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钢材(包括钢管、带钢、薄板、黑铁皮、马口铁等)为主要原料的轻工 ...

以钢材(包括钢管、带钢、薄板、黑铁皮、马口铁等)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搪瓷制品、保温瓶、罐头食品、自来水笔、电池、轻工机械等。另有照相机、照相器材、电影及复印器材、打字机、氧气瓶等非轻工归口产品,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用材等以生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缝纫机及商品零件、铸铁搪瓷浴缸、轻工机械等。木钟零件、打字机、速印机、氧气瓶、玻璃模具及机械维修等,也需耗用一定数量的生铁

2010-06-22 12:15:42 阅读25 评论0 字号:

    以钢材(包括钢管、带钢、薄板、黑铁皮、马口铁等)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搪瓷制品、保温瓶、罐头食品、自来水笔、电池、轻工机械等。另有照相机、照相器材、电影及复印器材、打字机、氧气瓶等非轻工归口产品,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用材等。

生铁 以生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缝纫机及商品零件、铸铁搪瓷浴缸、轻工机械等。木钟零件、打字机、速印机、氧气瓶、玻璃模具及机械维修等,也需耗用一定数量的生铁。

解放后,上海轻工业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行业发展很快。1957年消耗量7.87万余吨,1960年急剧上升到18.90万吨。

1961年,上海轻工系统有日用五金等4个行业划给二轻系统,加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贯彻调整方针等因素,钢材消耗量大幅度下降至7.3万吨,1967年又回升到10.51万吨。

1972年以后,上海轻工业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产品,每年都以较高速度增加,钢材消耗量1975年猛增到25.7万吨。

1980年,上海轻工业的钢材消耗量突破30万吨,1986年又达到41.68万吨的{zg}纪录。1987年起,因轻工产品结构调整,钢材消耗逐年减少,到1990年为34.61万吨。仍居上海轻工业原材料消耗的xx。

钢材消耗以带钢和薄板两个大类品种最多。1990年,带钢消耗量9.38万余吨,占钢材消耗量的27.11%;薄板消耗量13.42万吨,占38.77%。其中以自行车行业消耗比重{zd0}。1967年占35.67%,1990年上升为59.12%。比1967年上升23个百分点。

黑铁皮是日用搪瓷制品行业专用材料。随着人民生活需要和出口量的增加,黑铁皮消耗量也逐年增加。60年代每年消耗1万吨左右,70年代增加到每年2万吨左右,80年代突破3万吨,以1987年的3.19万吨为{zg}纪录。1988年起,调整产品结构后,消耗量逐年有所下降,1990年降至2.54万吨。

 (TEL:13702198229)生产厂家直销各种规格型号石油机械石化设备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及  天津市瑞达鑫华研磨材料(磨料,磨具,抛光冷胶,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各型号金刚砂磨料以及优质黑刚玉磨料、棕刚玉磨料,白刚玉磨料,黑碳化硅磨料,绿碳化硅磨料,玻璃微珠磨料等xx磨料和人造磨料的粒度砂产品和以精细研磨,抛光用微粉为主的各种规格的金刚砂粗砂及微粉磨料。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量生产,各种规格及型号铸铁丸、铸钢丸、铬钼合金钢丸、钢砂、铁砂、钢丝切丸、不锈钢丸、棱角砂,合金钢砂,钢丝研磨丸,铝丸,锌丸,铜丸,耐磨弹丸等金属磨料系列。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量生产,各种规格及型号。产品具有高强度、高韧度、耐磨性、回弹性和耐用性特点。使用本公司产品,可明显延长抛丸及机械的使用寿命。

生产厂家直销空心玻璃微珠,工业机械喷丸、清理、抛光用玻璃珠,研磨、填充型玻璃珠,道路交通反光玻璃珠,镀膜玻璃珠,及工艺品装饰用玻璃珠系列产品,同时生产各种规格玻璃砂,所生产的玻璃珠,外观无色透明、球体光泽圆整、无杂质、无污染。成圆率达到 95% 以上,筛分目数准确,反光效果好。深受广大用户好评,并通过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合格。

