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三)

    

第六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既要加快灾区受损设施的功能恢复,又要充分考虑恢复重建的能力保障需求,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建设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统筹各类设施建设,推进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

{dy}节  交  通

    公路。加快干线公路恢复重建,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抗灾能力,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建设通县二级公路,提高西宁至玉树公路建设等级和保通能力。全面修复农村公路灾损路段,恢复建设便民桥梁,努力提高通达、通畅水平。修复重建客货运站场等设施。
    民航。尽快修复玉树巴塘机场受损设施设备,建设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及市内保障基地等工程,建设航线通信工程等,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铁路。为加强恢复重建物资运输保障,实施青藏铁路相关站场货运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邮政。恢复重建邮政业务用房及相关设施,完善邮政网点,配置相关设备,保障和提高邮政服务能力。

专栏9  交  通

  干线公路  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一纵”为国道214线共和至多普玛(青藏界)段、“一横”为省道308线玉树至不冻泉段、“联一”为省道312线珍秦至称多段、“联二”为省道309线多拉麻科至杂多段。整治改造1717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0公里,二级公路1277公里,三级公路430公里。
  农村公路  建设农村公路343公里;修复便民桥梁65座,总长1822米。
  客运站场等设施  建设玉树州客运站及9个县乡客运站;恢复重建公路道段设施。
  铁路  建设西宁北站铁路货运中心应急工程,配套完善平安驿、湟源、海晏、格尔木等站货运设施。
  民航  修复玉树巴塘机场建筑、道路、供电、供油、通信、导航等设施,新建目视助航灯光系统、站坪、联络道、通信导航、应急救援等工程。建设玉树至西宁航线通信工程、西宁二次雷达工程。
  邮政  重建及改造邮政业务用房10处,配置网络交换机等设施设备。新建邮政网点30处。

图3 交通通道示意图

第二节  能  源

    电网。恢复完善灾区供电网络,加快重建城镇电网,扩大农村电网覆盖范围。建设玉树地区六县电网互联工程,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尽快开展与电网主网互联工程的前期工作。
    水电。修复重建受损小水电站及农牧区小水电设施,新建查隆通、查日扣水电站,增加有效电力供给。
    新能源。推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修复受损光伏电站设施设备,新建并网光伏电站,推广户用光伏电源,提高新能源供应水平。
    应急能源。抓紧建设过渡期应急燃油机组。组织做好灾区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调配及相关设施配套工作,及时保障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生产生活用能需求。

专栏10  能  源

  配电网  修复和加固受损35千伏线路159公里,10千伏线路145公里。全面恢复重建城乡中低压配电网络1100公里和进户设施。
  六县联网工程  新建110千伏线路589公里,变电站(开关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约22万千伏安,新建玉树地区电力调度中心。
  水电  修复拉贡、禅古等11座受损水电站,重建西杭、当代2座水电站,新建查隆通、查日扣2座水电站。
  光伏发电  修复光伏电站机房面积579平方米、设备(逆变器)6台、线路80公里,更换蓄电池。新建1万千瓦光伏电站1座。采用户用光伏电源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推广户用光伏电源4万户,共7200千瓦。
  应急电源  新建3万千瓦应急燃油机组。
  油气  建设成品油库1座,液化石油气灌装站1座。
  供煤设施  新建结古镇封闭储煤场,占地6000平方米,储煤规模3万-5万吨。

第三节  通  信

    公众通信网。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修复受损的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和宽带互联网,提高城乡通信覆盖率、服务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三网融合。
    应急通信。加强应急通信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应急通信、运输通信保障能力。

第四节  水  利

    农田水利。恢复重建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农牧区水利灌溉设施,改造灌区配套设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防洪设施。建设结古镇防洪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建设巴塘河和扎西科河堤防、北山排洪渠及沟道防洪工程。加强其他县镇防洪工程建设和重点河流河道整治。
  水土保持。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沟道拦蓄、沟岸防护、林草恢复为重点,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水文及水资源监测。恢复重建水文、水保设施,提高水文、水保监测能力。

