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6 15:23:17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侵染而造成严重减产。通常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实际上是马铃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感染了病毒。由于病毒的侵入破坏了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有的植株生长势衰退、株型变矮、叶面皱缩,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嵌斑,甚至叶脉坏死,直至整个复叶脱落等。由于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植株生长失常,造成大幅度减产。常见到的是,从外地调来的种薯在{dy}年或{dy}季种植时产量很高,而把收获的马铃薯留种,再种植时,植株明显生长势差,产量下降,块茎变小,这就是一般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1955年以后由于用茎尖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植株,使原来患病的植株去掉病毒后xx恢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其健康程度和产量水平都达到了刚育成时的{zj0}状态。从此揭开了马铃薯退化之谜,证明了所谓的马铃薯“退化”,不是遗传性的改变,而是病毒侵染的结果。
侵染马铃薯的病毒和类病毒有20多种,在我国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5--6种、类病毒1种。这些病毒除能单独侵染马铃薯植株外,还能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即在同一植株上有两种以上的病毒侵入。所以,马铃薯种植的时间愈长病毒愈重,减产幅度愈大。
病毒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接触、摩擦传毒和昆虫传毒。如X,S病毒和PSTV(纺锤块茎类病毒)可通过田间植株间枝叶接触互相摩擦,而使病株的病毒传给健株,或在田间管理中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把病毒传给健株;咀嚼口器的害虫在咬食病株后又咬食健株也可传毒等;A,Y,M和--PLRV病毒可由蚜虫、浮尘子、粉虱等昆虫传毒,而且桃蚜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害虫。尤其有翅蚜虫传播病毒最为普遍,传毒快且流动性大,最难控制。不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创造了不少防止种薯病毒性退化的有效措施。
(二) 防止种薯退化的措施
1.因地制宜避蚜留种技术
针对病毒传播的途径,特别是蚜虫传毒的特点,国外早已在马铃薯种薯生产上采取了防蚜、避蚜措施。例如把种薯生产基地设在蚜虫少的高山或冷凉地区,或有翅蚜不易降落的海岛,或以森林为xx屏障的隔离地带等,由于防止了蚜虫传毒,收到了良好的保种效果。荷兰、加拿大等国出口种薯,均靠这类基地。
我国在避蚜留种技术上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防止蚜虫大量传毒,北方一季作区采取夏播留种;中原二季作区实行阳畦和春薯早收留种与秋播;南方实行高山留种和三季薯留种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实施方法概述如下:
(1)夏播留种:主要是在一季作地区对留种的材料实行晚播,一般生产田播种马铃薯是在4月底或5月初。而为了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提高种薯质量,把种薯的播种时间推迟2个月左右,即种薯田在6月底至7月中下旬播种,所以称夏播留种。例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翅蚜飞迁高峰期在7月13--19日。夏播马铃薯在7月中旬,正是有翅蚜高峰期,待播种的马铃薯出苗后蚜虫已大量减少,而且8月份雨水较多,即使有少数有翅蚜虫,而在多雨季节也不易飞迁,传毒机会必然减少。所以夏播留种把种薯田和一般生产商品薯田分开,对马铃薯保种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利用脱毒种薯结合夏播对保种更为有利。长期采用脱毒种薯实行夏播留种,便可使一季作区马铃薯生产xx摆脱病毒威胁进入良性循环,实现高产、稳产。
