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识破你生活中身边人的谎言_绿色生活_新浪博客

  生活中没有任何的人是能够xx不撒谎,只是看撒谎的本意是为了什么。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撒谎者。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处于谎言中,例如某人表面上称赞你新买的物品很好看,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眼。还有的商店大喊全店打折,但实际上仅有少数几件商品降价。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埃克曼说:“谎言会发生在朋友之间,会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丈夫和妻子、证人和陪审团、律师和委托人以及商人和顾客之间。”

 

  研究谎言的科学家说,大多数人每天都撒一两个谎。而且,我们极少被抓住,因为这些假话通常都微不足道。“我刚才在路上堵车了。”“你穿那种颜色很好看。”“我刚好要给你打电话呢。”埃克曼对谎言和骗局的研究长达40年,并有若干专著出版。他说:“说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正确理解说谎现象。”比如,有时候善意的说谎还是必要的。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谎言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怎样才能识别对方说出的是谎言。不论是无关大局的善意谎言,还是别有用心的弥天大谎,它们是否有共同点?可以试试专家们研究出的高招。首先听声音。注意说话人声音的音调是否比平时有所变化?比如声音发哑或变粗,而他平常并非如此。类似这些变化的声音都表明有虚假嫌疑。

 

  埃克曼在旧金山大学对509名试验对象的识谎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些人包括机要人员、中央情报局和xx调查局的特工以及大学生。让他们看的录像中有十个人说话,需分辨出哪些人在说谎,哪些人讲真话。

 

  其中一名女士假想自己看着一束鲜花,并对可爱的鲜花满口赞美。尽管她说话时面带笑容,但还是有几名受测者发现了她的声音中有一种奇特的迟疑,言辞呆板,手势僵硬。一名安全部门工作人员断定这名女士在说谎。其实这名女士看的并不是真正的鲜花,而是主测人播放的幻灯片。来自安全部门的人员成绩{zh0},识谎率达86%。

 

  尽管人在说谎时也会在行为举止或表情上发生变化,但是声音的非正常变化尤其特别。包括说话速度变得更快或更慢,甚至呼吸的节奏也有变化。

 

  专家提出的另一招是观察飘移不定的眼神。很多人都把飘忽离散的眼神理解成典型的撒谎标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与眼神相关联的内容。所以有经验的桥牌选手不轻易使用眼神。

 

  专家们发现,如果某人在思考疑难问题时眼睛走神,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意味着撒谎。可是当回答一些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时出现飘忽的眼神,这就有撒谎的嫌疑。在交谈中要注意对方对正文话题的反应。如果某人遇到使其感到羞耻的话题时,他的眼神就很难保持注视的状态。但在善意撒谎时,人的眼神会更为专注。

 

  不能单凭身体或面部某一部分,比如眼睛、鼻子、嘴巴、手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是否撒谎。应该根据说话人的面部、身体、声音和语速来综合考虑,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总之要尽可能多观察人的各方面表现。熟悉说话人的常规行为举止,必然能发现其撒谎的线索。比如手动作的微小变化,手势变化次数的差异,耸肩动作与平时不一致等。还要注意在谈话中关键点上的体态和行为的变化。比如平时{za}说话的人遇到关键话时却缄口无言;或者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却变得滔滔不绝地说话。

 

  掠过脸上的细微表情往往暴露出说话人真实的感情和思想。这些和他假装出来的感情和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不过,这种一般只有1/4秒的瞬间表情是很难捕捉到的。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测谎专业人员,比如警务人员、法官、律师等也都不能总有把握鉴别出这种稍纵即逝的表情。老练的说话者总是用微笑等表情把谎言掩盖起来。

 

  但是假的总是假的,谎言终会露出破绽。重要的不是笑的次数多,而是笑的质量。假笑是皮笑肉不笑,而发自内心喜悦的笑不仅需要嘴唇的运动,而且需要眼睛周围肌肉的配合。

 

  假笑的目的是掩盖恐惧、愤怒、悲伤或厌恶情绪。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看出说话人泄露出的情绪。希望专家们的指导对你分析和识破谎言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很大程度都在网上进行,我们也就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白领罪犯、色狼、骗子、身份窃贼、甚至恐怖分子都和我们一样也在互联网上冲浪。几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软件,能侦破短信、电子邮件和聊天室等网上通信中的谎言。

 

  如何识别网上谎言

  传统测谎仪寻找焦虑的生理信号,比如一颗汗珠或急促的脉搏,但是,网上系统考察的只是说谎者的语言。康奈尔大学计算和信息科学系传播学副教授杰夫-汉考克说:“查看语言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查看谎言的工具。”

 

  汉考克最近从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得到68万美元拨款用于研究数字欺骗。他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诚实信息的语言与诚实信息不同。比如,他主持的研究发现,欺骗性的电子邮件比诚实的邮件平均多出28%的词语,其中和负面情绪相关的词也多于诚实邮件。

 

  汉考克发现,撒谎者往往较少使用{dy}人称(比如代词“我”“我们”),较多使用第三人称(比如“他”和“他们”)。这可能是撒谎者让自己和谎话保持距离的下意识手段。

 

  更令人惊奇的是,汉考克和他的同事还发现,撒谎对象也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模式。例如,受骗者使用的句子往往比较短,提出的问题则比较多。如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我昨天把论文寄出去”而被说谎者写成:“论文已于昨日寄出。”还有,说谎者也极少使用“但是”“也不”“除……之外”等排斥性词语,避免措词复杂化。

  为了识别谎言的模式,汉考克在康奈尔大学开发出一个短信系统,让使用者给自己发的每条短信做欺骗性评级。这套系统已经收集了1万条短信,其中大约6%合公然撒谎的标准。{zh1},调查结果将编入用于分析“收到的短信”的软件。

 

  目前,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只研究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谎话。这样一套系统能否升级分析“大”谎——比如骗术专家和恐怖分子发送的信息——还是未知数。

 

  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表明,电子邮件中的谎话比面对面交流或电话通话时少,汉考克猜测,这或许是因为人们不想把谎言写下来。他说:“电子邮件生成多个拷贝,比刻在岩石上的东西保存得还久。”所以,更需要小心选择用词。互联网很快就要摆脱的或许不仅是谎言,还有蹩脚的借口。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学会识破你生活中身边人的谎言_绿色生活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