专栏12  水  利

  农田水利  恢复重建5项农田灌溉工程,新建33公里输水渠道;改造9项农田灌溉工程,衬砌输水渠道28公里;恢复重建7项草场灌溉工程,新建引水口13座、输水管道53公里、阀门井30座、分水闸20座;恢复重建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5项,引水堰(闸、坝)20座、温棚97座、输水管道20公里、输水渠道0.2公里、水源13处、各类渠系建筑物343座、蓄水池29座。
  防洪设施  除险加固水库1个;恢复重建堤防7.6公里、排洪渠15.8公里;新建堤防48.7公里、排洪渠30.5公里。
  水土保持  重建谷坊40座、拦砂坝33座、沟岸防护21公里;新建谷坊64座、拦砂坝8座、沟岸防护28公里。
  水文及水资源监测  恢复重建新寨水文站、直门达水文站、下拉秀水文巡测站、隆宝滩水文巡测站,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

第五节  市政设施

    结古镇。按照结古镇总体规划,建设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统。加强供水、排水等设施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供热和采暖方式,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供热。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必要的民用液化石油气储配设施,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全面覆盖。按照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
    其他城镇。加强城镇道路改造,加大水源设施及供排水系统建设力度,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及储配气站等设施。支持村镇垃圾处理和环卫设施建设。

专栏13  市政基础设施

  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  修复、新建城镇道路238公里,建设市政桥梁26座,新建公交场、站12处。
  城镇供排水系统  改扩建自来水厂4座及配套附属设施,输配水管网450公里。建设排水管网。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配套中水回用及污水管道。
  城镇燃气  建设液化天然气供气站1座及配套管道,建设液化石油气供应设施9处,贮存能力1500立方米。
  城镇供热  恢复重建城镇供热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供热系统。
  生活垃圾处理  新建垃圾处理场1座,修复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3座以及相应配套环卫设施。

第六节  农牧区基础设施

    饮水安全。恢复重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玉树灾区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
    配套设施。加强恢复重建村庄及居民点通水、通电、通路及必要的防护等配套设施。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有条件的村庄推行垃圾收集、填埋处理。

第七章  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加强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dy}节  生态修复

    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建设,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大xx林保护、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开展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恢复重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功能。
    草原恢复。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加大以草定畜、畜草平衡实施力度,加强草原封育,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场。积极开展鼠害防治和黑土滩治理,逐步恢复林草植被。

图4 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第二节  环境整治

    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有害物质排入水源保护区,xx地震产生的病原微生物、消毒剂等多种次生灾害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保障饮用水安全。
    废弃物处置。加大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力度,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加工、利用。鼓励对建筑废墟中的有用物质进行回收利用。加快玉树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xx环境安全隐患。
    环境监测。加强环境监测监管,恢复重建环境监测设施,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监察执法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第三节  土地整治

    灾毁土地整理。加强对因灾受损土地的整治,确保受损耕地、抢险救灾和过渡性安置等临时用地恢复畜牧业和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做好对灾毁耕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土地整治总面积2139公顷,其中复垦耕地1160公顷。
    临时用地整理。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救灾抢险用地、过渡性安置用地、施工临时用地等,能够恢复的尽可能整理复垦。

第四节  灾害防治

    次生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地质灾害调查,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时开展城镇及重要公路沿线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治理。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恢复雷电防御设施。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基础设施,开展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17  防灾减灾

  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302处,地震监测点48个,地震活动构造探察和地震小区划6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及其配套设施14处,恢复州气象台雷电防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救援救助  州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共9处,建设防汛仓库5处,防洪减灾信息化系统5处。
  地质灾害治理  崩塌应急治理138处,综合治理211处。
  测绘设施  连续运行参考站7个,遥感影像获取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八章  特色产业和服务业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依托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特色产业、服务业恢复和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dy}节  农 牧 业

    生态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大牦牛提纯复壮、藏羊品种选育和犏牛推广力度,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恢复重建畜用暖棚、贮草棚。
    种植业。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青稞、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马铃薯、高原蔬菜、中藏药材生产,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逐步提高蔬菜自给水平。
    生产设施。修复农牧业生产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高原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技术服务设施。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技、畜牧兽医、动物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草原、农经、农机、农产品质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等农牧业服务设施,以及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专栏18  农牧业生产设施

  生态畜牧业  建设牛养殖场2个、藏羊养殖场2个、生猪养殖场1个。重建养殖牲畜暖棚及畜圈3630处,贮草棚1515处。建设动物防疫注射栏760个。
  畜禽良种繁育  重建玉树州、县种畜场棚圈,配套饲养、繁殖、育种等设施设备。恢复重建玉树州种畜场(原良种场)1个。
  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000公顷,青稞良种繁育基地866公顷;建设白菜型油菜良种繁育基地33公顷;建设脱毒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66公顷,马铃薯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芫根良种生产基地33公顷;建设中藏药材生产基地660公顷。
  日光节能温室建设  恢复重建温室1923个,其中重建1325个、修复598个。
  农牧场  恢复重建农牧场生产设施2个。
  综合服务设施  建立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