主营生产的 “瑞达”牌布质砂轮粘著剂(冷胶)产品,(手抛型冷胶)、(机抛型冷胶)是替代传统骨胶的新型换代产品。克服了传统动物骨胶(牛胶)的煮烘之烦恼,具有直接使用,粘接强度高,xx,无害、无异味,用量省;固化时间短;操作简便,省时、省电、提高工作效率、设备易清洗等优点。
(电话一三七零二一九八二二九)是专业生产各类抛光布轮、麻轮等磨具的生产厂家。本厂主要生产:漂白布轮、木白整布布轮、绒布布轮、线合轮、胶合轮、麻轮、红刚纸布轮、牛皮布轮、花尖布轮、片子轮、白整布轮、麻轮、异形砂轮、磨头、砂带等磨具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各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金属抛光、磨光处理。    
    1.抛光蜡---适用对象:本产品适用于金属表面粗糙的低度不锈钢制品、钢铁、锌、铝、碳素钢管、铜、铁材锌合金  等金属制品抛光。 使用方法:配合油麻轮、布麻轮、风布轮使用。
    2.油麻轮---黄油麻轮以优质国产麻为原料,用剑麻车压制成,且经过桐油泡浸之后风干,坚硬、锋利、切削力强。适用于不锈钢管的抛光,以及其坚硬和锋利而成为{zj0}选择,还适用于不锈钢工件的抛光磨光,以及合金工件、铜件等。绿油麻轮,不但比同类产品耐温耐用,且在xx拉伤过程,亮度和光洁度上会有更佳的境界。绿麻轮适用大管、小管和薄管,效果会更佳。
    3. 白布轮---以进口xx布及国产优质布为原材料,实施自动化生产作业,所生产的白布轮,不但比同类产品耐温耐用,且在xx螺旋纹过程,亮度和光洁度上会有更佳境界。
    4. 布麻轮(剑麻轮)---本产品用剑麻和棉布配合,车轧制成;剑麻锋利,棉布粘蜡的双重作用下特显磨削力.适用于种钢,铜,铸铁等粗金属制品的深加工和表面抛光.
    5. 风布轮---由高密度纯棉坯布按45度角的布织纹栽剪,用机器冲压制成,精细而耐磨,每页之间有波浪形的间隙在布轮高速转动时,打磨产生的高温,由波浪扇风间隙散热降温,而被免烧坏工件,配合白蜡或绿蜡进行精磨,可达到超镜面效果
   
专业生产不锈钢制品餐具、农具,五金工件及金属工件表面抛光,磨光用布质砂轮粘砂用胶粘剂“抛光用冷胶”(该产品可xx替代传统的骨胶,明胶),品种有:机抛型冷胶,手抛型冷胶。以及各类抛光膏(抛光蜡,抛光皂),品种有:红抛光膏,白抛光膏,绿抛光膏,紫抛光膏,灰抛光膏,黄抛光膏的专业生产厂家,并生产销售各型号金刚砂,品种有:黑刚玉磨料,棕刚玉磨料,白刚玉磨料,抛光砂磨料,碳化硅磨料,玻璃微珠磨料、钢丸、钢砂以及布轮,麻轮,砂轮,砂带,磨头等磨具产品,厂家直销工业骨胶,明胶和金属抛光、研磨、电镀、喷砂、磷化等金属表面处理用化工原料及研磨材料辅料等产品。以上产品诚征各地区代理商,经销商。质量{dy},信誉可靠,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主要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抛光用冷胶,抛光膏(抛光蜡,抛光皂),金刚砂,黑钢玉磨料,棕刚玉磨料,钢丸、钢砂、布轮,麻轮,砂轮等磨具以及骨胶,明胶等研磨行业专用抛光材料和金属抛光、磨光、电镀、磷化等金属表面处理用化工原料及研磨材料辅料等产品。
    求购产品:我公司因业务需要,常年求购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金刚砂磨料(棕刚玉、黑刚玉、白刚玉、铬刚玉)及骨胶,明胶,布轮,麻轮,砂轮,砂带等磨具产品。
    愿做代理:
是集自主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私营有限公司,我公司拥有自己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销售团队,我公司愿与您共同合作,广结商友,并真诚愿做您公司各类化工原料,研磨材l料等系列产品的代理商!!!拓展您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空间,使我们的产品互通有无,,让我们共同发展!!!有意者请电话联系

原料供应

     

