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资料-4_商业炒作_36妙招--兵法有36计,炒作有36妙招- Powered by ...

如果没能帮助别人,想要获得帮助就有相当难度;一个熟练的教师,如果没能给别人大量的帮助,是很难获得真正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一丝意见的。其次是互助时间的确定,在集体教研活动以外,选定帮助的时刻,考虑帮助的时限,直接关系到以后是否还有帮助的机会。再次是互助场合的选择,选定合适的环境地点和周边人员,尽量注意减少尴尬,避免场面的僵化,这事关互助的延续以及人际关系的融洽。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诊断、指导与经验共享,互助的双方是伙伴的关系。从人数上看,互助双方可以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与其他多个人;从职务级别上看,互助双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有高有低的;从活动范围看,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异校的。同伴的确认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指定的。由学校或教研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为某一教师指定帮助者,这种指定一般目标明确而且有时间限制,多为高级别帮助低级别,在新教师培养中最为常见,且效果显著。其二是随机的。这是教师最喜欢的形式,它可以宽松平和地达到帮助的目的,但是它太随意,缺乏必要的计划,难以促进和检验教师的发展。其三是稳定的。它是一些情趣相投的教师自主合作的互助搭档,它能促进教师长期的发展,但也可能因为某些个搭档的视野狭窄而导致发展的阻滞。

教师经常在“伴”的迷离的同时,也存在着“助”的困乏。互助就是优势互补。希望与现实的落差就是发展的动力。一般说来,每个有正常智商情商的人都渴望发展,渴望获得尊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盼望能有高人指点迷津,可结局常常是,被告知有“坦途”后,却始终未能找到坦途;被指点“弯路”后,才真的少走弯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冲击,学校里论资排辈的影响,教师自身懒散和虚荣心的作祟,谋求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很多地方降低了转速,甚至有些教师只靠别人帮助自己,却不能帮助别人,这就使得“互助”在现实中仅成为“帮助”,导致永远只输出“帮助”的一方心力交瘁,不能不在“好为人师”的痛苦中退出不公正的游戏,在不断的消磨中减少以至于丧失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面对“互助”的窘境,我们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首先是建章立制。首先是确保同伴互助的运行。学校要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就必须从教师的现实出发,减少刚性的限制处罚,增加柔性的关怀尊重,预留发展空间,促进沟通合作,根据独特性和差异性为每个教师配备合适的帮助小组。同时也应要求每个教师拟订自身发展和帮助他人的计划,因为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也是监督检查的尺度。其次是做好检查和评价工作。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是“交谈-协作-帮助”,人数可多可少,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专题辩论,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深度会谈,可以是统一见解也可以是个性化发挥,而这一切都难以用统一的规范的量化标准来衡量,所以检查评价的难度相对比较大。除了规定的形式以外,同样可以通过交谈的方式来了解教师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健康进展,xxx考察教师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等,尽可能全面客观地给予评价,{zh0}是定性评价。再次是引进激励机制。发展是为了教师,发展是服务教师,发展要依靠教师。物质的精神的激励,集体的自我的激励,只要能使教师的专业上一个新台阶的,都是应用对象。

其次是树立典型。拿破仑说过:一个老虎领一群羊,羊都变成了老虎;一只羊领一群老虎,老虎都变成了羊。老虎是强势领导,也是仿效的榜样。也许有人以为树典型已经是老皇历了,现在的教师受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各种思潮的影响,都快没主见了。我觉得,我们恰恰是在一段时间里缺少了具有实实在在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必须在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相应的典型,既不夸大化也不平淡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求全责备,只要不把典型摆在神龛里,教师身边真实的典型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量。

{zh1}是创设氛围。即创设富于人性化的软环境。首先是领导层的决策、分配与调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的信任、支持、创新力和向心力,都将对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其次是团队的平等、坦诚、参与和贡献,群体的压力、遵从等社会心理都有利于良好氛围的持久存在。再次是上下的沟通互动,以民主平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