第二节  旅 游 业

    旅游设施。围绕“一区四带”旅游布局,恢复重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结合灾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要旅游通道交通条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修复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培育和宣传,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高原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发展藏家乐旅游。

专栏19  旅游业

  一区四带  “一区”:打造结古镇旅游区,建设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四带”:唐蕃古道旅游带、高原湿地草原旅游带、康巴民俗风情旅游带、宗教文化旅游带等四带。
  重点景区景点  勒巴沟-文成公主庙景区、结古镇景区、巴塘温泉景区、尕尔寺峡谷景区、拉司通藏村景区、隆宝滩生态旅游区、赛巴寺宗教景区、尕朵觉悟景区、桑周寺景区、贡萨寺景区、苏莽景区、嘉塘草原景区等景区景点。
  旅游设施  恢复重建旅游景区道路19条,旅行社4家,餐饮设施5项,购物设施4项,娱乐设施3项,游客服务中心5个,游客接待点14个,自驾车营地2座,景区环境整治工程7项,藏族文化观光休闲区1个,民俗旅游特色村落3个,停车场11个,旅游厕所46处,旅游标识等。
  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建设旅游安全预警系统1个,旅游应急救援中心1个。

图5 玉树地震灾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第三节  市场服务体系

    商贸流通设施。发挥结古镇的区位优势,继承历史商贸传统,建设区域商贸流通中心。优先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农畜产品、消费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
    服务网点。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根据城乡建设规划,适度增加服务网点数量,支持民族贸易网点建设。恢复重建加油站。加强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商贸、物流服务水平。
    储备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和粮食加工厂,适当增加粮油供应网点(含军粮)、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仓库。
    金融服务。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及保险业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重建,建设营业用房、金库和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等设施。合理布局基层金融服务网点,鼓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灾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专栏20  市场服务体系

  零售业  恢复重建百货商场4个,综合超市及便利店38个,农贸市场6个,农牧区商贸综合服务中心5个,其他商业零售网点205个。
  批发市场  恢复重建农畜产品批发市场2个,消费品批发市场3个。
  物流配送中心  恢复重建万村千乡配送中心1个,建设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个、建材物流集散中心1个。
  粮食流通设施  恢复重建粮食流通设施4个,其中:省级粮食储备库1个(4座仓库),州级粮食物流中心1个及配套设施,县级粮食流通设施2个。
  生活必需品储备设施  恢复重建肉类储备库1个,生活必需品储备库1个。建设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库2个。
  牲畜屠宰场  恢复重建屠宰企业4个,其中牛羊屠宰场3个,生猪屠宰场1个。
  餐饮住宿服务  恢复重建宾馆10个,维修加固餐饮设施10个,恢复重建餐饮设施78个。
  加油站  恢复重建加油站26个(含加气站2个)。
  金融机构  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分支机构5个,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1个,邮政储蓄银行1个,农信社4个。恢复重建保险机构1个。

第四节  特色加工业

    农牧产品加工。以满足本地和周边市场需求为重点,促进公司、基地、农牧户相结合,积极发展肉、乳、青稞等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在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冬虫夏草等药用生物资源加工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民族手工业。加快民族佩饰、服装、特色家具、家饰等民族特需品生产恢复,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做好唐卡、佛像等宗教用品的生产恢复。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积极发展石刻、剪纸、羊皮画、编织、藏绣、藏毯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支持中小企业和民族特色手工业发展,繁荣民族工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建筑材料。根据当地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优先恢复建材生产企业,建设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商品混凝土预制、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等建材企业。加强废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结合地质灾害整治,规范砂石料生产,避免破坏生态。
    绿色产业聚集区。结合结古镇的恢复重建,按照合理布局、集聚发展、节约用地的原则,规划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区,合理确定聚集区规模。加工类企业的恢复重建、新建原则上应入区建设。严格准入条件和环保要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专栏21  特色加工业

  农畜产品  恢复重建农畜产品加工项目8项,特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项目2项,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项目5项,特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项目1项。
  民族特需商品  民族服饰服装、民族家具家饰、民族宗教用品生产项目7项。
  旅游纪念品  恢复重建旅游纪念品、民族手工艺品项目4项。
  建材生产  恢复重建建材项目6项,建设建材项目9项。
  绿色产业聚集区  规划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1项。

郑重声明:资讯 【国务院关于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