一、工业原料

上海轻工业使用的主要工业原料,有黑色金属的钢材、生铁;有色金属的铜材、铝材、锌材、镍等;稀贵金属的黄金、白银等;化学工业的硫酸、烧碱、纯碱、塑料等。

1.黑色金属

钢材 以钢材(包括钢管、带钢、薄板、黑铁皮、马口铁等)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搪瓷制品、保温瓶、罐头食品、自来水笔、电池、轻工机械等。另有照相机、照相器材、电影及复印器材、打字机、氧气瓶等非轻工归口产品,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用材等。

解放后,上海轻工业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行业发展很快。1957年消耗量7.87万余吨,1960年急剧上升到18.90万吨。

1961年,上海轻工系统有日用五金等4个行业划给二轻系统,加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贯彻调整方针等因素,钢材消耗量大幅度下降至7.3万吨,1967年又回升到10.51万吨。

1972年以后,上海轻工业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产品,每年都以较高速度增加,钢材消耗量1975年猛增到25.7万吨。

1980年,上海轻工业的钢材消耗量突破30万吨,1986年又达到41.68万吨的{zg}纪录。1987年起,因轻工产品结构调整,钢材消耗逐年减少,到1990年为34.61万吨。仍居上海轻工业原材料消耗的xx。

钢材消耗以带钢和薄板两个大类品种最多。1990年,带钢消耗量9.38万余吨,占钢材消耗量的27.11%;薄板消耗量13.42万吨,占38.77%。其中以自行车行业消耗比重{zd0}。1967年占35.67%,1990年上升为59.12%。比1967年上升23个百分点。

黑铁皮是日用搪瓷制品行业专用材料。随着人民生活需要和出口量的增加,黑铁皮消耗量也逐年增加。60年代每年消耗1万吨左右,70年代增加到每年2万吨左右,80年代突破3万吨,以1987年的3.19万吨为{zg}纪录。1988年起,调整产品结构后,消耗量逐年有所下降,1990年降至2.54万吨。

上海轻工业耗用马口铁的产品有:罐头食品、保温瓶、电池、出口味精、缝纫机用包装盒、工具盒、化妆品瓶盖等。其中,罐头食品用马口铁占上海轻工业马口铁消耗量的60%左右。罐头食品生产受农产原料供应与出口两方面的制约,1990年与1959年相比马口铁消耗量仅增长90.27%。

上海轻工业耗用的不锈钢材消耗量逐年增加。50年代初,上海轻工产品中,仅有制笔工业使用不锈钢材,年耗用量几十吨。随着手表工业、不锈钢制品工业的发展,以及自行车、制笔工业向xx品种发展,不锈钢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1990年,上海轻工业消耗的不锈钢材已达几千吨,仅制笔、不锈钢制品两个行业就有3000吨左右。

生铁 以生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缝纫机及商品零件、铸铁搪瓷浴缸、轻工机械等。木钟零件、打字机、速印机、氧气瓶、玻璃模具及机械维修等,也需耗用一定数量的生铁。

解放初期,上海轻工业以生铁为主要原料的产品种类少,生产规模较小,生铁耗用量不多。缝纫机行业1949年耗用生铁147吨,1950年增至778吨。1957年,上海轻工业耗用生铁迅速上升到19157吨,其中缝纫机行业耗用5519吨,占28.81%。1962年,上海轻工业生铁耗用量24217吨,其中缝纫机耗用22338吨。1975年,上海轻工业生铁消耗量猛增至63559吨,其中缝纫机行业耗用生铁增加到42063吨,占66.18%。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80年,上海轻工业生铁消耗量增加到72177吨。1987年达到创记录的114510吨。1990年略降至106807吨,其中以缝纫机耗用最多,1980年占92.16%,1987年为92.06%,1990年为94.35%。

