一下。这是我自认为我所处理的非常好的中国建筑,时间关系不去细说。在我脑子里和心里有一种阴阳五行理论,我是靠这个来控制的。这是成功的被认定的方式,但是目前还没有开通。我想说一点,欧洲传统建筑大家都是有比较多的了解,深刻还谈不上。为什么?首先一个现象就能解释,中国人对于欧洲建筑的理解还是处于一种博览和曲解的态度。这是每一个大城市都会有维多利亚花园,都会有什么凯萨,对于欧洲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理解是有所偏颇的。
这是欧洲传统城市最典型的,森彼得堡教堂开阔的情况。他对于这种逻辑和组织,我认为从一个城市的角度,他并没有一个更好的逻辑,中国传统建筑城市和空间的逻辑东西和精神性的东西,我认为有更高超的内涵在里边。
我们很可惜的是,在近代传统建筑变成这样,因为受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冲击。实际上我们的心理都有一种声音在呐喊,我们希望把中国,就像中央政府曾经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在我的观念里边,我更希望从建筑的角度,把它改名叫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走的还是一个80%以上是西化的被侵略式的文化掠夺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心里有一种呐喊,希望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我们有价值的有所发扬。
事实上中国所谓种式建筑,我个人认为在三十年代杨新宝等这一部分老前辈他们做的工作更有价值。甚至北京城里边,如果把几年前的房子,算成是文物,那么一百年之内的房子算成准文物,更好的房子往往是在清华、北大,老字悲设计的房子,我认为更有价值。这里边我认为是对当时西方的学习和尊重,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继承,是中国化翻译出来的文章。这是我认为的。
中国目前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在用的语言是在用中国理解的英语去翻译欧洲的文化。所以他会发生扭曲。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看了也是为之感动的院落,我更愿意多去研究他,包括他的门为什么在这个位置,为什么窗户会这样,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说会发生问题,偶然见到这样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触动,曾经很久没有把这些事情真正的有价值的跟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有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们会更为感动,可能会理解出一个真正的词汇,什么叫做“出洋相”,在中西嫁接的同时,往往会变成很滑稽的事情。
这是我们最美的天堂,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做很多的努力,在奥运会上,我们还是做了很多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东西。这张图片单独说一下,也是关于现在发展的世博会,奥运会大家很赞叹的一个表现的过程,包括这次世博会中国馆的建造过程,虽然大家还是比较赞叹,比较称道,觉得做了很多努力性的中国文化发扬的工作。通常我们希望展示给外国人,所有的事情就像女孩子穿漂亮的衣服给男人看,而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希望给西方人看,而不是给自己看。从这仔细想想,我们所有的符号都是给西方人看的。更登峰造极的是世博会的中国馆,欧洲人看中国符号。
建筑景观劲吹中式风
易兰创意总监余为群 |
【余为群】:我是台湾注册建筑师,我在建筑界有长达20年的工作经历,我既是建筑师,也做景观。在台湾比较小,划分职业领域的时候,坦白说并不这么严谨。对我而言,城市、建筑、景观,他只有一个规模尺度上的差别而已,对我来讲,他一概是一个整体和大型的空间情景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我给各位看的范例,事实上是一个建筑,并不是单纯的景观。而且我针对刚才老师所提到的,中式庭院的复兴的这样一个主题,事实上我的感慨,真正的去理解中式的空间,我可以告诉你,中式建筑和庭院是分不开的。等于说,我们很难把这样一个空间群体、空间划分为建筑和庭院,没有建筑就没有院,没有园林也就没有庭。所以彼此之间是相对的、互动的氛围。所以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我根本不划分这些,我提出来的观点,反而是一种情景。