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考_谈判妙招_36妙招--兵法有36计,炒作有 ...

摘 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关系工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灵魂,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深化工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工业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顺利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进步
作者简介:张玉春(1970—),男,甘肃靖远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及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李宗植(1943—),男,甘肃兰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及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28-04
收稿日期:2006-05—30
工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新的经济周期或发展阶段的起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内容,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14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全球范围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速进行,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与成效,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已经进入到必须通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克服资源要素制约、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增强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呈现

2.主导产业交替出现,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结构出如下特点:

1.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适度调整和平衡发展以后,从上世纪末表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dy}阶段从1978年~1985年,为矫正以前形成的轻、重工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由43%上升到47.4%,到1985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就趋于协调了。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轻、重工业基本保持平衡发展态势,1986年~1995年,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在46.3%~49.4%与53.7%~50.6%的幅度内波动。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在1999年~2003年的5年间,轻工业产值比重由41.9%下降到35.5%,重工业由58.1%上升到64.5%(见表1)。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转变,每一次转变都以特定的主导产业的高速增长相对应。{dy}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基础工业和家电产品为主导;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从主导产业的更替来看基本符合工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但也带有明显的

3.工业产出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程,同时也表现为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变的过程。在我国工业内部基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升级过程。我们以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间的变动关系来反映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化态势(见表3)。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从重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见表4),2004年采掘工业比重较1980年下降6.46个百分点,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分别上升了1.32个和4.94个百分点,变化的幅度还是比较明显的。这表明我国正处于以采掘与原料工业占较大份额的重化工业向加工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的时期。

二、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问题

1.中国工业结构实际高度化水平偏低
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逐年攀升,无论从工业内部产出结构,还是工业品出口结构看,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都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与中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相当。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实际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首先从上下游产业间的比例来看,中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从轻纺工业中服装与纺织工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中国2004年仅为0.45,大大低于美、日、英、法、德5个发达国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0.64)。另外,从行业内部加工深度来看,大部分行业加工深度低,导致工业增加值率不高。2004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8.78%,比美、日、德、韩等4国相比分别低19;06、13.15、15.96和14.28个百分点,仅比马来西亚高出4.33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技术结构低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
在我国工业中,基本上是以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为重心,高加工工业较少,具有世界高新技的新兴部门不多,传统工业部门尚未以新技术进行根本改造,以致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各级的深加工度不高。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致使我国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进水平相差10年以上,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主要工业设备国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我国工业生产经营粗放化,大量企业依靠高投入促产出,投入多而产出少,造成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据有关资料,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其根本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1]:242


未安装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8,29,30,31
3.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
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尽管最近几年以来,中国产业组织呈现集中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但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没有根本转变,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规模和经济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在38个工业行业中,2000年的前4位集中度超过40%的行业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58.9%),前4位集中度在20%~30%(前8位集中度在30%-40%)之间的行业有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4个行业,前4位集中度在15%-20%(前8位集中度在20%~30%)之间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业业等4个行业,其余29个行业的前4位集中度均低于15%。[2]:157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企业盲目追求自成体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布局以地域化、小批量、分散化和全能化生产格局为主,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处于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描述的“地方性工业”形态。以机械行业为例,在我国12万个机械企业中,有80%属于“全能型”企业,企业自制铸件和锻件分别占80%和90%以上,而同类企业美国自制铸件只占40%左右[1]:242,日本在15%左右。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出口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
从产业间贸易来看,中国已经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但从产业内贸易来看,中国出口商品中高品质商品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从产品内贸易来看,尽管出口商品总额中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迅速增长,但大多只是专业化于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根本原因是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例,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达到76%,来料加工装配所占比重为14%,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23.4%下降到2003年的7.2%。

三、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考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项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系统性工程,要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灵魂,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深化工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工业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顺利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

1.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想灵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使我国经济在“十一五”这个关键时期继续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把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导,把制定工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注重工业内部以及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2.工业技术进步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本动力是工业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原发性(自创性)技术进步和获得性(继发性或扩散性)技术进步。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落差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巨大收益,一般而言,后起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的。新中国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对于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现在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显然这是依靠技术引进所无法完成的。能否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能否实现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此,应加快建立以企……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思考_谈判妙招_36妙招--兵法有36计,炒作有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