 2.有色金属

上海轻工业耗用的有色金属有:铜、铜材、铝、铝材、铅、锌、锌材、镍、锡等品种。其中主要是铜材、铝材、锌材和镍。

铜材 以铜材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钟表、自行车及零件、自来水笔、圆珠笔、活动铅笔等;部分零件需用铜材作原料的,有电池、各种灯头、缝纫机、照相机、照相器材、氧气瓶、复印机具等。耗用的铜材,有板、带、丝材的区别,厚、薄、粗、细、宽、狭的不同,品种规格十分复杂,仅钟表用铜材就有几百种之多。解放后,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为克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国内铜资源不足的困难,国家明令122种产品或零部件不准用铜(出口除外)。上海轻工产品中,仅木钟就有3种零部件被禁止用铜,铜材的消耗受到限制。1957年,上海轻工业铜材消耗量2562吨,1962年降至1972吨。1963年起,铜资源有所缓和,加上使用铜材的产品增产,上海轻工业的铜材消耗量增加到4210吨,1967年达到5766吨。进入70年代,上海轻工业的铜材消耗量继续增加,到1977年达9810吨。80年代以1985年1987年为{zg},均超过1万吨以上。1988年起,由于产品结构调整,铜材消耗量逐年减少,1990年降至8286吨。上海轻工业的铜材消耗量中,钟表行业占xx,1990年耗用2300吨,占27.8%;制笔行业居次,为1120吨,占13.5%;自行车行业第三,为1098吨,占13.3%。3个行业合计占54.6%。上海轻工业耗用的铜材,大部分是国家计划分配的电解铜,再委托加工成铜材。少部分直接由国家计划分配。1984年,国家直接分配铜材2525吨,仅占消耗量8724吨的28.9%,其余71.1%的铜材是以电解铜、回残废料等委托加工的。

铝材 以铝材作原料的轻工产品有:保温瓶、钟表、自来水笔、圆珠笔、活动铅笔、打字机、照相机、照相器材、复印机、电影灯具等;以铝材作为容器的有牙膏、化妆品等。1957年,上海轻工业耗用铝材的仅有保温瓶、木钟、闹钟、铅笔等少数产品,消耗量仅1025吨。1963年,除保温瓶、木钟、闹钟等用量增加外,增添了以铝材作零部件和容器的感光材料、照相机、照相器材等新兴工业;制笔行业广泛使用电化铝做高级铱金笔、圆珠笔笔套;化妆品以电化铝作容器瓶盖;钟表行业的内销木钟、闹钟使用铝合金夹板作机芯,节约铜材消耗;牙膏用铝管代替铅锡管。年消耗量猛增到4046吨。1972年,上海轻工业的牙膏全部使用铝管,使用铝材原料的其他轻工产品继续增长,铝材耗用量增加到6669吨;1977年达到9706吨的历史{zg}纪录。1989年起,上海轻工业耗用铝材的产品为提xx次和身价,改用复合塑料、不锈钢或恢复用铜,铝材耗用量大幅度下降,年消耗铝材4516吨,1990年又减少到3861吨。上海轻工业使用的铝材大都由国家分配铝锭,委托上海铝材一厂、二厂等加工成需用的铝片。1980~1990年以铝锭加工的铝材每年均在85%以上。

锌材 用在电池中,既是锌锰电池的负极材料,又在圆筒型电池中兼作容器。1956年,上海电池行业已有一定规模,锌材消耗量1148吨。电池耗用的锌材由轻工业部以“专用材料”实行计划分配,上海电池行业按计划与上海东风有色金属厂直接签订合同,就近供应。1960年,锌材消耗量1990吨,1970年增加到4226吨,1980年又增加到5481吨。随着改革的深入,1981年开始,地方增产用的电池锌材,由物资部门按计划供应锌锭,再加工锌材。1984年起,轻工业部开始逐年减少计划分配数量,自行采购比重从1984年的19.9%,1990年增加到66.5%。

 镍 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行业用作电镀零部件的表面防锈层,防锈性能优于其他有色金属。解放前,上海轻工业使用的镍全部依赖进口。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是无镍国”的结论。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镍列为战略物资,实行禁运。国家制定一些产品减少用镍的措施。上海钟表行业的木钟、闹钟等内销的一些电镀件改用烘漆件。1957年,上海轻工业的镍消耗量仅29吨。1958年,上海自行车行业率先试验以铜锡合金代替镍作电镀零部件的防锈镀层获得成功(后又改用锌铜合金)。上海轻工业年消耗镍33吨,其中自行车、缝纫机行业仅消耗7吨。1970年前后,国内发现大型镍矿,建成金川生产基地,改变了“中国无镍”的历史;西方国家禁运失效,进口量逐渐增加。上海自行车行业为提高防锈效能,开始恢复用镍作电镀件防锈镀层,镍耗用量大幅度增加。1980年为563吨,其中自行车行业用477吨;1990年又增加到806吨,其中自行车行业用724吨。从1957到199O年,耗用量增长26.8倍,其中自行车行业用增长102.4倍。

 

3.稀贵金属

上海轻工业耗用的稀贵金属原料有:黄金、白银、铱、锇、钌、铑、铂等。黄金主要为金笔使用。以白银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有制笔、保温瓶、感光材料等。铱用于金笔、铱金笔。锇、钌、铑、铂等也为制笔行业使用。