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所标榜的以人为本,对于中国来讲,对于空间、宇宙的观念来说,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所以对中国人而言,他所体验的不管是城市、建筑,或者说园林,对他来讲都是一种以人的感触为出发的。我们讲了,所谓的心物合一,虚实情景构建的氛围。这个氛围是以人的体会互动的氛围,另外也是一个情报,也就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所以今天来看上海世博会所做的某种山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园空间意识当中所凝练出来的情景。这些情景和景观都是我们公司处理的,这个项目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衡量这样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这些被甲方要求是,你必须做一个所谓的中式庭院。然后他希望所表达出抽离出,形成一个中式园林元素的缩影,另一方面能有新颖。具有新颖的中式园林这是当时我们要做建的,我们建的时候,不是纯粹抄袭中式旧式的方法,而是对于情景的一种体会。中国人事实上是非常自足的民族,包括以人为中,中国的出现一切以中看齐,上天下地,以人为中的意识。所以中国人常常说仅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亩的空间形态,即是生产单位,对中国人而言也是一个以个人,他的视线、感触所能够掌握的最基本的一个空间尺度。所以亩就成为我们这个设计刚开始的设计定位,因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另一方面中式庭院有一个特色,他是一个自足的,而且是充满联想的空间,他是一个虚实共构的,等于说中式的园林当中,我们把大山大水,把假山和小的水体凝练在一起,凝练成苏州开阔的锦绣足开。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以小构大虚实共构的,这在园林当中表现的相当明确。
另一方面,他本身来讲,中国人的意思,在庭院当中一花一木再一个是一山一石,都是我们的心物合一,用人的意识去解释赋予新的意义。不再是从自然界搬来重新组合而成的空间氛围,事实上每一个元素都形成了空间意识的部分,这个意识是人为的。这里边一景一物都是重叠、互动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心物合一的。
在我们的设计当中,不仅仅作为一个基本空间尺度的划分,另一方面我们接受了挑战,是所谓的自足与开放之间的一个平衡。因为这个空间环境是在世博会的江边,所以本身来讲我们需要有部分是xx开放的,又有一个庭院的话,是一个自足的内敛的开放中间。我们选择了曾经出现一系列的元素,形成一个九宫格的尺度排比。再从九宫格的尺度根据我们的地形地物,根据我们这些所穿越的地下道、整个流线以及所需要的视觉通栏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调整的结果形成这样的一个台布。这个台布,基本上以大的绿化量体和一系列绿带延续整个的环境包括世博、江边,这是对大环境做的呼应。在大环境中,把九宫格里边延续出来的小的园林,再形成一系列的组织的序列。包括我们讲的,是一个死水园,包括山石园主体的情景,还有所谓的莲花池,这些都是属于中国园林、元素当中一二再再二三出现的。这些出现通过缩影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组织。比如说中心主体,现在来讲作为世博会VIP的使用。这一部分我们尝试在建筑方面形成一个园林的关联。建筑的空间跟水体、绿带形成一个动画与互动。另外两侧我们有围墙,这个围墙不仅仅是一个组合性的界限,相反他是一个信息承载的截面,他承载的是我们透过了树的影子,作为树的景观背景,空间的界定,所形成的空间序列。
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的是中式的空间通常是心物合一的,文人最喜欢舞文弄墨。通常造园者,或者说业主甲方还是设计师,通常会透露一个沟通,事先把某种意向在这里边表达。造园者通过空间表达,甲方通常文字、题字的符号做进一步信息上的表达。这体现了造园者对绿色在某一个点点上的意向进行的一个表达。比如说万方安和,类似这样的文字代表了诗画当中的文学情景,在这儿提出来让您期待、让您验证。这是中式庭院受到文人体系的影响。
另外建筑本身是一个开放式的,因为在园林当中他不同于城墙,不同于一些某些封闭性的中墙,他反而是向内开放的。通常他是开放的、穿透的,互动的一种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的开放空间。