为合格教师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迈出的可喜的一步,要成为熟练教师或研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段路途中充满坎坷,也充满希望,它需要教师们结伴同行,在助人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被助中体验提高的喜悦。同伴互助,永远不晚。

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分三批在全市12个区市全面展开。这标志着课程改革由点到面向内涵发展,标志着素质教育从外延发展开始向核心突破。课程改革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靠校本教研来打造。xx课改进程中的问题解决,xx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最本质的价值追求。

一、适应时代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加强领导,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市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先后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宏观指导校本教研工作。成立了由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研究小组,并开展全市每月一次的专题活动。各学科以教研员为主体成立了校本教研指导小组,帮助学校学科教研组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校也相继成立了校本教研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实施。

2.搭建平台,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基地

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结合青岛的教育实际,我市首先确立了一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包括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邀请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作为我市校本教研工作的专业支持机构,教研室确定了校本教研课题组的成员,及时创建了校本教研基地。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探索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运行方式,引导全市每所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3.广泛调研,及时出台指导意见

我市教育局每学期都对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工作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专题调研,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对校本教研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2002年底全市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首先让大家明确校本教研的意义,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以及实施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效研究方式。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以选定问题为课题,引导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工作方式和特

二、三位一体,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

众所周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xx是开展校本教

研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却一不可。???

1、我反思— —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只有转化勾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自我反思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提升职业生活的质量。青岛育才中学提出,教师教学工作要做到“三思”,教学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要求及时,主动;教学后的反思,要有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青岛新世纪学校要求教师课后对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如一节课下来,教师要反思一下在育人方面所做的工作,教学行为是否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统一,新纳教学观念是否应用于教学实践。平度西关中学要求教师坚持每天写反思札记,将教学过程中每个闪光点都记录下来。教学反思的突出内容,要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备课组研讨,教师通过反思发现的问题,个人不能解决的,教研组要集体解决,并按照解决情况,每周做一次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列入教研组常规检查、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记入个人业务成长档案。为保证教学反思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还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案例”评选活动,从而使每个教师从教学实践反思中感受到反思对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使广大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自我反思的:过程是由经验型走向学者型必须经历的过程。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质量改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各自为政,教师间缺少合作。十五期间,为倡导合作精神,我市教研室确立了有关“合作教学”的课题六个,我们积极倡导同校教师之间针对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相互磋商,合作研讨,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师师互动、共同成长。我们建议学校采取三种行动方式。

①同伴合作,资源共享,实现备课中的1+1>2。

交流是指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经验分享。我们认为只有经常不断地交流,一个教师才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经验,甚至比较成熟的模式,少走弯路,获得快速发展。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集备组经常采用“个人构思→先成个案→交流提升→后成通案→实施精案”的备课方式,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使每个教师都获得了单独研究所得不到的东西。这种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在课改中学会了主动交流与合作,学会了开发教育资源。北京申奥的成功、神州五号上天、伊拉克战争等等,都被教师搬进了课堂,教师引导学生xx自然,xx社会,xx人类,xx人生,学生在自主获取这些丰富知识的同时,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发展,素质得到了提高。

②区校合作,问题探究,走进“研究”的内涵。xx实验的进程,把困难和困惑变成研究的问题,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感到教师通过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改启动以来,我们便注意把推进新课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炼为研究专题,发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在教科研中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课题实验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我市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实验”课题实验区,市南区《发挥三位一体机制效能,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基地》、市北区《校本培训有效模式与策略的研究》、平度市《县级区域建立新课改培训模式的思考与实践》等研究成果均被评为全国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我们市教研室参与管理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有56项市级课改类课题,这些课题均产生于教学实践,校本教研进程与课程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教师协调互动,注重教科研与课改相生相长,实验教师在彼此的合作互助中得到了发展。

