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含义 - xx"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 温张良- 和讯博客
●中国的含义● [引用 2010-06-30 18:48:18]   
 

中国的含义

 

汉语中的中国

汉语中“中国”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时期的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汉民族所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民族的意义要强于地域、文化的意义,且该词的政治意味比较小。

自汉朝以后,“中国”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民族的意义削弱,地理和政治意义加强。所以,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便以中国自居,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xx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突出这一现象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加明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政治意义明显占强势。

由于“中国”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关系甚小。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无不出自“蛮夷戎狄”,华夏族便是夷夏不断融和的产物。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包括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汉族等56个民族。主要民族汉族也是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历史上中国曾经存在许多朝代。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为中国的四大古都。

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不曾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从清朝后期开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时开始使用“中国”这个名称,往往使用“中国”来称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个称谓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目前所直接管辖的地区,即中国大陆。

 

外语中的中国

英语和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或Sina,据认为是来自“秦”的音译。有观点认为“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但事实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词china是从中国一词China转化来的。Sino 和Chinese 都表示 "中国的"的意思.

以英语为例(其它西文情况类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认可的考证为:古印度语梵文cina和chinas-希腊语Sinai/Serica-古拉丁语Sinae-后期拉丁语Sinology,但古印度人为何使用cina目前没有定论。 疑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目前有多数学者认为指西周的秦国,(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China”一词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不会包括Taiwan(台湾)、Hong Kong(香港)、Macau(澳门),有的时候甚至不包括Tibet(西藏,主要强调文化、种族的区别,使用的人并不一定支持西xxx);这个用法在大陆之外的地方通常不表示使用者说话时刻意支持分裂中国,只是习惯使用和约定俗成,但却会让绝大部分中国大陆人非常不适应,很多国际厂商和品牌进入中国后因为将China和Taiwan并列引发一阵阵的媒体声讨。

在日语中,原来很少称中国为“中国”而直呼各朝代名,因为日本本州岛西部山阳、山阴地区也叫做“中国地方”。明治维新起,借用佛教经典中的称呼“支那”来指称中国,后来这种称呼开始带有侮辱性。现在的日本人称中国为中国,支那海等在现在的日本已经演变称日文名词,已改用片假名拼写。不过因为同样使用汉字,一部分日本人认为“中国”或“中华”这些称呼是在刻意赞美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来源于“契丹”一名,由于辽朝和西辽自9世纪至13世纪长期在中亚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和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全中国的代名词。现在大约有十几个国家称中国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histankia;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 Kathay, Hatay, 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 Khatay。拉丁语词汇Cathay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Kathay一词。

古代中国在中亚另有一别名桃花石,据研究,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的鲜卑拓拔部的名字。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xx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又经历了三年的内战(1946年6月—1949年9月),在中国大陆被称为“解放战争”。1949年xxx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的控制权。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两岸分隔局面,详见台湾问题。

 

政治上的中国

   有两种解释:

1、目前中国=中华民国1911年至今),但不否认大陆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当局政策

2、目前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但不承认台湾存在中华民国。        ----中国大陆政策

3、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但是对于中国的上述政治含义采取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战略。----美国政策

    1911年到1949年,政治上的中国是指中华民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华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9年内战后,中华民国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1949年到1971年,政治上的中国为模糊地带,两个政府并不互相承认,并且宣称对全中国具有合法主权。直到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的席位,以“中华民国”的继承身份并成为目前中国在联合国的{wy}合法代表。

海峡两岸的政治歧见

    参见:台湾海峡两岸关系 在国共内战后,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播迁至台湾,中国大陆和台湾便各自由两个自称为中国{wy}合法代表政府,却显然xx互不相属的政府统治。从此,「中国」这个词的定义就变得具争议性,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观点就很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歧见逐渐加深。

    现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人认为,无论从历史和法理上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前两岸分治的现实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支持一个中国观点的台湾人则认为,中国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澎金马在内的整个大中华地区,即中华民国。而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台湾人的观点是,政治上,「中国」指的是中国大陆地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当中国大陆的人说“大家都是中国人”时,这一部分台湾人就会说“台湾什么时候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因此产生的争执也过有不少。