以小见大,山石、水、植物,这是中式建筑当中引入自然的一个缩影,所以他也是一种宇宙观的反射。这样的反射,这种叠石的手法,这一次在做设计当中,我们常赋予他新颖的方式。一方面站在经济跟操作的观点,我们考量的是传统的叠石,他可能因为石材寻求的不宜,他有可能形成一系列推广的障碍。可是现在来讲,中国人有期待去体验内式山水,更期待的是有一些心意,这些心意是在可操作、可经济、包括可理解上。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浓缩和提炼,这些浓缩和提炼,我们尝试把中式的模式观念在这儿做一个相关的表达。他最常表达的是,建筑方面要有基本的方格,可是这个方格我们在这边就尝试运用了快时与假山塑造在一起。通过水景做一系列的表达,这是我们在中式园林的一系列表达。
因为时间有限,很快的看过去。所以这样一个表达以后,中式的庭院建筑面对着另外一个挑战,一方面是在于操作上的凝练、凝缩。在建筑部分来讲,因为灯光有别于过去,现在的照明灯光是相当进步的,而照明对于整个夜间的人景庭院建筑空间的建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元素。
所以看到了不管是通过建造照明还是什么样都是持续,这是通过整个空间去凝练的。庭院建筑脱离不了庭院,事实上开口的设计形成多层次的穿透和串联,不管是对景、轴线、构图、画意常常创造出一系列的对话的情景空间。
我经常强调,要怎么衡量,这样的空间群、这样的空间氛围,是不是属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所能体会的中式建筑,那我们需要看的是他是不是有一个对话和互动。至于元素上的凝练,通常是在于操作上的施工操作和体会上的。现在受到西方审美观的影响,几何型的审美观,我们的生活、穿着受到西方几何式的工业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强调的是更为鲜明的一种形象,这就是为什么80后这么迷恋漫画、卡通的原因就在这儿。他们不耐烦体验太多烦琐,他喜欢更为简洁的凝练的。建筑构架,怎么去做浓缩型的表达。对于传统的背景墙,墙不再是组合,我们还是延续了苏州园林对墙的诠释。墙本身不像西方的墙就是纯粹的组合,而他是有表情的,这种表情不仅仅透过他的开口、装饰,另一方面也通过树的影子、照明、日光所投影在上面所组合起来的,一个融合了文学上的信息、文学上的想象或者历史传统上的信息所组合出来的情景,情报和信息所融合出来的综合性氛围。
刚刚所提到的,这种美学在这里我们也在开放式的中间当中尝试结合了死水园的,通过几何型的美学进行衍生,这种衍生还是传递了传统的园林当中多层次体验的概念。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内行具有相当知识积累的知识分子,他在里头可以透过一花一石的安排,甚至我们的雕塑可以产生一系列文学,甚至其他更为深入的想象,跟造园产生更新一步的心灵上的共鸣。比如说水中有月,以这样的方式来传达出明月出天等诗句之间的关联。
在流线的处理,我们也延续了中式园林的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忘记,中式的庭院建筑当中,永远有某种故事性的景观,所以我们用了竹林七贤,用的是竹椅,他果然高,坐的高,人不在,椅子在。高下各有差别,他的材质是竹子,跟竹林形成呼应。又现代的方法来叙说竹林七贤的典故。
谢谢!
【主持人王健】:今天很高兴,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大家能够来到华太参加以人为本,中式庭院建筑文化复兴的沙龙讨论。我对在座的到来深表协议!
今天就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话题,中式庭院建筑文化复兴,请在座的几位国内知名嘉宾进行现场互动式的讨论。我也算是起一个头,算是给我们几个嘉宾的讨论是一个抛砖引玉。现在随着整个中式文化的兴起。今天我也算是客串一把主持。在这两三个小时之前,我还在扣一个中式别墅的设计,这个尺度应该怎么去做。我就由这个尺度的字衍生出来。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几位嘉宾,包括几位嘉宾的点评和互动式的讨论,通过专家的讨论来看中式文化的深度、广度,由此可以看到现在乃至全世界、全国都在对新中式文化的一个态度。通过这种态度来表现出我们未来新中式文化的热度,或者新中式文化所应该体现的气度。
这是我们这个沙龙讨论的意义所在。接下来,就我们目前这个新中式的文化有一个很小的资料。首先我在这儿提供一个资料,大家可以看到索斯比拍卖行有一个{zx1}的数据,从2003年到2004、2005年,中国建筑艺术拍卖品拍卖价是一路飙升,由295万美元一路飙升到901.92美元,到今年5月24日,中国艺术家拍卖出{zg}价2306万人民币。相当于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一路飙升,尤其了大家对中式文化的探讨。正好国内2003年起,中国新中式文化建筑,在全国蔓延开来,而且考虑到的热度,也像今天的气温一样,越来越高。正是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多数媒体,甚至专家的一种探讨。
因此这个数据能够很好的代表了我们今天要做这个讨论的必要性,所以我想今天这个话题请各位在座专家、老师、老总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首先我想请在座的老前辈王贵祥王教首先做一个点评!
