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思考能力- ~~贼想你&的日志- 网易博客

谁偷走了孩子思考能力

2010-06-28 11:00:20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引用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孩子的思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受到越来越多限制———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
  
  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过度关心使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班主任老师通知了学生的家长。中国孩子的爸爸半个小时内从离校很远的单位打的赶来并很快带孩子去了医院。那个美国女孩的家长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从老师口中得知腿没有问题时,他只说了句,腿没有问题就让她自己回来。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并发展为打架事件,那个韩国男生因个子小而吃了亏。事情闹到了校长室,校方对此非常重视,要求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孩是自己做的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的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
  
  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审视我们的教育,在家庭方面,我们不但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甚至连日常生活中一点思考的机会也会被剥夺。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在学校方面,学生为了应付升xxx,经常埋头“题海”,终始在寻找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者圆盘;你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有了;你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恒等于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谁偷走了孩子思考能力- ~~贼想你&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