黄金 用于金笔的笔尖、镀金套、杆、包金、镀金圈夹和出口圆珠笔合金皮等。解放前,上海制笔行业使用的黄金,开始可自行采购,后由同业公会向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申请核配。解放后,国家禁止黄金自由流通。1950年10月开始,上海制笔行业需用的黄金,即由国家统配,凭批准手续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购买。几十年未变。为节约使用黄金,国家从1952年7月起,将金笔尖的含金量,从原有58.33%、50%两种规格,统一为50%,同时废除金笔零件镀金。1953年9月起停止生产大号金笔尖。但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出口量的增加等,制笔行业的黄金消耗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为112公斤,1960年高达1749公斤,创上海制笔行业耗用黄金的{zg}纪录。1961年开始,为减少黄金消耗,国家采取一系列限制供应措施。1976年又规定停止内销金笔的生产,上海轻工业的黄金消耗量逐年大幅度下降,从1961年的784公斤,降低到1970年的51公斤,成为上海轻工业黄金消耗的{zd1}水平。70年代中期,国家允许恢复内销金笔生产,但黄金使用仍受严格控制,上海制笔行业的黄金消耗量,1971年到1985年的15年间,徘徊在100余公斤到200余公斤之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黄金供应的限制有所放松,上海制笔行业为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出口等需要,部分恢复镀金、包金笔套、笔圈、夹的生产,黄金消耗量逐年上升,1986年为316公斤,1990年增加到403公斤,但仍只有1960年{zg}时的23%。

 白银 除制笔行业直接耗用一部分白银外,保温瓶胆及感光胶片主要耗用白银化合物硝酸银,国家折合成白银计算,由银行核拨。

4.化工原料

上海轻工业耗用的化工原料,共有250余种。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计划分配的一二类化工原料177种;地方分配或可自行采购的三类化工原料73种。主要有:液氯、硼砂、氯酸钾和重铬酸钾、二氧化锰、各种颜料、甘油、酒精、各种香原料和香精、明胶、甲醛、尿素、苯酚、塑料、“三酸两碱”(硝酸、盐酸、硫酸和烧碱、纯碱)。其中消耗量较大使用面较广的主要化工原料为硫酸、烧碱、纯碱、塑料等。

硫酸 以硫酸作原料的轻工产品,有合成洗涤剂及其中间体材料、笔杆、造纸、制皂等。另外,搪瓷、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的部分零件在电镀、烘漆前用作清洗油垢,也有一定消耗量。50年代初,上海轻工业只有制皂等少数产品以硫酸为原料。自行车、钟表行业用量也不多。1957年硫酸消耗量仅1641吨。随着上海轻工业一批以硫酸为原料的新兴工业和配套原料企业的诞生,1958年合成洗涤剂及其中间体五钠、烷基苯投产;1961年笔杆塑料定型投产,上海制皂厂合成脂肪酸车间投产等。上海轻工业的硫酸消耗量逐年上升,1965年增加到12865吨。70年代前期,上海轻工业以硫酸为原料的产品迅猛发展。1972年的硫酸消耗量达到25429吨,其中洗涤剂用20155吨。1975年首次超过3万吨。1984年上海制皂厂的合成脂肪酸因污染停产后,1985年硫酸消耗量降至33971吨,1990年又降至29519吨。从1957年到1990年,硫酸耗用量增长17.99倍。其中,合成洗涤剂和笔杆塑料2个产品,1990年合计占总消耗量的82.7%。

烧碱 以烧碱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有造纸纸浆、制皂、味精、合成洗涤剂及其中间体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行业的电镀、烘漆零部件用作xx油垢;食品、发酵行业用作包装容器的清洗材料。50年代,上海轻工业仅有造纸、制皂、味精等行业以烧碱为原料,用量较小,用作清洗材料的数量也不大。1957年烧碱消耗量仅2620吨。上海轻工业随着生产的发展,烧碱消耗量逐年上升,1967年增加到27270吨。1975年高达42361吨。1983年{zg}纪录为52087吨。1984年起因产品结构变化,消耗量逐年略有下降,1990年为43206吨,比1957年增加15倍半。上海轻工业烧碱消耗主要集中在造纸、制皂两个行业,1990年合占烧碱总耗用量的79.15%。