清华大学教授王贵祥 |
【王贵祥】:其实我没有准备来发言,因为是有这么一件事想来听听,在学校待久了我们考虑的话题,这相对来说是历史问题。突然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式复兴,这个题目很新鲜,就想看看设计师在做什么。今天来确实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接下来还是看到了设计者在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延续和再生,做很多的努力,我觉得很高兴。
对于设计本身我们不做任何评价,我就想谈一些想法。首先刚才探讨的关于中式建筑的问题,为什么住宅有传统的形式比较多。
首先我谈中式建筑的概念,虽然还没有随着广泛应用,但我想应该可能有这么一个概念。为什么?因为我看到过贝聿铭先生给吴先生的一份信中提到过,他希望把苏州博物馆做成中而新、中而苏这个概念。他是中而新,新就是现代,中而苏就是苏州,我想在{sjj}建筑师的概念有一个中式的概念。
我的理解,我们传统的不用说中国,当代在创作中有可能做出中国的东西来,这样一个社会、时代的呼唤是有的。而且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还是贝聿铭先生。但是现在这些尝试,我认为都是很好的,他在尝试。因为我经常跟同学们上课也说,我们经常讲的很羞愧的一点,中国建筑最辉煌的三十年没有太多能够诠释的东西,包括在创造上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或者说能够把我们中国文化表现的比较清晰的。所以在这点上,这些尝试都是非常可贵的。
再有,为什么说我比较相信在住宅上有可能在中式上有些可以做的事情。因为我不主张简单的去模仿或者说在线古代的东西。我们每一个时代应该有自己时代的东西,但是世界建筑师上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地主义,地方主义就是要表达地方的文化。文化的建筑最有可能地方主义。居住建设,他跟人的日常生活接触最多,最有可能跟传统、文化结合。而且我也注意到这个现象,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全世界的居住建筑是{zshy}的,你到欧洲去、美国去,大师的别墅永远只是非常稀少的,而且也不被广泛接受的东西,他只是个人的一个作品,而且即使他做出来也没有人跟着他走。老百姓买的房子,基本上还是什么?维多利亚式的,汤浩斯的东西多一些。到美国郊区去,非常现代的别墅没有,他就是一个破屋顶,有一些美国地方味的装饰。居住建设跟人们生活是最贴切的,跟人的情感上也是最有当地的味道。所以说,这种别墅是有可能连续和探讨一种传统中国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今天看到的,特别是华太做的非常有味,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在探索一种中而新。我基本上对这样一个判断持非常期待的感觉。关于理念问题,刚才刚才李总提到中国人的观念,提到了一个关于中国人的理念标准,天人合一,我恰恰讲了,这是作为一个讨论。其实在我的课堂上已经说了,但是范围太窄。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概念是怎么炒起来的,变的满城风雨,给中国人自己贴一个符号叫天人合一。然后说,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如何的天人合一。其实我在这儿很认真的告诉大家,这个概念是一种伪概念。天人合一的概念什么时候有的?很多人写书的时候说是孔老夫子提出来的。不是。最早提出来的是一个叫张展的理学家,他提这个观点是因名至成、因成至名,这是一种修炼至上,是一种儒学观点。这跟神人合一的观点一样。宗教最神圣的状态,就是你能跟神合为一体就能达到目的,天人合一就是理学家教育。这种概念要有所分析,但这里边并不排除中国人喜欢自然,中国人很喜欢自然。但是他喜欢在哪儿?恰恰不是儒家本来的东西。孔夫子说,道行不了还不如去大海里飘荡,回归自然。最典型的他跟几个弟子讨论未来,他的几个弟子说你将来想干什么,说我想管一千军之兵,富国强兵。还有说我要富国强民,把老百姓的生活管的很好。还有一个徒弟说我想当宰相,治理国家。还有一个弟子说我想带着几个朋友去雨水中洗澡,风是无挡,唱歌是高高兴兴走回来。前面几个弟子说的时候,孔子只是微微一笑。{zh1}一个弟子说的时候,孔子说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说明孔子非常向往自然的一点。
中国人一方面也有非常亲近自然的,这种亲近自然跟当时的社会,在山上游荡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不愿意回来,他们愿意在山里流连忘返,这是对自然的向往。慢慢延续到生活中,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喜欢自然。比如说早期从近xx始,思想最近的开始,对野外、对山林的喜欢。最早追述到孟子,不喜欢现代人的生活心态,他是说给一个家有一个宅子,有五亩大,要有一些桑树,有狗,自己能够自足。人们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下才会向往,到了明清才会有了文人苑的创造,人们跟自然的主动贴近、接近,这就变成一种心态、变成一种理念,这个时候中国人才可以主动的说,我的主体意识上要把自然融入进来。最初的院子是经济型的,你有了桑树可以养蚕,养蚕可以织布。受社会挤压,他想逃避现实,所以我们不亚于现代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的概念去鄙夫古代人。
确实年轻的思想,人口已经逐渐膨胀,有了院子,大的普普通通的院子,只有经济实力才会造出自己的小天地,喜欢把山水容在自己的小环境里。这一点其实还是一种文化修养,一种知识分子,一种文人的情趣和爱好。当然我不反对中国人有核心思想可以往这边走,但是中国人的核心思想在哪儿?我举一个字来说叫做和谐,是和谐的和不是合一的合。这比天人合一的概念提的更早,恰恰是天人和洽,天人和同。上天也好,万物也好,万方也好,都来祝贺皇帝,这时候天人和洽,是这样的一个思想。天人合一里边,天只是像神一样的东西,人就是修炼的,皇帝。比如说康熙皇帝天人合一,他合一了心就可以特别诚的去求雨,结果就下雨了,这样的文章都有,这是证明真正天人合一的本意。
我在这儿提出这个概念,并不是说在批评徐总的概念,因为网上炒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批文人炒出来的。总的来说,人比较多,但真正深究起来,发现站不住脚的就太多了。所以我顺便理一理,中国{zg}的方面是和,这是{zg}的办法。这个庭院也代表一种和的观点,实际上这个庭院有没有一种自然?自然有,他为的是阴阳平衡。只是现在人们这里边种上树、养了鱼,养了鸟,非常的生态,现在又主张自然,觉得中国的文化太高,比西方人高了很多,这是有现代的回归的推测,他不是真实的存在。
我是想说,一方面我们要对古人的思想要学习、了解,一方面要简单化。同时我也特别赞成中国传统的东西在现在怎么去,特别是在文化界有很多可做的事。而且我很赞成徐总的做法,不是形式,不是说做一个大屋顶,造造势,彩画。现在我认为世博会是不成功的,太符号化,太不和谐。恰恰是非常霸道的老大自居的东西不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谢谢!