    不过在文化上,台湾大部分人民基本上依然自认为承袭汉文化、炎黄子孙。更有部分人宣称台湾才是正统汉文化的继承者;这个说法源于文字等方面的差异。然而,长期国家认同的混淆,许多人误将汉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事实上,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独立的两件事。中国大陆内部也是由多民族所组成的,虽然互有影向,但仍然分属于个别的文化体系。就血统而言,台湾岛内也有许多并非承袭汉文化体系的原住民族。一般xx倾向的人士认为,过半台湾人属于汉文化体系,但国籍并非中国,并以“亲兄弟也有分家的{yt}”作比喻。血源、文化、和国家认同的混淆,在两岸造成许多的政治上的歧见。

    目前这种两岸之间的隔膜仍然很深,是阻碍两岸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台湾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和行为,事实上助长了台湾独立观点的成长。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也有相当多的人对台湾的本土派政党的一些政策抱有怨言,特别是对中国的认同。中国大陆的人多认为“政治是政治,国家是国家,你可以不认同中国共产党,但不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然而,大部分台湾人认同的国家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或“台湾国”。而在现实之际,由于海峡两岸剑拔x张的政治所造成的相互仇视,使多数自认为“台湾人”的台湾民众,逐渐的排斥被等同为所谓的“中国人”或“中华人”;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强烈的民族主义刺激下,许多自认为“台湾人”的台湾民众,更是将外省人视为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而造成台湾岛内种族排斥问题的开端。

 

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内涵

    美国政府一再公开申明的“一个中国政策”,得到中国政府和许多期望中国统一的人们的正面评价。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美国政府一再宣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同时,又承诺向台湾出售武器,向台湾做出安全承诺,乃至暗示台湾受到武力威胁时,美国不会袖手旁观,这些显然起了鼓励xx势力分裂中国、破坏“一个中国”的作用。  

    困惑的人们只好把这个现象归结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然而,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会知道,美国作为世界霸主,是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国家,它的对华外交政策,特别是其东亚-太平洋战略,是在重大的地缘较量和长期的霸权争夺中形成的,绝不会稀里糊涂地搞不清自己的攸关利益。倒是一些稀里糊涂的中国人自己,没有搞清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内涵。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所公开宣布的“一个中国政策”,表面上对华友好、维护中国统一的态度,实际上则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干涉别国内政的模式。还是让我们来看美国政府的表述吧。

    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三大支柱”和“一个中心”,即:

    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对于中国的政治含义采取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战略;

    二、反对海峡两岸以武力解决问题;

    三、两岸对话。

    “一个中心”,那就是“美国将信守在《与台湾关系法》中所作的承诺”。

  且看这“三大支柱”,它们的确都非常动听,深得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美国“开明”帝国主义的真蕴:那就是以最道德、最善良的词藻,来掩盖其最彻底、最任意的干涉。这三条本身,就是对中国主权,乃至一般国家主权概念的公然践踏:既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那么有何理由对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内部事务说三道四?既然只有一个中国,美国又有何资格,来规定解决两岸问题的方式?这种先承认你名义上的主权、再规定我有权侵犯你主权下的一切、有权干涉你的一举一动的作法,就是战后“美利坚帝国征服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统治世界的首要原则。

  其次,“三大支柱”也有其针对海峡两岸特有的政治、军事情势的一面,这就和美国在东亚的地缘大战略和在台湾海峡的“模糊战略”有密切关系。

  美国在东亚的所谓地缘大战略,是在二战结束后的数年之内形成的,至今并无废弃,反而在加强。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前突性军事部署”,以及美国所划定的“东亚地缘政治分界”,这就是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岛、菲律宾等在内的“东亚大陆东岸沿岸岛屿”的战略防线,在此防线内,美军具有明确的安全承诺。

  划定这一战略防线的设想,在杜鲁门1949年12月秘密采纳的《国家安全委员会48号报告》中就已提出,由艾奇逊、肯南等冷战鼻祖加以具体化和实施。假如说,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朝鲜半岛、台湾岛是否包括在此防线之内,曾有一些模糊,那么,在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之后,这条防线就变得十分清晰,而且被“硬化”起来。