(2)中原二季作留种:在二季作区一年种植两季马铃薯,并以春季为主要生产季节,秋播为了生产种薯供翌年春播生产用。这一地区采用了两种留种方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①阳畦留种:阳畦留种的方法是在l--2月份,把种薯播在阳畦中繁殖,5月份收获。其好处是在阳畦中生长的种薯是在低温季节,一无蚜虫活动,二无其他病害侵染,三是收获的种薯到8月份秋播,休眠期已过,不用催芽,同时用阳畦生产的高质量种薯进行秋播,因气温逐渐转凉,蚜虫少、病毒病轻,可以保持种薯的健康水平。因而用秋季生产的种薯供翌年春季大田生产用种,可以达到高产、稳产。同样,利用脱毒薯采取阳畦和秋播留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修建阳畦要在秋收后土壤结冻前,选择背风向阳的地点做畦。畦可取南北向,以便受光均匀、遮荫面小。畦宽1.2米,深33厘米,长度可根据需要面积和地势而定。挖出的土堆在畦的两侧及北端,而南端不堆土,以免遮荫。堆土要离开畦沿33厘米远,以便设置小拱棚。在畦内每平方米施腐熟的圈肥或马粪25千克,铺平后深翻20厘米和土掺匀、耙平,浇足底水。用细竹竿或直径6--8毫米的钢筋做拱圆小棚的棚架,两边堆土加以固定,拱高1米左右。架棚后覆盖塑料薄膜,以增地温。畦内温度一般不低于1--2℃。在2月间播种时畦温可稳定在8--10℃左右。播种前先在畦内喷施800倍的乐果乳剂防止蚜虫。在畦内南北向播种3垄种薯,每垄2行,垄距40厘米,株距16厘米,共播6行。播种的块茎必须事先催大芽,芽长2--3厘米有利于早生根出苗。播完后土面要盖一层薄膜,以保温、保湿,促进幼苗早发,而后把小棚封好。如遇寒流应加盖草苫防冻。播种20天后幼苗出土,可揭掉覆盖在土面上的薄膜,并将拱棚上的薄膜取下,加盖40目的网纱后再把薄膜盖在网纱上。待棚内温度升高至30℃左右,日平均温度在15--20℃时,把薄膜去掉,只留防虫网纱直至收获。一般于3--4月间结薯,5月初收获。
阳畦种植每平方米为38株左右,0.2亩阳畦用20--25克重的种薯约50--60千克,可生产小块茎1万块左右。于秋季可密植1亩种薯田,生产较小的块茎供翌年整薯播种春薯和阳畦薯应用。阳畦和秋季生产的小种薯,在播种时不用刀切,既可防止病毒病传播,又可防止青枯病、环腐病等通过切薯的刀传病。所以为了保证种薯质量,生产小块茎实行整薯播种是一项保种和增产的重要措施。
②春季早收留种:中原二季作区,过去农民留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春季种薯与商品薯的收获期没有分开。一般商品薯为了高产,收获期都比较晚,蚜虫传毒的机会多、时间长。所以,用商品薯的块茎留种,病毒病都比较重,即使秋播也摆脱不了病毒危害。如果把种薯与商品薯在春季分开种植或分别收获,只要在有翅蚜虫传毒高峰期前收获种薯,种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例如北京春季5月底或6月初收获的种薯,秋播时病毒株率只有5%左右,而在6月中旬收获的种薯病株率接近50%,在6月下旬收获的种薯病株率l00%。说明春季种薯早收防止有翅蚜传毒,是提高种薯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商品薯生产为了高产可延迟到6月底和7月初收获。这样既保证了种薯质量,又使商品薯生产不受影响。
但是二季作区除了解决春季种薯早收外,还应及时拔除种薯田的病株,实行整薯播种,喷药灭蚜,选用结薯早的早、中熟品种等,才能达到防止病毒性退化和高产的目的。
(3)三季薯留种:这是云南省曲靖地区陆良县农民创造的一种留种方式。三季薯留种是在二季作基础上,于稻田冬季休闲地里,增加一季马铃薯,当地称小春马铃薯或板田马铃薯。3月份播种7月份收获的大春马铃薯,是当地的主要马铃薯生产季节,但留种的秋马铃薯要在8月份播种11月份收获。由于春马铃薯的收获期(7月)与秋马铃薯的播种期(8月)相距太近,二季作播种催芽困难,因而在冬季利用稻田休闲期增加一季于1月播种5月收获的小春马铃薯。这样小春马铃薯生产的种薯供秋马铃薯播种用,既解决了催芽困难,又因冬季蚜虫少而提高了种薯质量。
2.茎尖脱毒
利用茎尖脱毒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是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马铃薯种薯生产上的一大贡献。茎尖脱毒是利用病毒在植物组织中分布不均匀性和病毒愈靠近根、茎顶端愈少的原理,而切取很小的茎尖实现的。马铃薯茎尖脱毒切取的茎尖(生长点)长度一般为0.2--0.3毫米,只带1--2个叶原基。经过组织培养成苗后进行病毒检测,确实不带病毒才能繁殖茎尖苗,生产xx薯。不经过病毒检测,不宜繁殖推广。
