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卷上的那碗蘑菇汤_关景双_新浪博客

中考卷上的那碗蘑菇汤  

塞外风 

2010某都市中考xx现代文阅读改编《蘑菇转了一个弯》,设题2126,计26分,都市近十万中考生冒酷暑喝完卷上这碗蘑菇汤,或许什么味儿都有,但仔细咂咂,再用孙绍振老师文本“三层次” 解读一番,或许就缺少语文味儿吧。

阅读文章如下: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⑴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⑵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⑶父亲问我为什么回家,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⑷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的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⑸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⑹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⑺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⑻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⑼没有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⑽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⑾父亲看出来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争抢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⑿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在启迪我啊!

⒀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⒁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xx题目:

21.第⑴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2.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成反问句。(2分)

2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6分)

2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yt}。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着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26.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⑸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80字左右)(8分)

 

纵观六问,22题关乎语法,25题关乎主题理解,其余题目检测语文知识的味道,实在淡然也。

21.第⑴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若问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

2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本文是“小说”吗,说理散文吧。“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何不直言“填上具体的情节”。前一句偏矣,后一问泛矣。或许乃淡化文体,泛化语文使然。

确实情节一波三折”,但这6分,却是可以一望而知,皆能从容填充之。

用“师之蕴”提炼的“圈点三维目标法”(附下)来解读,文题关键词在于动宾“转弯”,因此文脉或显或隐,浮出文眼“捷径并不多”。有了这提炼三维的方法,解读文本的速度、广度、深度也就“随文学习”了。

 

确定{dy}维,看篇章语句的“语修逻文”

确定第二维,看知识生成和师生互动过程

确定第三维,看单元主题、文题、文眼和文脉

 

用孙振绍老师“文本三层次”(附下)来解读分析,23题仅仅是文章的{dy}层次,学生可谓一望而知。

 

一层是显性的,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

二层是隐性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这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专家也每每视而不见。

三层是更加隐秘的,需要着眼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性,文体的流派与风格。这里有可能遮蔽了的更为深邃的内涵。

 

隐性意脉在于转来弯去:“扫街”不成(转)苦闷回家――梦忆汤香(转)没采到蘑菇失望――摘山果(转)喜见午饭蘑菇汤――明白道理(转)做保安,可谓“我”转家又转城,采蘑菇转悲又转喜。父亲用采蘑菇的道理,教给“我”求职的选择。同时,这是文中“我”的意脉,还有父亲一条文脉:笑言年轻人心态――摘果换钱买蘑――点破文旨“捷径并不多”,不如“走一点弯路”。这里,却是可以设题考考父教喻子明理。

刚才说起文题“转弯”,23题父子围绕蘑菇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采蘑――没蘑――买蘑――吃蘑,似乎更加简炼,而“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换成“改摘山果卖钱买蘑”更确切些,因为蘑菇是文脉的物象。

文章的第三层次,从文体看,23题目说是“小说”,笔者以为本文具有典型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和说明道理的主旨。作者用“我”“扫街”“做保安”和父子采蘑菇的叙述,回忆“那一年”道理惠及作者,以至多年喜于心的情怀,这才是创作本文的动机。

这浸润文体里的道理,笔者以为有三,一是目标明确,儿子就是要找专业岗位,在“很多人都在争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看似不争,{zh1}却能实现目标,争到岗位,儿子“明白父亲的用意,果然笑对了命运的玩笑。二是以理服人,父亲面对“我心头的委屈”,既没有埋怨书白读了,人真没用,也没有建议“点击”职场攻略,而是笑言相邀采蘑菇,改摘山果,转弯得到蘑菇,满足儿子的食趣,启迪儿子明理。如果父亲抢白吵骂一顿,既于求职无补,儿子也不能“学会了”人生有时需要转个弯。终于,儿子下定决心做起了建筑设计院的保安,终于赢得了偶然被发现专业才能的机会。三是明理至善,父亲面对优秀毕业生苦闷找不到工作的儿子――我们那么多农村的父亲啊,他能做什么?拉关系,没门。只有托起孩子的自信。这就是中国农村父亲,没知识却懂道理;这就是中华美德,俯拾即得生活的智慧。或许,这也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张力。

24题,“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应该说,父爱如山,未必孩子都懂。本文的魅力,在于“我明白”“启迪我”“我学会”,所以,主线还是“我”,“我”为主角,若从教育的意义讲,还是应该从“我”设问,让考生作答。

26题,“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⑸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这样设题,若考考六七年级学生,尚可吧。九年级中考生的语文水平,或许点评“捷径并不多”“有时候不得不走一些弯路”,仍然没有在考场上离开语文教育。或者真要考查想象、描写等能力,那么想象、描写“一个偶然的机会”,这里比“儿时生活”更有悬念,是不是更好些呢!

所以,教师基于教学的解读课文,学生基于考试的解读语段,孙老师的“三层次”确实管用,是师生都应该学习的语文乃至阅读的方法。综上所分析,因为笔者水平有限,难免偏颇,但用“三层次”解读一番,便知道语文味,是怎么失却的了。

当然,便于教师掌握“三层次”,基于对孙老师阐述的理解,概括为:

{dy}层看出显性内容,师生一望而知,基本不用教。

第二层读出隐性意脉,品读力透纸背,分学段施教。

第三层解出文体张力,练就语文底蕴,教文且教人。

如果再形象更方便地理解、记忆和把握,以《插秧歌》为喻:
学习闲趣,炖了{yt}的“蘑菇汤”。若话语失当,还望恕罪。

2010624日于夏阳湖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考卷上的那碗蘑菇汤_关景双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