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征求意见稿)

2010-06-21 13:31:18 阅读31 评论0 字号: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规划,指导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期为2009-2012年。

本规划所指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

 

 

 

 

 

 

 

 

 

 

 

 

 

 “十一五”以来,我省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绩。重点工业企业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均不同程度下降,万元GDP综合能耗有所降低。2008COD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了2.7%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为我省及其他地区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8年节能环保产业总销售收入353.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1.5亿元。其中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24.6亿元;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136.3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总收入10.7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总销售收入182.0亿元。从业人数7.9万人。

安徽省拥有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gjj}和省级企业创新平台。研究开发出余热利用设备研究与制造、烟气除尘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

但是,从满足我省节能减排需求的缺口来看,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产业化规模总体较小。尽管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大型xxxx不多,发展无序,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二是科技实力尚未转化成经济实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还比较落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产业化步伐跟不上,环保效益难以实现,是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软肋。

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监理、环境审计、环境法律咨询、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还十分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现代节能产业中先进的“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产业机制在我省也基本未开展。

四是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我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存在较大的制约因素,如企业污染治理监管缺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低、城镇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染设施运营资金不足、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信贷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育。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不仅受到国内消费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一系列矛盾的困扰,尤其是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影响。因此,通过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推动结构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化解各种制约因素,进一步启动内需,增加有效供给,为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供重要动力,是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优化结构

着眼于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2、产业集聚,发挥优势

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自主创新,培育特色

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产业化。缩小在重点领域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国环保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5、创新服务,引导消费

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

——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到2012年,在节能和环保两个领域分别形成3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形成5-1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2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一批{gjj}、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1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50项以上。

——初步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

合芜蚌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节能和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业。全省各市根据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节能环保产品,与合芜蚌地区形成互动互补。

合肥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发挥科研优势,依托十城千辆试点工程,打造节能环保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加速节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扶持行业{lx1}的品牌运营企业发展;建设省级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与信息交流中心。同时要加强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发挥省会城市的核心区位优势,带动全省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芜湖市依托海螺川崎、奇瑞等骨干企业,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装备制造、汽车环保产品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重点建设节能装备产业化(芜湖)基地。

蚌埠市作为我省节能环保产品生产的龙头城市,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建成以环保设备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的环保产业园;重点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化(蚌埠)基地。

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并依据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确定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如下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节能装备制造

——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电效管理系统、低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风机、低损耗配变技术、余热/余压/余能发电技术等。

——加快节能装备推广应用。依托xx重点节能工程和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余热干燥设备、余热蒸馏设备和余热发电锅炉设计、制造和应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产品,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节能检测规范和能效标准的技术要求,更新改造省市节能监测(监察)中心节能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节能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提高监测(检测)技术水平。加强节能监测(检测)标准化建设。

、节能产品

——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通过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发展高技术水平的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用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研发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稀薄燃烧技术、高压共轨喷射、电控燃油喷射等技术应用,提升小排量经济性汽车的技术水平。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引导节能空调、平板电视、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家电、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重点引导推广LED灯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

、节能服务

——发展提供节能设计、测量、咨询、审计、能源管理等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核。鼓励商业建筑节电整改、智能建筑整体节电解决方案、工矿企业/车间系统节电改造技术、工业企业整体节电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提高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提供市场化节能服务。

、环保装备制造

——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以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为目的,构建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开发节能污水处理设备,选取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全流程节能降耗工程示范;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系统技术完善与提升及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高新技术化为目标,针对我省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等特征,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份、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并研制相应成套设备,为我省工业点源的“减排”这一重大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水体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保护。以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改善为目标,攻克原水中氮磷、难降解有机物、藻毒素的高效去除关键技术,饮用水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研发相关技术的中试规模的处理设备,建立25m3/d规模高效净化示范工程。研发地下水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

——推行洁净燃烧技术,开发高可靠性、低运行消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能力。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

——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燃烧过程中SO2 NOx 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集成示范。

——以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渣和危废以及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在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偏低的城镇鼓励开发应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适当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物处置设备。2012年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污泥资源化处置产业化示范工程。

、环保产品生产

——针对不同的废水处理目标,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提高袋式除尘器的材料质量、技术性能,开发高效固硫剂、耐高温(>250)、耐腐蚀用于烟气净化的特种滤料,改进制备工艺和后整理技术。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根据市场和环境法规的要求,开发满足需要的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结构。到2012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技术与产品,建立初具规模的新型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生产能力。

——紧密围绕国家节能减排工程对实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的重大需求,以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促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自动和便携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提升我省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鼓励创新发展在线、连续、远距离、高灵敏、高选择、易于联网的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支持发展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与设备。

——重点支持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积极发展各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以及污染源监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与装置。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

——鼓励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及使用后的回收与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支持获得相关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等认证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大力推广低排放产品、可降解产品,以及生态纺织品、水性涂料、无石棉建筑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等。

、环保技术服务

——壮大环境工程一体化工程公司。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从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到运行的xxx服务,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强化环境治理专业化运营体系。支持发展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开发有色金属矿、铁矿等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支持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关键零部件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氧化铝赤泥、钢铁厂酸泥、脱硫石膏、碎煤石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支持废旧电器、废旧电池、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分拣、分选、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等再生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农作物秸秆固化压块、生产人造板技术和设备研发和应用,重点研发国产无害胶技术。