纯碱 以纯碱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日用玻璃制品、保温瓶、味精、电光源行业的玻璃料件,搪瓷瓷釉,洗涤剂及其中间体原料等。其他如制皂、造纸等也间或以纯碱为原料,有一些行业用作清洗材料。解放前,上海轻工业使用纯碱的只有日用玻璃制品、搪瓷制品、保温瓶等行业,民国37年(1948年)政府核配该业进口纯碱4176吨。解放后,上海轻工业的纯碱消耗量逐年增长,1957~1958年分别为9000余吨,居主要化工原料品种之首。60年代,纯碱的消耗继续逐年增加,1967年已达到15750吨。1977年猛增到35100吨。1982年首次突破4万吨,1984年创{zg}纪录为44615吨。1988年开始,随着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化,消耗量逐年下降,1990年降至36176吨。上海轻工业的纯碱消耗量,1990年与1957年相比较,仅增加2.9倍,大大低于硫酸、烧碱增长率。纯碱消耗量主要集中在几个行业,1990年,日用玻璃制品行业占50%,加上合成洗涤剂、保温瓶行业,3个行业共占86.16%。

 塑料 上海轻工业耗用的塑料原料,从赛璐珞、酚醛树脂(胶木粉)、脲醛树脂(电玉粉)、ABS树脂,逐步向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高低压聚乙烯、聚丙烯、聚脂类发展。以塑料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产品,有制笔、日用化学品、保温瓶、包装装潢等。解放初,上海轻工业仅有制笔、日用化学品等少数行业在部分产品中使用塑料原料。1960年,上海制笔化工厂自制ABS树脂成功并投产后,逐步替代进口,用于高级金笔、铱金笔生产。1962年,英雄、永生等5家笔厂仅使用各种塑料原料306吨。日用化学品行业最早仅有牙膏、鞋油等少数产品使用酚醛树脂(胶木粉),逐步改用脲醛树脂(电玉粉),后又改用各种乙烯原料,并逐步扩大到各种化妆品的瓶盖,液体化妆品和液体洗涤用品的各种瓶子、瓶盖等,耗用量增加很快。保温瓶行业从1970年保温杯问世,用聚乙烯、聚丙烯制造杯身杯盖。1979年,xx气压式保温瓶后,又以进口ABS树脂用于气压保温瓶的肩盖,高低压聚乙烯、聚苯乙烯用于瓶身。1983年停止竹壳保温瓶生产,改产塑料壳保温瓶,以及全塑壳保温瓶出口量增加等因素,各种塑料原料的使用量大增,1987年达到3500吨。包装装潢行业使用的塑料品种有: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脂等,主要用于产品内包装的各种泡沫塑料制品,外包装用的各种涂塑、贴塑复合材料等,使用面逐年扩大,用量也逐年上升。1978年耗用量1850吨,1980年增加到3562吨,1987年达到9386吨的{zg}纪录。

二、农副产品原料

上海轻工业使用的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主要有:粮食、油脂、原木、食糖、猪肉、果蔬、纸浆原料、石英砂等品种。

1.粮食

上海轻工业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产品有:味精、啤酒、饼干、面包、面条、乳儿糕、罐头、酒精、酵母、葡萄糖、柠檬酸、酶制剂等。主要粮食品种为:面粉、大麦、大米、各种淀粉、玉米、山芋干等。

解放初期,粮食实行联购联销,上海轻工业所用山芋干、面粉等向上海市粮食分公司购买。{dy}个五年计划开始,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和定量供应,工业用粮纳入计划分配轨道。1957年,国家计划分配上海轻工业各类粮食3.57万吨,1959年增加到7.51万吨。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上海轻工业的粮食消耗量逐年下降,从1960年的7.74万吨,1963年降到6.11万吨。

70年代,发酵、食品行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消耗量大幅度上升,1971年粮食消耗量达到14.23万吨。1973年起,酒精行业在山芋干、玉米等原料紧缺时,以云南、贵州等省的野生金刚刺代粮生产酒精,到1976年的4年间总计耗用金刚刺2.05万吨,节约粮食0.8万吨。1978年,上海轻工业粮食消耗又增加到21.81万吨。

随着改革开放,1979年开始,粮食供应价格实行双轨制(平价、议价),上海轻工业需用的粮食原料,计划分配后的缺口,以议价购入。1984年,啤酒、酒精行业共消耗粮食14.44万余吨,其中一半以上议价采购。1986年起,上海轻工业从粮食部门包干供应平价粮仅2.17万吨,只占总耗用量的8.66%,其余均由各厂自行采购议价粮食。

