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访中国赤脚医生{dy}人王桂珍_孙传正_新浪博客


   随着岁月的流逝,“赤脚医生”这个历史名词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如明星般为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人物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展,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较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的“赤脚医生”,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春苗》的原型,被誉为“中国赤脚医生{dy}人”的王桂珍,是上海郊区一个地道的农民,她因为“赤脚医生”而担任卫生部副部级干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了一名厂医,{zh1}在改革的春风里成为一个手工铅字排版印刷厂厂长。

   我们几经波折,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王桂珍家中采访了她,并参观了她创办的“振兴”印刷厂。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已年过六旬的她,以平和充实的态度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安逸。

   1.“三快姑娘”变成“赤脚医生”

   1944年出生的王桂珍,家住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大沟二队,高小毕业后就在当地的毛线厂当纺织工人,那时候因为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人们就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三快姑娘”。由于王桂珍责任心强,在大队生产劳动时,被组织任命为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并在“四清”的时候,因为表现积极被组织培养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1965年,xxx提出了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提出要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乡村医生。为了响应xxx的号召,江镇公社的卫生培训班于1965年12月开班,要求每个大队选一名根正苗红的人参加培训。21岁的江镇公社大沟二队团支部书记王桂珍,因为是贫下中农的子女,又是高小毕业、中共预备党员,幸运地成为江镇公社{dy}批培训的28名卫生员中的一员。在当时那个比较看重成分和出身的年代,学历显得并不重要。1965年12月到1966年3月,江镇公社对28个卫生员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培训。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的王桂珍,从没学过像“大于号”、“小于号”之类的符号,氧气、二氧化碳之类的化学名词,很难记住。王桂珍刻苦学习,常常在晚上9点熄灯后,自己拿个小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看到12点。当时培训的科目主要有解剖学、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的xx等,xx的方法多是中西医结合,尽量用一些花钱少,甚至不花钱的方法给病人们看病。当时大沟大队气管炎病人多,老师就在病人身上教卫生员怎么用听诊器,什么叫湿罗音,什么叫干罗音,把书上讲的知识和病人的症状结合起来,就能够听得懂记得牢。经过4个月的培训,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王桂珍逐步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xx,学会了xxx配置、针灸、推拿、xx等方法,并以相当优异的成绩毕业。

    1966年3月,王桂珍回到大沟大队,正式成为那里的{dy}位赤脚医生。生来就心直口快的王桂珍认为,赤脚医生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能够解决农村老百姓实际的健康问题。当时主要xx的是一些常见病,像气管炎、咳嗽、腰酸背痛等。当了赤脚医生后,王桂珍一边劳动,一边给病人看病,她白天黑夜地忙碌,风里来雨里去,在大沟大队的田间地头、农家屋院,都活跃着王桂珍的身影。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是当年赤脚医生手中的两件法宝,王桂珍等人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xxx,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她们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方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不花钱也能治病。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桂珍至今还激动的说:“当时我就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农村的卫生事业做好。”

    2.经历人生的起落

    当时的赤脚医生遍布中国的山山水水,最多时达到500多万。1968年9月,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使王桂珍一举成名。这篇文章介绍了王桂珍等赤脚医生的事迹,并被《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各大报刊转载。xxx看了这个报告后,写了“赤脚医生就是好”几个字。王桂珍由此成为当时中国赤脚医生的典范。

    从此江镇公社出了名,到江镇来参观学习的人特别多,参观赤脚医生的医务室,看王桂珍等怎么给贫下中农治病。当时王桂珍特别激动,认为是xxx给赤脚医生撑了腰,更加坚定了她拥护xxx的革命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用她的话说就是“小车不倒只管推”。

   王桂珍的事迹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外也颇有影响。一些外国友人纷纷来访。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拉那列曾慕名前来参观,并在王桂珍家的草屋用餐。王桂珍至今还记得,为了安全起见,上边派解放军来给烧菜,吃的是村里养的鱼和她亲手种的扁豆、青菜等。拉那列因{dy}次吃扁豆,对扁豆赞不绝口。生性爽快的王桂珍又备了一些扁豆送给他。英籍作家韩素音也对王桂珍的事迹进行过专题采访,并在她家用餐。

    1969年9月,王桂珍幸运地被邀请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0xxx典,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和xxx近在咫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人所能够想象的{zg}荣誉。代表着全国上百万赤脚医生的王桂珍,沉浸在无限的幸福喜悦之中。回到江镇公社之后,王桂珍被请到川沙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从此她成了江镇公社,以至川沙县的名人。找王桂珍采访、录像的人越来越多,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有人专门到中国找她拍赤脚医生的记录片。

    1973年,王桂珍担任了川沙县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负责当地农村的防病工作。1974年5月,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代表中国上百万赤脚医生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王桂珍回忆说:“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前,我自己写了发言稿,卫生部帮我修改了稿子。在大会上,我作了三分钟的发言。我说中国赤脚医生是怎么培训的,是怎么给贫下中农看病的。”会上还当场对王桂珍进行了考试,考怎么结扎断手,王桂珍熟练的结扎好了。会后,外国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都纷纷和王桂珍握手,说“中国赤脚医生好,要走中国赤脚医生的道路”。从此,赤脚医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许。