——加快优势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推广废旧塑料生产型材、管材、废旧铅蓄电池无污染再生铅、农林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等技术装备,支持电子行业废剥离液、刻蚀液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技术,加快推广废铁泥、钢铁厂酸洗废液综合利用技术。

——培育规模化装备制造企业。在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废塑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领域,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大出口。

、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大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加大再生金属、再生纸制品、利废建材产品、再生塑料制品、翻新轮胎、废弃物再利用固体燃料、再生汽车零配件等推广力度。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多元化回收,合理化集中,专业化处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可再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规范交易行为。选择示范城市,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运到专业化企业进行资源化处理。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授权和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企业,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服务、原料和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产业链耦合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节能装备与技术改造重点工程

——以马鞍山钢铁公司、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公司和芜湖市金牛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基伊埃(芜湖)川崎机械制冷设备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节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烧结机余热发电设备、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电站锅炉等,重点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循环硫化床锅炉设备,CK立磨及垃圾焚烧处理设备,工业燃烧器,热交换器,超大容量、低耗、低噪音、低局放的节能变压器以及为国内外船舶、电力配套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和循环空气冷却器等。支持池州浙源纸业公司生物质能锅炉替代煤燃烧锅炉和池州市三二五发电公司生物质发电锅炉改造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安徽节能装备制造(芜湖)基地。

、节能产品研发与推广重点工程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支持芜湖奇瑞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ACTECO发动机性能,降低油耗。支持采用进排气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VVT)、可控燃烧速率(CBR)、废气涡轮增压中冷(TCI)、汽油缸内直接喷射(GDI)、柴油涡轮增压(DTI)、柴油高压共轨直喷、HCCI(均质压燃)等技术开发高效内燃机,以及通过汽车传动与驱动、材料轻量化、汽车动力电池、制动能量回收、替代燃料、整车设计与优化、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系统实施,推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鼓励发展节能家电、节能照明、节能建材等节能产品。鼓励安徽世林照明公司LED发光二极管室内照明产品、安徽乾正光电公司半导体(LED)照明产品、安徽胜芝远通光电公司高频感应灯(第4代绿色光源)等系列节能产品开发。

、环保装备及产品研发与推广重点工程

——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以蚌埠市安徽意义环保设备公司、安徽恒意环保科技公司、艾尼科环保技术公司、铜陵市铜冠机械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实施日立移动极板、新型燃烧器、电除尘器、玻璃窑炉环烟气脱硫除尘设备、大型水处理成套设备、无助燃垃圾焚烧炉设备、环保检测专用设备、以及金属矿山环保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美国EE公司的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器技术以及德国RAGA AG公司新一代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开发新一代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成套装备等。重点建设安徽环保装备制造(蚌埠)基地。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安徽国祯公司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的战略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研发制造到设备集成。重点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重大专项,研究污水氧化沟处理工艺并形成氧化沟成套技术和设备系统产业化。支持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全糟厌氧+IC厌氧处理污水处理技术产业化、安徽古井集团九方制药公司污水处理、安徽菲利特流体设备制造公司新型环保水处理设备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污泥无害化和垃圾处理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剩余污泥的技术和设备研发与推广,支持垃圾焚烧设备以及尾气处理系统研发与生产。

——环境和污染源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光机所、中科院智能所等单位自主研发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机动车尾气、室内环境等监测仪器,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仪器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工程

——“城市矿山”xx工程。一是大力推进再制造工程建设,组织2-3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装备再制造试点;二是实施报废机电产品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区域性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基地;三是实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工程;四是鼓励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建设废旧家电拆解利用示范项目;五是大力推进废旧办公设备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六是实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年处理20万吨的废铅酸电池再生铅资源化示范工程;七是鼓励废旧手机回收利用工程建设;八是实施废钢铁集散加工利用工程;九是实施废塑料集散加工利用工程;十是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建设马鞍山钢铁公司90万吨高炉渣微粉生产线、安徽鑫科新材料公司废杂铜资源综合利用、奇瑞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芜湖新兴铸管转炉煤气发电、淮南矿业瓦斯综合利用、丰原生物化学公司综合废水处理和沼气综合利用、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废铅酸电池资源化等项目。支持铜陵丰泽建材公司300km3/a粉煤灰加气砌块及年产2亿块粉煤灰标砖、铜陵泰山石膏2×5000m2/a纸面石膏板资源综合利用、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年25万吨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黑液综合利用。重点支持铜陵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徽省财政厅08年印发《关于财政支持节能环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鼓励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引导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及节能示范项目、技术与产品的推广。重点加大对xx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等污染减排项目建设的支持。支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推进清洁生产,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设立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

进一步落实有关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土地、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放宽对节能环保企业的信贷政策。地方财政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落实特许经营权、收费质押xx。选择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上市融资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保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格局。

建立并完善节能环保市场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机制的形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信号。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尽快形成有效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适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与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使用国产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按照“整合、开放、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gjj}、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合芜蚌创新平台和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重点节能环保领域,建立起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战略联盟,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围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具有国内{lx1}水平的创新团队。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内{lx1}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外优秀人才;依托骨干企业,造就一支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xxx的人才服务和支撑。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积极组织节能环保产业界参加国际性、区域性的经贸洽谈和交流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节能环保合作项目、资金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缩短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和省份之间的差距。积极鼓励节能环保出口产品由单一设备向xxx服务转化。

省政府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加强协调与配合,整合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扎实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各市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适时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和评价,对规划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总结实施经验,及时提出加快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实施情况对规划作出调整,确保规划取得实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征求意见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