【徐建伟】:从我做设计来说,跟王教授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更多的是做一些很实际的,教授对历史等各方面研究的比较深,我觉得还是非常认同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来源,不管是现在社会也好还是人们谈也好,人们更把这个词作为跟自然的和谐。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把中国人怎么去把人的行为跟自然去和谐,作为一个词来说,可能最起码我们是这么想的,没有去考证这个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什么意思。这一块我是一直感觉,庭院也好,最早是让他去做一种,或者说人的生存环境,种瓜、种菜,甚至养一些植物,可能是一种最早原始的开始。但我觉得到后来,他们是把它的作为一种文化,比如说江南园林,甚至徽派建筑,老百姓觉得需要跟室外、自然,甚至交往一种视线上人为的交往方式,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后来把它作为一个特点。
我相信,中国人比如说历史上造房子,造两三层没有问题。我们的太和殿比我们还低,太和殿有城墙,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大家没有去盖,为什么还是一层楼院套院。或者说整个面积也不少,整个面积加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面积,为什么他没有像西方那样,做一个皇宫也好,可以做很多层。这一定是在这其中对居住,对人生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会剖开来做,一个是叠起来做,这不代表中国人不能做两三层的楼。
这一块事实证明,包括西方回归自然,实际上还是在做尝试。为什么很可惜,我是感觉,很多的年轻人或者怎么样,没有去住过这种房子。因为我小时候,就住在大宅院里,当然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宅,是一个很有钱的家里,有后花园、有前井,是一户人家,后来解放之后十几户人全住里边。但是我感觉到,我享受的生活必我儿子幸福得多,因为我们后花园有池塘、种树,树特别的大,大家经常在那儿玩,夏天的时候大家抗着竹床在院子里睡觉。我是感觉,我的童年要幸福得多。但是我们怎么找到一些东西,他的精髓的东西,怎么样在我们新的方案中去实现。包括最近上海做的一个项目,也是中式建筑。因为中国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不像当年,生的越多越好,有老大、老二、老三。现在小型化社会怎么考虑,比如说四户一个公共空间。中国当年的老大、老二、老三的方式把它整合起来,虽然在不同的人家,但是一种希望,能够有一个半私密的组团空间,这也是在探讨怎么样去吸引现在的一种发展。
这一块我觉得,确实是在做一些尝试,跟西方是xx不一样的。
谢谢!
【王刚】: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话题特别好,因为这个事情不能说是思考的很长时间,应该说是从我自己来讲,从这个行业开始,这个问题在心理沉浸了很长时间。这个事情首先是大的方向,中国建筑、中国风格、中国文化,首先是文化上的事情,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这一个行列或者说一个简单的范畴。这个事情他代表的意义我认为还是很深刻的可能可能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这里边有一个事情,我想探讨一下,或者拿过来讨论一下。刚才说的拍卖,中国当代艺术,中国一些文物在国际上的行情非常高。这恰恰代表了一种什么状态?这恰恰是从源头来讲,从中国人自己来讲,代表着一种什么心态。这个事情我认为首先对于中国建筑,还是说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探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临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讲非常的严格。实际上从当代艺术这个角度来讲,我自己有一个观点,和某一些方面的观点比较类似。美国战后六七十年代,他存在着一种很叛逆和批判的斗争的年代。曾经很激动人心,曾经让大家感受到很多让美国人感受到什么叫革命,什么叫动荡,或者说什么是思想上的动荡。中国现在我认为恰恰面临这么一个问题,对于在近现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最近三十年,所谓改革开放之后,超速发展的三十年,现在恰恰到了一个时间,特别需要反思判断,和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种思维,事实上在八十年代,有过一起波折,多少有着五四运动的影子。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应该是在水温还不够的情况下,有一些事情还是煮不熟。中国现在恰恰能够代表中国的名片、中国的价值观、心声,或者广泛的、高层次的被西方所接受。