1990年,上海轻工业使用的平价粮食原料,仅保留饼干、面包等少数回收粮票的品种。到1991年春,国家平价供应粮食全部停止。

 

2.油脂

上海轻工业使用的油脂原料,包括食用和工业用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糖果、面包、饼干、面条、罐头等产品,后者主要用于肥皂、牙膏、油墨、化妆品等产品。油脂的品种有牛羊油、猪油等动物油和菜油、豆油、米糠油、椰子油、棕榈仁油、棉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

1954年,国家对油料作物实行统购统销后,上海轻工业使用的油脂由计划分配供应。牛羊油、椰子油等适当进口,以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1957年,上海轻工业由计划供应各类油脂20800吨,自行采购皂用油脂3000吨。1960年,上海轻工业消耗各类油脂上升到42630吨。

为解决油料紧张、计划分配长期供应不足矛盾,50年代末上海轻工业在市郊各县开发米糠油生产基地(后交粮食局)。1960年,油墨行业试制成功以矿物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油,用于油墨生产,扩大原料来源,节约植物油。1961年,上海制皂厂建成年产5000吨合成脂肪酸车间,部分代替xx油脂,1984年因污染环境而停产。20余年中,累计生产合成脂肪酸17万吨,节约xx油脂18.7万吨。同时开发利用食品、皮革行业副产品猪油、油脂厂的油脚、生松香和黑松香,经处理后用于制皂生产,以缓和皂用油脂供应不足的困难。

1965年,上海牙膏行业由轻工业部计划分配进口椰子油,生产洗涤剂型牙膏原料十二醇硫酸钠,牙膏行业开始耗用油脂。1971年,上海轻工业各种油脂消耗量55037吨,1978年增加到78693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油脂供应日趋好转,上海轻工业的油脂消耗量逐步增加,1981年达到83670吨。1986年肥皂、牙膏行业进口油脂8135吨。1987~1990年,制皂用米糠油年耗3000~4000吨。1990年,上海轻工业油脂消耗量增加到99806吨。

 3.原木

上海轻工业以原木为主要原料的产品,有缝纫机台板、铅笔、火柴、木钟、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装饰板等。另有各种维修用材亦占一定比重。

50年代初,原木供应由国营上海煤建公司分配。{dy}个五年计划开始,原木纳入国家计划分配范围,火柴、铅笔用原木,由轻工业部分配;胶合板等属林业部分配。全行业公私合营时,上海轻工业辖有一批包装木箱厂,1957年原木消耗量43.45万立方米。1963年,包装木箱厂划出后,原木消耗量降到17.96万立方米。

上海轻工业用的原木品种,除火柴、铅笔比较固定使用东北产橡木外,胶合板、缝纫机台板用料,有东北椴木、水曲柳、桦木、杨木、榆木、色木等材种。1960年开始,林业部每年以胶合板专用材进口原木10万立方米,供上海轻工业生产胶合板,其中以1986年进口20万立方米为{zg}。进口原木品种,有柳桉、山樟、克隆、阿必东、高山杂木、加纳材等。

国内原木供应一直紧张,1967年,上海轻工业的原木消耗量一度降至13.14万立方米的低水平。进入70年代以后逐年增加,1982年消耗量增加到32.17万立方米,后又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原木供应实行多渠道经营。1987年,木材行业向市场采购原木3万立方米,用于胶合板、缝纫机台板生产;1988年,铅笔行业向市场采购原木2006立方米,1990年增加到11539立方米,占该行业原木消耗量的51.6%。

1989年原木供应再次严重短缺,上海轻工业的原木消耗量降到18.10万立方米,1990年又降至15.02万立方米,比1963年消耗量减少16.4%,是上海轻工业主要农副产品原料消耗量减少的{wy}品种。

 

 

4.食糖

上海轻工业以食糖为主要原料的产品,有糖果、饼干、巧克力、面包、点心、冷饮、固体及液体饮料、水果罐头、果汁等。

解放后,上海食品行业发展较快,食糖需用量也逐步增长。1957年国家计划分配上海轻工业用糖12458吨,1959年增至16083吨。70年代,上海轻工业以食糖为主要原料的产品进一步发展,1979年食糖消耗量猛增到63371吨。