  因此,从地缘政治意义上看,是战后美国的帝国势力范围的战略防线,把台湾和中国大陆长期地分割开来。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美帝东亚战略的本质并没有被触及,只是它“保卫台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三大支柱”和“模糊战略”出台的背景。

  为了理解“三大支柱”和“模糊战略”,我们必须先来分析美国在这里的根本性战略目标和限制它的主要因素。首先,美国必须继续维持原有的东亚战略防线,包括使用军事手段,从而就必须保持它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即:在假想敌(即中国大陆)试图在台湾海峡打破这条防线时,美国必须以武力干涉介入,这有关到美国霸权在全世界的威信,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

  其实,这一点,已经在美国国会1979年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中明确无误地表达了。1996年美国向台海派遣航空母舰,暗示美国坚守“保卫台湾安全”的承诺。当然,这种中美军事冲突的假设场景,对美国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它试图竭力避免的,因此才会提出“三大支柱”和“模糊战略”,为的是保持两岸分裂的“和平”现状、同时扮演两岸和平的调停人和教父的角色,从而在现阶段避免出现台湾被大陆收复、美国必须军事介入的局面。

  必须理解美国违背其东亚战略防线的承诺的致命后果,和美国被迫卷入台海军事冲突的巨大代价之间的深刻矛盾,才能够充分认识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中心(美国信守《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国”、反对武力解决问题、两岸对话)”的实质内涵。

  可以预见,随着美国“加深、持续两岸分裂状态”的战略的不断得手,“三大支柱”和“模糊战略”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在过去三年里,克林顿政府秘密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合作,授权国防部与台湾武装xx进行战略对话,除了继续出售军备和分享情报外,增加台湾军事人员访美,就“东亚军事战略以及台湾反制入侵的能力”交流意见。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近两年,台湾的军备采购急剧上升,1997年达到52.11亿美元,1998年达到46.56亿美元,从1994年到1998年的军火进口总额为世界{dy},达133.11亿美元。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美国在台湾部署“战区导弹防御体系”计划。

  随着美国武装台湾的逐渐公开化,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和软弱程度的增加,美国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更加公开地推行“由台湾分担更多的台海安全防务”政策(类似于“由日本分担更多的东亚防务”),以减少爆发军事冲突时,美国卷入的代价,因而也就可以放弃“一个中国”、“维护台海和平”的假面具,公开地推动分裂中国的目标。

  这里可以看出,美国在表达其对华政策时的语言操纵技巧也是很高明的。美国宣称要“维护台湾海峡和平”,实际上是要维持国共内战延续至今的分裂状态,另一方面却要求中国大陆“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问题是:战争状态从来没有结束(分裂分治是战争的特殊状态),台湾海峡的真正和平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美国既宣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又坚持“两岸问题必须和平解决”,这样既扮演了中国统一的支持者,又扮演了台湾海峡的和平护神,实际上巧妙地欺骗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

  美国要求中国大陆“放弃使用武力解决两岸问题”,而中国大陆政府竟然不加思索地钻进这个语言的圈套和陷阱,按照同样的句式宣称:“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使用武力”。这样一来,在媒体形象中,美国成了和平天使,大陆政府成了战争恶棍。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维护民族的和平、统一和幸福,被授权在其领土上使用暴力和非暴力的手段,这是不言而喻、无需做出任何承诺的。所谓“中国不放弃动武”的画蛇添足的声明,是在美国的诱骗下做出的。

  二十年来,美国一直在吃“和平天使”形象优势的老本,而大陆中国政府的在吃“不放弃动武”的形象劣势的亏。正确的承诺应该是:美国无权对一个中国内部的事务说三道四,无权对中国的统一方式设定方案;中国人的统一努力,出发点就在于争取更持久、更全面的和平与和解,中国一日不统一,海峡两岸就一日没有和平,中国人将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yj}和平。(作者是旅美中国学者李山)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的含义 - xx"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 温张良-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