这里边从侧面中衍生出很客观的一个事情,你在反思和叛逆,重新去思考你自身价值和传统价值的过程中,实际上再发出某一种信息就是你的不自信。当然这种不自信,人永远会从不自信进入到自信,不会说谁一生下来就自信的。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有一点儿像我举的例子,我女儿现在三岁,我比较宠爱她,我给她买了非常多的玩具。我也经常教育她,小朋友想玩的时候,你要把玩具分给大家。我女儿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信,每次主动的分给别人。这种自信,换句话说,他类同过来。也就是说英国人在世博会上的英国馆,不会相办法表现出我是英国馆,从我的传统角度、文化角度,从萨斯比亚还是从福尔摩斯也好表现出我是英国,他认为不需要。美国人恰恰做了一个跟美国人很习以为常的美国馆,同时瑞士馆,他做了一个展示他们的思维状态和科技发达水平和一种生活状态,他认为这一点也就够了,这是全世界需要展示的一个东西。相反,咱们很穷,以前失去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现在非常缺。所以我们需要急于展示一下我没那么穷,所以我们要非常符号,证明我是中国人,证明我是中国文化的东西,急于的展示出来。我并不是批评、批判这种心态,这种心态很自然,就像美国六十年代的心态是一样的,他们那个年代也是非常的不自信,他们通过进一步高速发展和侵略之后,简单说二战以后承担了很多国家,一个是苏联,美国文化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军事上,而是建立在文化上的成长。美国文化这种传播和情节无所不在。他这种自然也是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来建立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很类似于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一个时期和过程,因为中国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于美国二战以后的快速发展和他对影响力的扩散。中国都能看到一点,影响力的扩散是非常迅速的,这非常有利于中国人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小事情,我在回家的路上在电梯里,恰巧碰到黄头发的白种人,我们出于礼貌,我夫人按电梯楼层按纽的时候,用英语回头问他一句,外国人用中文说12层。这是一个很小的玩笑,恰恰能表达出一点,我们很不自信。你是在中国,在中国的居民楼里,和一个外国人说英语,这个事情实际上仔细想起来,我们心理会悲哀。
比如说我们很多中国人在日本、法国、美国留学,我估计几乎没有机会在美国的公寓楼里碰到美国人跟你主动的说汉语,这种情况我相信也会有,但我相信非常少。在北京的居民楼里和一般外国人说英语的事例时有发生。
当然我认为这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就怎么很难受,或者说很下贱,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只要我们雄心壮志还在,希望把我们真正的价值传统文化很真实的很有价值的,而且是在展示我们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一方面的时刻,我们同时在面对第三者,同时我们又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相信这个东西一定会体现出价值,这是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所采用的一个应该有的心态。
谢谢!
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李冀 |
【李冀】:今天非常高兴来这里,关于中式,中国文化、寻根、儒家文化探讨,可以说在中国现在的社会上是特别普遍的,不仅仅是建筑。现在百家讲堂里边,关于国学的讲座,恐怕是五年的十倍都不止,关于建筑文化的讨论方方面面的都是非常的多。
这一点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随着中国整个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发展,人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可以说是寻找,否则现在开始要寻找自我。有这么一个过程,最开始我们中国人xx战争自信的全打掉了,之后慢慢积累。早期的积累方式,就是用欧式的大房子来证明我们有实力,用其他堆钱的方式。这个阶段之后,必然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自我定位的方向,我觉得很多开发商接受中式的定位,和很多客户认可,本身就证明了自信和自我的回归,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当然我们现在密集的讨论这个事,跟大家有非常多的启发,同时我也认为是一个时期内的事情。其实真正的自我并不需要去寻找。随着你真正的自信有了,放松下来了,不再对赶超和其他的压力所挤压的时候,这种自我就会很自然的体现出来。因为咱们每一个人所进入到的传统文化还有背景,都是不可能磨灭的。就像日本发生的事情一样,一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到{zh1}慢慢的开始自己的根深蒂固的东西表露出来,只要时间到了,火候到了肯定会存在。
而且中式文化,本身他分几个层面,也并不一定在于符号和记法上。当时我们是对当前经济的反射,再往上提升,中式更多的是一种方法,对待什么事情怎么处理。再往上就是哲学和最根本的态度。而这不需要传统的符号,青砖、白墙,自然会产生很多的东西。
而且我觉得经过找回自信,找回自我的过程之后,中国必然要面向走向世界的国界。这应该是年轻人有所准备的,假如说我们还研究现在的中国现状,中国未来世界的xxx,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理念走入最核心的视角怎么走入核心是最重要的。刚才王教授也提到,中国以和为贵。西方文化强大之后,他是把欧式的东西强压过来。有{yt}我们中国走向世界的机会,我们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象、什么样的表示、什么样的传达,会创造什么样全新的商机,非常的期待,我觉得也很有希望。
谢谢!
