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Lily的日志- 网易博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010-06-29 14:02:09 阅读12 评论2 字号:

恬淡虚无,回归自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占总人口的70%—75%,其中尤以中年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为甚。专家指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亚健康人群多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的病理表现,“正气”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免疫调节功能差了,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告别亚健康,首先必须扶助人体“正气”。

正气不足可招致多种疾病

        专家指出,传统中医认为,亚健康是多种因素造成人体整体性的功能下降,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情志不舒的一种状态。其发生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亚健康人群多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病理表现。“正气”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构成了人体的免疫调节网络。人体正气虚衰,卫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无力,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抗病无力,免疫功能调节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机体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种癌肿、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

        专家指出,告别亚健康,首先必须扶助人体“正气”。扶助人体正气,首先要防止七情内伤。中医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的变化。专家说,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

        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悲伤则伤肺,惊恐则伤肾。一项对北京200多名猝死病人的调查显示,50%的人是因为在24小时内生气着急情绪低落而导致发病。事实上,情绪的异常变化都会伤及内脏,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亚健康乃至疾病。而七情调和则能促进脏腑活动旺盛,扶助正气,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调息(呼吸锻炼)

    从婴儿的{dy}声啼哭开始,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呼吸运动就在xxxx系统的调解下不停地有节奏地进行着。生命就是燃烧,人体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就像燃烧着的煤离不开空气一样。人体吸人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古人称之为“吐故纳新”简称“吐纳”,因为一呼一吸为一息,所以古人将呼吸锻炼亦称之为“调息”。

    常用的几种呼吸法:

    一、自然呼吸法

    呼吸的调节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除精神状态、情感刺激影响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外,其它如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体液,xx和新陈代谢产物等都起一定的作用。二氧化碳的堆积,氧含量的降低和肌肉工作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在血液里的增加,会刺激呼吸,而影响到它的频率和深度。这些都是通过xxxx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的自动调节完成的,因此有些入主张遵循自然是颇有道理的。这种呼吸法在练静功时,呼吸柔和细缓,均匀自然,思想上毫无芥蒂,若无其事。

    二、腹式深呼吸法

    此法须在自然呼吸法基础上练习。在练习时,平心静气,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身体微向前屈,腹肌易于放松,有利于腹部鼓瘪,可较快地练好腹式深呼吸。或端坐在椅子上,仰卧亦可。无论站、坐,将姿势做好后,一手轻轻放在胸上,另手放在下腹部,全身放松,两肩松沉。深深呼气一口,同时双手轻轻挤压以助之,随后用鼻吸气,使胸和腹将双手顶起来。继之长长以鼻呼气,用双手微微辅助之。如此每回练习呼吸三五分钟即可。一般认真练习数周后,不用手辅助亦可。

    但应特别强调呼吸深长和动作的配合不应勉强,间或又可用自然呼吸法进行调节,以免因结合不当而引起胸闷不适。中老年人采用这种呼吸法时,要特别强调在不违反自然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呼吸逐渐加深。一般从35岁起肺活量就开始下降,预防老年性肺气肿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三、逆呼吸法

  此法与平常呼吸相反,即缓缓深吸气时脐下小腹逐渐内收,缓缓深呼气时则脐下小腹外突。在练静功时,不适于老年人采用。这种逆呼吸法,是用于有逆呼吸习惯的人,也较适用于胃下垂患者。

    四、停闭幟(刚延长吸气法及延长呼气法)

    在吸气或在呼气后,有意停闭呼吸,以加强腹式呼吸的强度。在停闭时亦可默念字句,一般从一个字开始,逐步增加到四至六个字。如“静”,“松静”,“松静自然”等。常用的有两种不同形式:

    1.吸停呼法:吸气后,不马上呼出以加强吸气;把气流在肺内,多停留一段时间,再进行呼气。在停闭时默念字句。此呼吸法对阳虚畏冷的人,胃肠功能差者及年

    轻人较为适宜。吸气后的停闭状态尚能增加记忆,现超速学习法常采用。

    2.吸呼停法:呼气以后,停闭呼吸后再吸气,以加强呼气。在停闭时默念字句。此呼吸法对肺气肿、气管炎、高血压、xx、胸闷、腹胀及年老体弱者较为适合。

    临床上也常用延长呼气法与延长吸气法。延长吸气法与吸停呼法效应相似;延长呼气法与吸呼停法效应相似。

    五、踵息:源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有人解释成:“踵息为深息,喉息为浅息,两者系相对而言。踵息即 ‘其息深深’之意,非指呼吸真达于足踵。”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解释易懂易练,实有易于普及推广的优点。而且踵息也确实有深呼吸的含义。{zh0}的佐证莫过于庄子本人的阐述:“古之真人……其息深深。”但是,我们认为这样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和贴切,与庄子后文也不够相符。