③经验借鉴,名师搭台、突出研究的效果。

女教师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今年,我们教研室全面启动了“十优百课千人行”活动。“十优”即在2年内推出十名课改优秀教师,打造教育服务品牌,造就岛城名师,如同江苏路小学杨屹校长;“百课”即锤炼出百节体现新理念的创新型优秀课例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新力法;“千人行”即培养一千名课改实验成长起来的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形成优秀教师群体。以此推动我市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与电教馆合作建立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库”,录制名师优秀课、参赛优质课、课改示范课等,科学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我市各学校十分注重实施“名师工程”,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选拔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表率、指导带动、辐射影响的作用。注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凡是具有市级以上先进称号的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要求教师之间自愿结队,相互听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彼此学习成功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师傅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年轻者便为徒弟。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教师也应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从而在互助中各展其长。

通过同伴互助,教师间相互封闭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交流与合作,教师问自傲的状况不见了,换来的是同事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帮助,新的教研文化,营造了一种新的教研氛围,创建了一种美女的职业生活方式。

我市还建立了课程改革{gjj}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对口联系制度,双方教师经常互相听课,相互探讨,相互碰撞,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发展壮大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我们举办了全市农村初中教学一线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培训班,连续利用五个双休日,分五批从平度、莱西、即墨、胶州和胶南选拔了508名农村初中教学一线骨干教师,采取专家报告、教研员讲座、与特级教师对话等形式,对来自农村一线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了农村骨干教师参与实施校本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3、专业xx一一是教师业务水平提升与拓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通道。

专业xx,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我们立足教学实际,改进“两课”制度,以课案为载体,充分发挥xx的作用。以问题为课题,研究为主的行动方式,改进公开课、研究课的开设办法,为发挥教研员的专业xx作用,我们首先从转变教研员角色,提升教研员素质入手。针对新课程的综合化、时代性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研员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能力。举行“每月一讲”教研论坛活动,变学习的过程为研究的过程。开展教研员“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教学专著,自主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举办一次专题报告,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调研报告),编制一个教学案例(教育故事),引导教研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教研员改变以“行政角色”参与教研的作法,深入教学{dy}线,结合听课、凋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沉下去做,走进去听,跳出来看,xx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挖掘教学问题背后的内容,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的工作关系。课改教研的实践培育出一批高素质、专家型教研员。

三、问题解决,有效开展校本研究

转变教研职能,逐步形成开屈、高效的教研机制。即教学研究的模式从“示范到研究”:教学研究的职能从“指导到服务”;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研员与教师合作、对话、探究的过程。”教学研究的方式变“一言堂教研”为“合作性教研”;变“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为“以促进师xx展为中心的课程教研”;变“市-区-校线形教研”为“区、片、校互动的网络教研”。围绕课改实验,开拓教研思路,实施三项转移。一是教研重心下移,教学研究延伸到最基层和最偏远的学校,使课改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教研中心转移,从研究教师教法为中心向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发展为中心转移,不仅xx学生的学习结果,更xx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三是课题研究前移,课题研究先于教学实验的进程,指导教学实验,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进行课改实践的理论依据,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校本教研的首要内容,坚持理沦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统一思想要求。我市先后邀请了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院、清华同方教育技术学院等30余位专家到青岛进行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组织大家学习观代深程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还多次邀请“课标组”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杜等5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大家研究和解读新的《课程标准》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帮助实验教师解析教材,与实验教师交流对话,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课改实验过程中,我市充分利用《走进新课程》(通识培训系列光盘)与《聚焦新课程》(30集课改专题片)在校内外播放营造课改氛围,让全社会理解支持课程改革。

我市教研室近年来,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对全市教研员进行集中强化研训,我们先后以“走进新课程,建设我们的家园”、“实践新课程,诉说我们的故事”、“探索新课程,寻求我们的发展”、“反思新课程,增强我们的信念”为主题进行了四期研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年暑期我们都围绕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举办全市的业务校长研训班,来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每次研训都受到校长们的普遍欢迎。课改实施三年来,我市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学科教师集中研训,每次参加研训的人数近5000人,研训主要内容包括新教材解析,组织教学的原则与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评价的建议等;研训形式有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例点评、参与式研讨等,每次研训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大家的好评。我市创建的青岛普通教育教研网上开辟了“课程改革”专栏,设立了“专家报告”“课改培训”“经验交流”“教学评价”“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改信息”等子栏目,使之成为课改信息交流,经验介绍,成果展示、意见xx的重要平台。