生产上用的马铃薯品种有的种植年头多、退化重。经过茎尖脱毒恢复了该品种的面貌,常比退化了的种薯增产50%以上,有的成倍增产。所以用脱毒种薯代替退化种薯是重要增产措施。但是脱毒苗和脱毒薯的繁殖过程,如果前期不采取防病措施,病毒仍会再次侵染脱毒苗或脱毒薯生长的植株。所以脱毒苗和原原种繁殖过程必须严格防止病毒侵染,即使在温室内或网棚内种植,也需经常喷施灭蚜药剂或用溴氰菊酯杀灭粉虱等害虫。基础种薯的生产保持无病,而后生产的种薯才能在生产上起到增产作用。所以各地应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用脱毒苗生产原原种、原种和合格种,层层把关非常重要。脱毒种薯在我国的普及,无疑会给农民和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利用实生种子生产种薯
许多病毒(类病毒除外)在马铃薯种子形成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排除。因此,用马铃薯浆果中的种子生产种薯可以不带病毒。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已把利用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作为防止马铃薯种薯退化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我国四川省西昌彝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宁蒗等县从60年代起已用种子生产种薯,至今仍有大面积实生薯,并起到了增产和防止病毒性退化的作用。
不过在生产上应用实生种子,都必须经过严格选择后才能利用。因为结浆果的品种很多,但并非所有种子都能利用。马铃薯的种子分离很严重,就是同一个浆果中的种子生长出来的植株也常常五花八门。有的成熟早,有的晚;有的株高,有的矮;有的产量高,有的很低等。所以未经选择的种子不能直接在生产上使用。目前在我国西南山区种植的实生种子,大部分是由科研单位提供的。因为在生产上利用的马铃薯种子,不仅要求整齐度高,还得高产、抗病、品质好,决非随便采集的种子都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马铃薯的种子小,直播保苗困难。因种子发芽后根系不发达,幼苗前期生长缓慢,而田间杂草生长比马铃薯实生苗往往快得多。直播时要求整地和播种的条件高,大田生产不易做到,因而大多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这样可在小块苗床播种,苗床可多施用一些腐熟的农家肥料,使表土疏松易于出苗,而且除草、浇水方便。此外,还可适当早育苗,以便移到田间有较长的生长时间,从而获得较多的种薯。
用实生种子生产的块茎称实生薯。实生薯一般不带病毒,但不等于在种植期间不感染病毒。实践证明,用种子生产的实生薯,种植3年后就无增产优势。为了保持实生薯的增产作用,需3年后重新育苗生产种薯,及时更换实生薯。
利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具体条件。一般在中原二季作区不适合用种子生产种薯。因为种子育苗前期幼苗生长很慢,春季在大田种植,如没有防虫设施,种苗会大量感染病毒,达不到生产无病种薯的目的。所以春季需在温室早育苗,并需及早把苗移栽到网棚中生产种薯,这样才能防止春季蚜虫传毒,不致当年出现大量病毒性退化植株。秋季8月份前气温高,既不能在温(网)室中育苗,又不能在早霜到来前生产出合格的种薯。所以在二季作区利用种子生产无病毒的种薯,除科研单位外,一般是不易做到的。
一季作区或南方山区由于一年一作或无霜期长,用种子生产种薯比较合适。如北方一季作区,前期育苗,在有翅蚜虫飞迁高峰期过后移栽,仍有较长的生育期,同时在气温低、蚜虫少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较高质量的种薯。同样,在南方山区或利用冬季稻田休闲期,及早育苗移栽,也可躲过有翅蚜虫大量传毒,生产出高质量的种薯。总之,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因地制宜。
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采用科研单位推广的种子,随便采的种子不能使用,否则会造成损失。另外,马铃薯种子休眠期较长,当年不易发芽,就是用1500ppm的赤霉素浸种催芽也不理想。{zh0}用隔年的种子,以免催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