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坦克潜渡设备
1.“不管风吹浪打”
凡是有幸见到过坦克潜渡试验的人,无不为这种壮观场面而赞叹不已。您瞧!这好几十吨的钢铁 庞然大物,头顶上顶着好几米长的“xx筒”(通气筒),悠然自得地驶进好几米深的水中,但见通 气筒只露出个小尖尖,忽悠忽悠地前进着,排气管排出的废气泛起层层水花……,真有点“不管风吹 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味道。不一会儿,坦克就从河彼岸露头爬上岸去,甩掉通气筒后,又高速向 前冲去……。
坦克潜渡的优点很多,概括起来就是——隐蔽,出敌之不意;快速,争取了时间;方便,不用船 和桥;机动,江河变通途。兵贵神速。时间就是胜利。
当我方的坦克群悄悄地越过江河水障碍向敌人阵地冲去时,那会产生多大的威慑力量啊!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欧洲平原上平均每35-60公里就有一条宽100米以下的小河;平均每100-150公里有一条宽300米以下的中等河流;平均每250-300公里有一条宽300米以上的大河。至于我国南方的水网稻田地区,更是河流密布,沟汊纵横。坦克克服水障碍就更是家常便饭了。靠渡船来克服水障碍,当然是可行的,不过有的河流根本不能行船,建渡船,修码头,也是挺麻烦的。用工兵架设舟桥的办法也很常用,不过一般也要好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而有潜渡装置的坦克一般只要20分钟的准备时间就够了。
这样说来,是不是只要在坦克上安个通气筒就能够潜渡了呢?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要想使坦克能够潜入水底并安全行驶,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密封、通气、防倒灌、保持航向、救生抢救等。让我们看看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吧!
先说密封。坦克上的门、窗、孔洞可是不少。不过,这些都是“静止件”,只要结构设计中加上密封橡胶,关严压紧也就密封住了。再说现代坦克大多数采用了三防装置,对车体采取了气密措施,水密封技术可以说是气密封技术的自然扩展。最难弄的是炮塔。炮塔有10来吨重,直径又大,又要360度旋转,不太好密封。早期的坦克潜渡,用油脂类来密封,费时费力,很不经济。现在一般都在炮塔座圈处加上一个密封气袋,只要一充气,气袋膨胀起来就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十分方便。不过,想使坦克在水深5米、0.5个大气压的作用下一点不进水,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的办法是在车体底甲板的较低位置处装一个排水泵。排水泵一工作,就可以把车内的积水排到车外。只要进的没有排的多就没事儿。再说通气和防倒灌。呼吸,在陆地上根本算不上问题,在水中可就不一样了。不单乘员要呼吸,发动机工作更需要大量的空气。这就是坦克潜渡前要在炮塔顶部坚起通气筒的道理。原苏联T-72坦克的通气筒由3节组成,总长3.5米,直径15厘米,象拉杆天线似的,平时3节通气筒套在一起,固定在炮塔外侧左后部,用时临时组装安装到炮塔上的专门位置上。美国的M1主战坦克采用燃气轮机,其进气量要比柴油机大2-3倍,所以,采用了两根进气筒。训练用的通气筒更绝。它倒真象一个xx囱,又粗又壮,蔚为壮观。筒的内外都有手扶梯,乘员既可以登上筒顶观察航向,指挥潜渡;遇到紧急情况,乘员又可以通过通气筒爬出,以防灭顶之灾。
为了防止水倒灌到发动机里,在发动机排气管处要加上排气活门。这是个单向活门,废气可以排出去,而水却不能倒灌进来。对于以二行程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为动力的坦克来说,由于扫气作用和开式燃烧方式,在工作循环中有时压力较低甚至形成负压,靠排气活门已经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还要另外加装一根排气筒。M1主战坦克的排气筒有点象孙悟空的尾巴变成的旗杆,位于车体后部。
2.坦克游龙宫
保持航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坦克开到水底,驾驶员见到的是水茫茫的一片,真象进了龙宫里一般,根本分不出东西南北。如果听其自然,由于两条履带上的阻力不一样,非跑偏了不可。解决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依靠地面指挥中心的无线电台或导航设备来指挥,用多次小角度转向的办法来修正,保持既定的方向。再一条是利用车内的航向仪或导航设备来保持方向,驶向胜利的彼岸。原苏联坦克,如T-55、T-62、T-64、T-72,车内都装有陀螺半罗盘式航向仪。它的主要构件是一个三自由度陀螺,利用陀螺的定轴性来设定方向,驾驶员通过微小修正偏差保持在既定的方向上。某些新型坦克上已采用了带有电子计算机的导航系统,不过这套系统的价格比较昂贵。
{zh1}是紧急情况下的抢救、救生问题。抢救是对坦克而言,救生是对乘员而言。潜渡驾驶,毕竟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周密的组织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事先准备好牵引拖救车辆,保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坦克内准备好救生用的呼吸气和救生衣,以防不测。至于装粗通气筒的潜渡训练坦克则比较好办,紧急情况下只要从通气筒中爬出来就算万事大吉。
坦克潜渡也不是{wn}的。一般说,潜渡深度应在5米以内。太深了,发动机的排气阻力增加,同时由于水的浮力增大,坦克在水底的附着性变差,车辆容易打滑。目前,苏联主战坦克的潜水深度为5-5.5米,“豹”1、“豹”2坦克为4米,法国的AMX-30B2等主战坦克也是4米,美国的M1主战坦克的通气筒不长,估计其潜渡深度在2.5米左右。
坦克潜渡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1940年,德国在Pzkw3型坦克上装上了通气筒。16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时,第18装甲师的坦克分队用潜渡方式通过了布格河。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英军坦克也准备了潜渡装置。中国人民解放军从50年代起开始研制坦克潜渡设备,并进行了坦克潜渡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50年来,从原始的密封方法发展到先进的密封结构,使潜渡准备时间从1.5-2小时缩短到只要15-20分钟;从陀螺半罗盘航向仪发展到先进的计算机化的导航仪。坦克潜渡越来越成为不太特殊的“特种驾驶技术”了。这正是——江河湖泊何所惧,钢甲铁骑赛蛟龙。
本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