  踵息的解释有三种:①深呼吸;②胎息或真息;③气息直达足跟。前一种解释系指后天呼吸而言,后两种解释系指真气运行而言。其实三者是练习踵息的三种境界,三层功夫。如果只强调后两种认识,初学者将无法理解,也无从练起。今阐述如下:

    {dy}境界:取站式,两脚平行开立,相距与肩宽相等。两膝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保持在极度滑利状态,过直则僵硬,不利气血运行;过屈则不利放松和持久。两胯关节及腰脊各关节虚虚对拢。脊柱自然竖直。头正项弛,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或两掌相叠,轻置于脐下小腹处。精神和全身肌肉极度放松,呼吸纯任自然,渐渐做到心静、体松、神凝。这种呼吸也变得自然深长,此即踵息之初步功夫。

    第二境界:呼吸逐渐柔缓,全身柔软似觉乏力,柔若无骨,或呈“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状态。不自觉地达到心息相依,所谓依者,非移心以就息,亦非摄息以就心,要在此心湛然晏静,自然照见呼吸之根,从调至微,不觉自相依附。

    第三境界:胎息养之久久。两眼轻闭,眼前或眼后处有光的发生。与此同时,或先或后,脚跟、足趾等处有气血运行之感。有道是“真人之息以踵者,谓其呼吸相称,水火两弦均平,上接天根,下接地根,与肾中祖气混合,故名真息。”“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九窍八门都补合,休教一点有漏泄。”达此即踵息之第三境界。

    六、胎息法

    袁了凡云:“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人从脐人;调得极细,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此语颇当,确系经验之谈。    初练呼吸宜纯任自然,渐渐达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吐唯徐徐,纳唯深深。”而后逐渐达到绵绵若存,在乎若有若无之间、似无出入之境,惟似以脐司微弱之呼吸或微细毛孔司呼吸。

    胎息,系由“龟息”衍化而来。取单盘膝坐法,上体前脩,以两掌掌心朝上相叠垫于前额下。全身放松,双目微闭,呼吸纯任自然,口微闭,意念全身腾空,似睡在云海中,飘飘然,恍惚不定,自身似与云海宇宙溶为一体。几分钟后,瞑想从云海缓缓下降于万丈深渊之中,与海水溶为一体。如此瞑想,与日常之思虑隔绝,逐渐达到心澄境泯,心境双忘,则自然进入龟蛇之冬眠伏气状,则一切生命能均极少消耗。

三、调心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精神、神明是指高级中枢系统的某些机能活动。所以,调心是指意念、精神、情绪等心理的锻炼和调理。

    将意念集中在身体内的某一部位或穴窍,沿某一经络,体外某一景物或意想某一词义等等。意念集中,在心理学上称为注意力。注意力分非随意的、随意的和后随意的三种类型。

    非随意注意力是心理活动没有明确的注意目标,它产生于刺激物的作用而与整个背景无关。譬如,在极平静的环境中,突然一声爆炸,不自觉引起的注意力,或者刺激物本身饶有兴趣,引人人胜,而不自觉地引起注意力的集中。

    随意注意力,有一定的注意目标。它是有目的的加强意志的结果。

    后随意注意力,像随意注意力一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并不要求经常不变的意志力;是一种极其轻松自然,毫不紧张,津津有味的意念活动,而且总是伴随着注意力的经常摇摆。这样的用意不仅效果好,而且有防偏、纠偏、减缓疲劳和不易疲劳的作用。

    情绪应激,诸因素中对健康危害{zd0}的莫过于经常生气,生气是百病的根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调心。如何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是古今养生家所共同xx。主要是通过调心,使身心放松,逐渐排除杂念而“人静”,使xxxx系统充分发挥自我调整,自我修复的作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Lily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