    那次会议之后,王桂珍的名气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是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她,又被组织上任命为川沙县卫生局党委负责人。面对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她立志要在农村为乡亲们服务一辈子。

    那时还专门拍电影宣传赤脚医生,《春苗》就是当时拍的比较有名的电影之一。最初饰演春苗的曹蕾还跟随王桂珍体验了两年的生活,跟她同吃、同住,同睡一张床。夜里出诊,一块去。但是曹蕾戴着个眼镜,而赤脚医生一般是不戴眼镜的,所以后来才找了李秀明演,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75年12月,正在给乡亲看病的王桂珍突然接到上海市委电话,通知她到北京参加xxx思想学习班。在北京接受培训后,王桂珍被任命为卫生部“三三制”干部,时任国务院卫生部防治局副局长,党委核心小组成员,负责农村防病治病工作。所谓“三三制”,是当时的一种干部制度,从基层选拔上来的干部每年要在中央、地方和基层3个岗位上轮换任职。当上副部级干部后,王桂珍的生活变得更加紧张而忙碌,又要学普通话,又要学英语。在部里接待任务多,每周都要安排很多宴会接待国外友人。1976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夫妇二次访华时,王桂珍还以卫生部党委核心小组成员、副部级干部的身份参加了招待宴会。

    王桂珍还要去北京或到全国各地开会、办事。就是在江镇公社当赤脚医生的4个月里,她也要在家里接待各地慕名而来的来访者。成名后,王桂珍的肖象被印到了上海市的壹斤粮票上。王桂珍总共受到过xxx的7次接见。

    在别人看来风光无限的日子里,王桂珍的生活却过得非常窘迫。虽然她担任着卫生部的领导职务,但她的身份还是一个拿工分的农民。当时国家把钱给大队,大队再折合成工分。生产大队一年给她记2000个工分,一年总共给她140块钱。王桂珍回忆说:“我在卫生部{yt}补贴5毛钱,我总是拣{zpy}的菜吃,像菠菜、豆腐,中午就吃两个窝窝头。”邱水兴(王桂珍的丈夫)颇为感慨:“当时我在甘肃支边。她有时就给我写信,说上北京开会去了,到外省去了,到国外去了,那意思我知道,她没有钱了,我就赶快给她寄二三十块钱,有时候自己也没有钱,就跟朋友借一点给她寄过去。她是没有一分工资的,都是靠我寄给她。”他说那时候确实很苦,王桂珍确实只知道做,从来不计报酬。其实当时和王桂珍一样的“三三制”干部还有不少,甚至连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和人大副委员长李素文也是不拿国家工资的。

    1976年9月,xxx逝世,王桂珍作为中央治丧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民一道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然而,同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王桂珍被免去了所有党政职务,回到江镇老家,一边在家务农一边接受审查。在接受审查期间,王桂珍心里很坦然,因为她坚信,不管怎么审查,她一直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看病,没有做过坏事,没有害过人。经过一年多漫长的等待,因为找到xxx总理“关于请王桂珍来北京当三三制干部”的批示,审查不告而终,但王桂珍却不能再当赤脚医生了。通过辗转努力,她最终到当地一家丝绸服装厂当了一名厂医,虽然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王桂珍依然认真地工作。之后的几年,为了改善生活,她做过服装、养过长毛兔。1987年,组织上落实政策,王桂珍又回到江镇卫生院工作,并把王桂珍的两个小孩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几年中,王桂珍还考取了医师资格。1999年,王桂珍从卫生院退休。退休前几年,原来所在的丝绸服装厂老板还聘她担任厂医,这时候日子虽然依然不富裕,但已经比80年代初要好得多了。

    3.幸福的家庭生活

    1992年,xxx南下视察深圳、珠海等地的讲话给王桂珍带来了很多希望,王桂珍回忆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一部分人共同富裕,这对我来说是思想上的革命。现在提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让大家都富起来。”听说搞印刷投资小、收益快,王桂珍和丈夫一起借了6000元钱,买了台印刷机,办起了印刷厂。王桂珍从自己和丈夫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的谐音,给印刷厂起名为上海浦东振兴印刷厂。很多知道王桂珍的人都愿意把业务拿到她的印刷厂,生意越来越红火,印刷机增加到5台,最多时工厂有20多个工人日夜加班工作。后来,王桂珍还开办了上海振兴润滑油商行。王桂珍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了致富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王桂珍的全家,包括儿子和媳妇都是党员,在他家墙上还挂着他们党费的收缴单。王桂珍说能过上好生活,是党的政策好,所以她让孩子都坚定不移地入了党。王桂珍儿子邱敏感慨万分地说,我母亲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我们都没有学医。

    赤脚医生已成为我们对历史的一段温暖记忆,作为中国赤脚医生{dy}人的王桂珍,依然还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看着王桂珍一家幸福的全家福,体味着王桂珍和邱水兴话语,我们不禁为王桂珍有着开朗豁达的性格、体贴入微的丈夫、幸福美满的家庭而感到羡慕;也对王桂珍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的精神而感到钦佩。

 

  《中华医史杂志》2010年5月第40卷第3期

   杨佳   王晓燕   陈煜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访中国赤脚医生{dy}人王桂珍_孙传正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