【余为群】:我还是陈述我刚才关注的,中式建筑文化的重点并不在于某些元素的仿制或者转换,关键是现在的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庭园建筑空间,事实上这跟自然的发展是有相当的关系,是中国从一个自足的内敛的农业国家受到传统的冲击,逐渐向社会开放。反映到庭院的概念来讲是私家小院和公共大院的融入。小院是一亩三分田的概念,公共大院是西方社会的概念,是进入一个公民社会的概念。而从苏州园林可以看出来,当文人对于政治、外在的社会无从参与、无从改造,他觉得有无力感的时候,他会退缩到自己的私家小院当中经营自己的自足的小宇宙。事实上可以看见的是,不管是北京、上海,尤其是北京,北京有一段时间发现是没有私家小院的,在解放以后,很多年来想要有私家小院被房改委变成大杂院。通过西方的观念来参与公共事物,也就是所谓的革命。你没有私人空间,更没有私家小院。可是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富了,富了之后发现又形成过渡,从产品的经济到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一个过渡,我只要有房,对于这些建筑、庭院,从原来的一个家庭只有十几平米现在要扩张,要七十、八十,再到一百二,这是从建筑上满足的一个产品。
传统的建筑,庭院是一个沟通采光,在这个阶段只是提供采光。接下来是服务经济,在房地产经营上,强调服务、保权等各式各样的安全服务。到现在大家都有房,二套房的很多。这个时候在乎的是体验,所以为什么最近的地产商会这么重视景观,为什么我这样一个建筑师也会插手景观。在于景观所传递的是一个更完整的,跟建筑结合的一个整体性的,我打造什么样的情景。庭院建筑跟工业建筑的区别,庭院本身有建筑,又有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的主题、内容赋予的话,他有更多主题的酝酿,更多的表现方式。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解放、xx时期,有一段时间没有,只有公共大院,没有私家小院的时机,现在开始变的融合,有钱人有私家小院,没钱人追求要有私家小院。这次中式庭院的出现,中式庭院跟西方大草坪式的差别在于我们有层次,有层次的好处,我可以发出公共的办公共的,更重要的跟住户有关的有一点儿私家小院韵味的庭院景观。这里边很多人追求小农经济的,可以由自己私家小院的概念,事实上只有少数人可以承担私家小院,大部分人不得不接受公共大院的概念。所以我们在这种设计当中,中庭设计面临多层次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很有趣,这样一个西式的中式庭院,他的庭院要想有四个单元,共享一个庭院,彼此之间互相交替,他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小院,可是这个时候发现现代中国人已经不得不接受融入社会公民的观点。因为他的庭院已经不再与私家小院,要跟三户、四户甚至更多户共享的庭院。而这个半公共性的庭院,迫使中国人要参与。为什么说物业很重要,物业xx依赖必须学习西方开始参与,说这个庭院运作、维护,不得不开始融入市民社会的过程。所以我个人觉得,今天这个题目事实上讲的非常清楚,以人为本,因为中式的庭院事实上反映了从庭院的空间,使用权限和使用内容的整体变化,事实上呈现了中国人从小农一直到社会的心态。还有空间需求的过程。
新纪元常务副总陈京权 |
【陈京权】:非常感谢,我不是学者,也不是建筑师,我探讨的更愿意从适合建筑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既然谈到了中式,从现在去看,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商业模式,促使他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全世界所共识的,于是他的建筑形式自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一些变化。
我更主张的是,对于中式文化或者中式建筑继承的同时,应该有一个发扬。这个发扬其实比继承本身更赋予现代社会,这一代人更重视的。现在谈中式建筑都是比如像四合院,比如说以前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去理解,以及一些建筑符号的理解。我非常赞同今天的主题,前面几位学者提出来的一些建议,关键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把中式建筑和文化的精髓在我们这一代人,用我们现在的建筑的模式以及建筑的手法去表现出来,那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比历史留下更深刻的痕迹。我们这一代人在整个历史上能够让后人去做很多的看法,这一点是更为重要。
谢谢!
