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大学生就业压力适中_熊汉忠(Panda)_新浪博客

几天前的“中国劳动保障报”以“大学生就业压力适中”为题,以大半版的篇幅摘要发表了我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从正面对调查报告进行报道的报纸之一。更多的媒体只是为了吸引眼球,以“零月薪”为醒目标题甚至进行夸大、歪曲事实的报道,从而引起诸多读者的误解。因此,对中国劳动保障报的客观,真的有点感谢了。下面是该报的报道全文:

 

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压力适中

□熊汉忠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于2010年4月在新浪网推出了 “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20天内累计回收问卷5335份,其中有效问卷4903份。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同时与2009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以期为政府、就业机构、大学生等提供更有价值的就业参考。

    基本信息

    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707人占总体的55.2%,女性2196人占总体的44.8%,男性的参与度略高于女性。其中,本科生3359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790人 (16.1%);硕士研究生709人(14.5%);博士生44人 (0.9%)。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899人,占总数的18.3%,应届毕业已经找到工作的648人 (13.2%),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53人 (5.2%),往 届 毕 业 生 已 经 入 职 1061人(21.6%),在校1-3年级学生2046人(42%)。
    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6成多的人有过兼职经历,即便是在校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与2009年的结果基本相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方式了解社会,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成功地从学校走向社会而积累工作经验。

    ●期待月薪2000元-5000元的人居多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元-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待月薪接近2000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硕士生为3000元-3500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4500元-5000元。与2009年相比,专科生的期待月薪有所增加(500元),博士生略有下降 (500元)。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零月薪”现象。在2009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 “愿意”接受零月薪,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 “愿意”接受零月薪!
    愿意接受零月薪者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四类被调查人群,尽管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与20.0%,但硕士与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其比例分别占各自人群总数的11.2%与11.4%。
    不仅如此,可接受零月薪者也分布在所有的不同入职阶段的被调查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人数在五类人群中的比例依次为应届无工作19.1%、应届有工作9.3%、往届无工作15.9%、往届有工作9.4%、在校1-3年级学生26.0%。

    ●多数人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

    在2009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而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 “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 “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近来中央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压力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 “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 (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zg},随后依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zd1}。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 (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
    这种遭遇不顺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段的影响。
    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jd1}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
    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压力更大。
    对于不同性别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对上述四个维度压力源的感受也明显不同:男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压力。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
    在20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 (19.12)远高于中位数 (15),表明去年的大学生感受到了过高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与中位数 (18.00)基本吻合 (见表1),表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在总体上已趋正常,并较2009年为低。由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因此,相比较2009年的就业形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相对较小。
    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对于以 “80后”、 “90后”为主体的被调查者群体来说,因为压力而导致情绪过度起伏,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症状。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接受零月薪与压力感受的关系
    可以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在情绪体验、生理体验以及行为体验三项压力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能接受零月薪的人。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灵活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显然可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压力。
    4.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比较
    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以硕士和专科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本科生的情绪指标虽然低于硕士和专科生,但远高于自身群体的生理与行为指标。只有博士的三项压力指标相对接近,总体压力感相对较低。
    5.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
    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体验到三项压力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和往届生所体验到各项压力指标都相应较低;而1-3年级的在校低年级学生所体验到的总体压力{zd1},只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
    6.性别
    男性与女性在情绪指标上都有相对高的得分,但女性压力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而男性在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女性。

    三、压力应对分析

    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6.6)略低于中位数 (7),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 (5.2)略高于中位数 (5),表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选择消极的方式,而在选择更合理的积极应对方式方面还有待加强。
    从所有被调查者中分别选择压力{zd0}的5%(压力顶峰)与压力最小的5%(压力末尾)两组人群,比较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压力应对方式时发现:压力小的一组更多地选择“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在 “主动诉说”方面两组人群的得分接近,而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选择 “回避”、 “手足无措”等消极应对方式。由此说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压力大的一组人群在选择“主动诉说”方式上的得分略高于压力小的一组,一方面说明 “主动诉说”方式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在诉说的具体对象、方式、内容等方面可能存在影响减压效果的因素。


       现象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较20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1.3%上升到18%);更多的人把就业压力归咎于外部因素 (如社会、学校、家庭等),而淡化内部因素 (个人)的影响;总体人群2010年的就业压力感受明显低于2009年,压力的大小可以用 “适中”来描述。此次调查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零月薪现象

    在2009年的调查中,只有1.3%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零月薪,而2010年明确表示可以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高达18%!而且,能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分布也很广。对于求职者来说,能够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态度,可能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期望月薪、压力感以及压力应对方式发现,能够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期望月薪也相对较低、压力较小,而且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很好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能够接受零月薪的心态对于求职者应对就业压力显然有积极的意义。而且,由以前的对高工资的单一的、功利性的追求,到如今的以兴趣、适合度为主并注重经验积累和个人长远发展的价值取向,显然有助于求职者找到更为合适的岗位。

    ●外归因现象

    失利时的外归因,可以帮助当事人推卸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因为失利的挫败感而产生的心情不爽。然而,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仅不能激发个人潜能以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还可能产生埋怨甚至攻击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外在因素的,主要集中在往届和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这种外归因现象在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中表现更为突出。要想避免或者减少因为失利时的习惯性外归因而出现的怨妇现象,需要年轻的大学生们适当从自身角度找原因,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从失利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在挫折中成长。

    ●消极应对现象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总体人群中,更多的人倾向于 (或习惯于)采用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这同样是一种需要调整的习惯。尽管人们在受挫时通常会回避、沮丧等,但是通过学习和适应,也可以逐渐变得更为坚强。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应对方式与压力的大小呈现出很高的相关:积极应对导致更小的压力;压力大的人群更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群体,在管理和应对各种压力方面,更需要加强专业的引导,让他们由习惯性的消极应对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逐渐形成主动、积极的应对模式。

    ●情绪敏感现象

    一个人是否有压力以及压力的大小,都可以从其情绪、生理以及行为上发现相应的信号。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人群的压力感受以情绪指标最为突出,表现出这些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在情绪上的敏感性。一方面说明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情绪感觉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同时揭示了他们更需要加强情绪管理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压力应对能力。

    ●压力常态化现象

    与2009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过高的情形不同,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观感觉表现出 “适中”的常态,出现了一种就业压力缓和的趋势。一方面可能与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并推出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关,这些政策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大学生所了解,并逐渐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来;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关,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期待月薪的稳定甚至下降、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就业的态度更为灵活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更为现实、更为客观,同时也更为稳定与平和了。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

【链接:】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劳动保障报:大学生就业压力适中_熊汉忠(Panda)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