我市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课改启动大会,四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三次省级实验区课改工作研讨会。我们在办好《青岛教研》《课程改革与建设》期刊的同时,根据课改的实验进程,围绕课改重点、热点问题先后编写了《通识培训手册》(3册)、《与课改同成长》(3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3册)、《教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3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3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4册)、《课例集锦》(6册)等有关课改的专辑约300万字。我市编写的《课程标准理解与实践》(18本),《示范课例》系列光盘120张,在全国公开发行。这些成果真实记录了我市三年来的课改历程,反映了大家在校本教研中的所思所想,作为生成资源,促进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四、校本研究的效果与反思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校本教研就象强有力的助推器,支撑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要使校本教研根植于学校,并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对校本教研进行准确的定位,这种定位不仅是从表面用语言文字对它进行界定,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地理解它。校长是开展校本教研的{dy}责任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的质量。校长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提高专业水平。教科研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专业xx者、支持者、合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xx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xx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zj2}目的。”自然的{zg}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美学是真正的人学。我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浓郁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经强调:“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我国语文教育是在研究与改革之中发展前进的。但有一个事实:历来的研究与改革“投身者少,旁观者多”。现在仍然如此。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人,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当这个“主体”的研究意识真正形成了,教学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观。传统语文教学的{zd0}弊端,就在于大一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导致了语文教师专业自主权力的缺失,造成教学的依赖性过强。语文教师拥有研究精神就要把“研究”作为解放自己的武器。加强教学的全程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老是照着专家、学者的法子去套,而是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有了研究精神,就能够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做语文教学的主人

据《新闻晨报》报道,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新教材不仅总篇目数量有所减少,且删去不少名作名篇。其中包括收有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千古名句的《诫子书》,xx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还有郦道元的《三峡》等。

孩子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有限,让偏难古怪的名著作品退出教材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发展和审美教育角度而言,还是有点不合适。

{dy},违背了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文精神,增加人文内涵,实施文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调动对真善美的渴求。语文教学不仅为了得到知识,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气质。因此,仅仅用浅显的孩子语言代替成人语言,虽然有利于理解,流传千古的名篇被淡忘,单调的语言色彩不利于开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审美认知。名著作为语言的经典,也许孩子现在不能xx弄懂,但他们得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任何庸俗作品都不能代替的。今天的阅读是在进行“读万卷书”的积累,明天的实践就是“行万里路”。所以,让孩子离开名著会不会造成阅读视野、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降低呢?

第二,不符合孩子的阅读现状,会限制孩子的自主阅读意识。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现在孩子的阅读面都非常广,他们的课余阅读范围都已经达到了“四大名著”等名篇;心理年龄也非常成熟,欣赏层次超越了童话时代;受影视传媒的影响,欣赏视野广阔的同学甚至形成了立体化自主阅读意识。现在,仅仅用童话色彩的作品取代名篇,虽然是好心,却不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心理需求,会让孩子觉得单调,难度较低,会减少盎然兴趣,限制自主阅读意识,不利于形成探究性和追根求源的学习理念。

第三,不符合应试教育的现状。“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新加入不少儿童故事。”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是,学生学习并不能回避应试教育的现状,课程如此简单,难以在重大考试面前自如应付,家长可能会用课外阅读的“偏难怪”给孩子“知识补钙”,教材改革难免成为空谈!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xx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xx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按照布迪尼的说法,反思是自我反思,它要求把自己看作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过去的教师处于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二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并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二、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强xx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助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交谈: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信息交换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被xx,才能实现增值,而教师也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是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是{zj1}有生成性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讨论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2)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程或教改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dy}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就校本研究的内涵而言,它不同于师本研究,所谓师本研究,即教师凭个人兴趣爱好所开展的研究或单个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学校行为,一方面校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校本研究也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xx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学校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研究虽然开展了,但学校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故我。