建筑评论家王博 |
【王博】:这个题目我来的时候,因为我有听过,我觉得只是逐步的变化。我有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站在现代主义国际通行的手法来设计建筑,可能我们就不愿意走到自己的感情归属。这个主题刚才我甩掉了一个大帽子,但我觉得他的成功所在,是有一个中国画的作品。从中国印的角度来看,我希望从空间的感觉,能够缩小一些距离感。
最近我在讲契合上的一个东西,我们抛出民族的情感来看,我个人认为,他是从学生变成我们的老师。后来到60年代他已经xx的融入了。他的一个传统作品到现在他所走过的路,从单个作品他有日本发展的东西,后来他到现在为止我们看今年的一个获奖,他一直是一脉相承的,结构上更轻,空间上从原来到现在的流动性,而且他的多元文化造成了他不同的风格。所以我觉得这对我们也是有一个警示的意义。
当然我希望,在未来我们讨论的时候,没有中国式也没有欧洲式。谢谢!
行者意匠主持建筑师刘磊 |
【刘磊】:刚才许多老师讲到居住的环境和存在是有一定的必要性,也讲到了困难。我们建筑师能做的,不能像建筑家一样改变政治,也不能像商人一样改变商业模式。我们只能做的是用自己的技术来实现自己能够做到转变。我想谈一点,如果想做中式的建筑,或者说中国自己的建筑,我觉得要有三个突破。{dy}个突破其实我们早就意识到,就是说谈到建筑的时候,我们建筑不再是一个实体和空间,从外测上已经探讨过。他发生一个转变,现代建筑的一个角度空间,如果回到有中国意义上的建筑,仅有空间还是不够的。空间也有但是为什么进去,就是体会不出来中国传统建筑或者说传统环境给您带来的愉悦感,这个时候要突破,不要单程空间是建筑师的本质,空间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要退居二线,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因为是“境”,“境”不只有空间,也许有气味、声音。我们的建筑不仅仅是在里边体会到的是他的空间怎么样,其实我们还感觉到他的气味,因为物件带给人们的气味是非常愉悦的。还有音乐,我们能够听到流水声、树声,中国人讲不可食为肉,但必须要有居,居为竹,竹子就带来一种声音。中国的传统不是大家一言而定的,他是有一种不能碰撞的。
比如说装饰,很多人很排斥装饰,但是真正进入一个所谓的中式建筑,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似乎确实少了一些灵魂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反省装饰就是罪恶吗,难道就不是建筑师应该做的工作之一?也许不是,我也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我在反思,任何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中国的所谓中式和建筑的作用,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你说怎么好、怎么坏,我觉得很难有评价的标准。这反而是给我们现在的建筑师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理性的去研究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建筑。不是说围和出来一个四合院,这需要我们非常深刻的思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答,每个人的解答才是每个人的中式建筑,这样汇集起来才是中式建筑。所以我们还需要有很多的空间去探讨。我希望听听艺术家仲松的观点。
独立艺术家仲松 |
【仲松】:各位老师都说了,我就是比较难发言的了。我们讲建筑,其实我也做建筑。今天就题目而言,中式庭院建筑文化,我更想谈的是他不是建立了文化复兴,而是真正文化复兴,这是一个基础,我认为所有的方式,包括我们建立的传统的一种回归的基础上。比如说,我们作为设计师,再研究这个行业。再举一个例子,我去日本,在大阪看到很多日本以前的艺术家他们所画的画,觉得很感动,觉得很好。但我忽然看到一张我们元代的一张长卷,我一下子就知道,那些全都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是关于自信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自信。因为很多原来传统的东西非常伟大,其实很多是海外的。
回过头来,我们要回到日本去看,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人民精神回归的时候,用同样快乐的方式去迎接的时候。包括我也想到,关于您刚才说的拍卖,您刚才说拍卖两千多万,去年最贵的一个艺术品是明代胡斌的一张图,1.6亿。这说白了有一点,中国人回过头来,他是要得到自己的,呈现出来的是{zh0}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们知道去年有一个事情,圆明园的兽首,这是更无聊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或者说迎接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不是拿一个xx被背后商业操作,还傻乎乎花几千万去买回来。真正应该做的,这个人恰好是买1.6亿的人,这个人小学没有毕业,他很有钱,他有他的责任感。那个有一点儿像国家行为,假如社会很可悲,{zh1}的矛头不应该是是事而非的。
比如说艺术家画一幅画,做一个雕塑,做一盘菜,这才是最自然的。
谢谢!
【主持人王健】:应该说今天各位专家、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应该说我们今天这个中式庭院建筑文化复兴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今天的时间内要想讨论透彻很难,因为本身文化复兴的概念就很大,而且之前我也参与过中国文化复兴概念的讨论,当时大家也是各抒己见,有很多的观点。今天能够有幸请到这么多xx的专家和前沿的直接跟建筑设计相关的学者,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也是通过大家的观点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也是进行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这儿很感谢各位的专家和学者在这儿对我们文化的复兴以及这个讨论进行各抒己见。十分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