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电”之争余音未了利益集团将PK到底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 利益集团将PK到底

本报记者李金玲报道

  在2010年元旦即将实施的“电摩”新标的前几天,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报称,《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下简称《要求》)等国家标准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内容突然暂缓实施,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一石激起千层浪。

  目前,国内拿到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2300余家。电动自行车与摩托车被看作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市场竞争结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晖认为:“我们的标准很有意思的,是叫电动摩托车的标准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标准,为什么会定义为电动摩托车标准来取代原来电动自行车的标准,这里面有背后的行业竞争。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按照机动车的生产准入条件来看,(现有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达标的)不会超过10家。这样一来,初步计算,可能有大批企业上百万职工的就业受到影响,甚至会失业。

  甚至更有一些行业专业人士直接炮轰新标准:此次电摩标准起草者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和摩托车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组成的电动摩托车标准起草工作组。这个由摩托车利益集团主宰而制定的标准,目的是抢夺电动自行车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2009年12月6日,国家标准委公布了《要求》。从2010年1月1日起,时速20公里以上、车重40公斤以上的电动自行车,将被称做轻便电动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划入机动车范畴。一时间,有赞成者,也不乏反对者,电动车企业的未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曾经被给予了厚望的电动自行车产业,前途似乎又一次蒙上了阴影。

  “目前电动车产业品牌繁多,门槛较低,鱼龙混杂,需要真正的环保产品。”资深行业观察家于清教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一是来自品牌企业的觉醒和技术升级,二是国家行业标准的规范,三是行业自律。另一方面,交通路况的矛盾与瓶颈造成电动车行业处于尴尬地位。

  事实上,自动车、电动车与摩托车一直在掐架。于清教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谁能代表大众利益,谁终将存在与发展。谁能代表绿色环保节能,谁终将成为大众的拥趸。

  赞成者的声音一度占据了上风。在他们看来《要求》的出台,已经成了中国交通安全的救命稻草。将电动车纳入到机动车的行列,依靠成熟而规范的管理来约束其潜在的风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更何况作为新兴产业,本身就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标准。

  但反对者的意见更加引人深思:在201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经济面临着复苏与崛兴的压力、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风险,为何电动车未来要走向机动车的道路?更何况集新能源、低碳、环保等多种时尚名词于一身的电动车产业,已经沿着自己的模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产品和令中国引以为傲的新技术。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兴起告诉记者,他更加希望电动车行业进一步规范、实现行业健康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大品牌的发展,又让百姓受益。同时,他认为,规范应当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符合技术进步需求,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如果《要求》一旦实施,澳柯玛将{dy}个生产出符合标准或要求的产品。

  其实电动车的拥趸们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新的《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产业调整的机遇实质在于,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将继续在市场中发展下去,并且藉此更加壮大。曾经被质疑的电池损耗不环保等问题一旦解决,技术瓶颈得以突破,电动车的发展将迎来井喷式的增长。

  法案的制定者与拥护者们过于放大了电动车在细节上的弊端。譬如电池问题,《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获悉,澳柯玛的产品已{lx1}实现了环保价值的{zd0}化以及效能使用的{zd0}化,按照澳柯玛现在的技术,拿一度电来算,按照以往的续行里程核算,动力损耗占1/3、另外1/3的电能通过动力倍增技术转化为机械能,从而节约了另外1/3的电能损耗。此项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地降低电动车对电能的损耗,节约能源。

  据了解,随着澳柯玛“全寿命电池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动车产品寿命周期内无需更换电池,大大降低了电动车的使用成本、节省了百姓日常开支。更重要的是,运用该技术的电池取材于铁、锂等,不含铅,绿色、环保、无污染。这才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对此,于清教认为,2010年是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更多的一年,内外环境不容乐观,而电动车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市场上惯用的价格战仍将延续。与此同时,新国标的即将实施也使得明年的行业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在此环境下,如何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如何融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与战略并实现行业和企业的突围,电动车行业如何在低碳经济中获得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从而真正步入绿色环保之路,各品牌如何内外兼修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崛兴,这些都需要包括澳柯玛等品牌在内的共同努力。

  “短暂的政策壁垒,并不足以扼杀那些真正具有核心技术与热衷于品牌自主创新的企业,澳柯玛电动车的未来新蓝图,相信将最终坚守住电动车发展的未来阵地,守候到冬日的阳光。”于清教坚信。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年1月7日

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107/1674968.shtml

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100106/21257203880.shtml

央视网:http://ev.cctv.com/20100107/103851.shtml

金融界:http://finance.jrj.com.cn/biz/2010/01/0621406761195.shtml

评论审阅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郑重声明:资讯 【“摩电”之争余音未了利益集团将PK到底】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