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情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尤其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袁振国先生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校领导,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学校要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文化,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从而做到像厦门市开元区学校“教研沙龙”所倡导所做到的那样:

1)各抒已见,自圆其说。强xx师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和;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

(2)观点交锋、讨论xx。强调不同的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

(3)不作结论,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

第二,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应用做片面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xx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

第三,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实际上理论的价值不单在“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这也是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

从专业研究人员角度讲,要树立“实践{dy}”的理念,要有深切的实践关怀,自觉地长期地深入到课改{dy}线中去,从实践中,从教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构建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力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理论,从而既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增强对教学理论的信念;又为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功能。

专业xx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zd0}。但是对专业研究人员而言,时间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但不越位。所谓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所谓不越位,就是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越位的指导(包括提供过细的教参)也许会急教师一时之所需,但却会导致教师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还会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专业研究人员无论怎么指导,都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教师的独立思考。“导为了不导”,专业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来进行指导。当前,还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那就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组织和参与评课的时候,一定要冲破传统和世俗的观念,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予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予启迪。同时还要避免话语霸权,提倡学术对话,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xx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xx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我们必须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努力挖掘、汲取出其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对今天仍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再不可像过去那样一概抹杀,数典忘祖了。一些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本国语文教育似已可有可无。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母语是否达标,却没被看成问题。

当年您与匡亚明先生携手组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到现在,这本教材已出到了第八版,其间哪些信念是你们一直坚守的,又有哪些在实践当中经过了调整?

我想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建国初在我国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课程随即不再开设,并从此中断了三十年。正常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教训极其惨痛和深刻!

针对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共同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举立即得到了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仁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经教育领导部门批准,中断了整整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自此之后,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逐渐蔚然成风。我们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起来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二十多年间已经出到了第八版。这些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但我们一直坚持以精选我国丰富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为主,择优选入教材,作为感悟、熏陶、启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材料,这样做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无论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还是在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大学语文”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有巨大、深刻的意义。? □我们发现,现在《大学语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被赶超的xxx,很多同类教材,甚至是一些不成系统的边缘性读物,都在高呼取代《大学语文》,大家都清楚这中间有商业竞争与商业炒作的因素,您对此怎样评价?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必须把重点放在讲好文学精品本身上,经过教师引导和课堂讨论,把作品讲话、讲透,使学生把握到其中所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实质,不是一味讲字、词、句、篇,而忽视了整体把握。不是在“大学语文”课中来学习文学史、文化知识,把它变成又一个思想课、观念课。坦率地讲,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可以说目前大多数教师还待转变观念,改变救法,还得认真、负责,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有些人似乎认为“大学语文”最易教了,什么人都能教得好。这xx是外行话。对此我自己也要重新学习,决不敢轻薄为文,夸口妄谈。大约在190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xx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这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粗制滥造,照抄他人框架,改头换面一下就大模大样用来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等等,应予辨别。有些情况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自觉杜绝。比如,前不久某报采访了一位正在新编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的负责人,他竟说这本还未编出的东西,已可预言将能“一统天下”,学术工作者怎能如此信口开河,如此自我“炒作”呢!一些人文类的读物,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是有益的,但是否宜作教材,应据实际效果,不是靠商业炒作、靠自我吹嘘就能做到的。人们欢迎正当光明的竞争,应共同为提高教材的质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会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我们一向赞同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这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

???现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很痛心,在一些大学中,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被边缘化,我们的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评价这种现状?

???尽管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xx和提倡,但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仍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还没有被明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教学时间未规定,教师缺乏编制上的保证。在一些高校《大学浯文》是否开课,时常决定于校系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不仅各校情况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开或不开,课时多少,是否继续开设,也很不稳定,很不平衡。近年受到市场经济兴起后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金钱至上,道德薄弱,整个社会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人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
郑重声明:资讯 【语文资料-4_商业炒作_36妙招--兵法有36计,炒作有36妙招- Powered by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