上海轻工业的食糖主要由市糖业烟酒公司按计划供货,占年供应量65%左右;外贸来料补贴占14%左右;外地来料加工占15%左右;外地支援、协作占6%左右。1985年起,国内食糖大幅度增产,供应形势日趋缓和。上海轻工业需用食糖,除保持部分计划分配外,不足部分各厂可向产区自由采购。1987年以后,上海轻工业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食品中含糖量降低,食糖消耗量逐年下降,到1990年降至47168吨。

 5.猪肉

猪肉,是食品行业肉类罐头的主要原料。

解放后,上海食品行业的罐头生产发展很快,尤以猪肉罐头产量较大,出口创汇较多。50年代初开始,国家对猪肉实行计划分配。1952年供应猪肉4818吨,产猪肉罐头4403吨;1953年供应猪肉10810吨,产猪肉罐头9716吨。

1954年,上海食品行业制成清蒸猪肉罐头等新品种,开始出口。1956年,又增加午餐肉等品种出口。1957年起,猪肉供应紧张,为保证出口需要,国家规定猪肉改由工业部门按计划自行直接调拨。

1960年,上海轻工业猪肉供应量4315吨,消耗量4539吨(加上库存猪肉),1963年供应量增至11770吨,消耗量11386吨。1964年国家对猪肉实行一个口子供应,上海轻工业罐头用猪肉,又由上海食品公司供应,缺口部分由工厂向外省区自行调拨。

上海轻工业的猪肉供应,受农村生猪饲养出栏量、猪肉罐头出口等因素的制约,波动比较大。1972年,由上海食品公司供应猪肉11545吨,加上工厂从外省市直接调拨,以及上年的库存,当年产猪肉罐头13737吨,为70年代的{zg}年份。1976年,计划供应猪肉仅2413吨,从外省市直接调入378吨,加上年库存量,仅产猪肉罐头2799吨,为70年代的{zd1}年份。

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猪饲养和猪肉供应量逐年上升,部分省区的猪肉计划外供应价低于计划价。从1982年起,上海轻工业的猪肉供应又超过万吨以上,1986年达到创纪录的23316吨,其中计划供应仅2606吨。

 6.果蔬

上海罐头食品行业生产的果蔬罐头品种较多,主要原料有:番茄、青豆、蚕豆、西瓜皮、蘑菇等5种。

番茄 是生产番茄酱和番茄罐头的主要原料。解放后较长时期内,由上海市蔬菜公司计划分配,市郊各县定点供应各厂。1980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品种的要求,逐步向浙江省的嘉善县、杭州市、平湖县,江苏省的常熟市、太仓县采购。番茄品种,早期是“北京大红”和“长笕大红”。1972年以后,受上海市气候等各方面的影响,品种急剧退化,红度差,红色素达不到标准,产量低,不符合生产28°番茄酱的需求。1973年经上海市农科院专家研究,采用“北京早红×402”和“南京大红”为主的杂交品种,红度足,果形大,不开裂,经3年试种产量较高,适应了生产的需要。同时,益民食品一厂曾在市郊嘉定、南汇县,以及江苏常熟等地反复试种小番茄,并会同农科院试种美国品种“NC×3032”,质量比较稳定,持续使用至今。番茄原料,历年来基本能满足供应。从1961年的1000余吨,1982年增加到13966吨。1983年以后,由于番茄酱罐头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本,产量逐年减少,番茄原料收购量也逐年减少,到1990年仅3987吨。

青豆 是青豆罐头的主要原料。民国22年(1933年)梅林罐头厂建厂后,从美国引进“小青荚”品种,发给市郊农民种植,所产青豆由厂收购,生产青豆罐头。解放后较长时期内,仍在市郊种植“小青荚”品种,由上海市蔬菜公司收购供应。197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青豆需用量逐年增多,逐步向其他地区发展。1980年在常熟市一个乡利用棉田套种青豆成功,价格低于上海,出豆率又高,先后在12个乡扩大种植,市郊的松江、奉贤、川沙等县相继种植和插种青豆,供应渠道和数量逐年增多。1988年以后,发现青豆有退化现象,经上海市农科院有关专家实地考察,重新收集优良品种,实行筛选培育,然后分配各种植地区试种,2年来已初见成效,使青豆罐头质量保持稳定。

蚕豆 是蚕豆罐头的主要原料。蚕豆罐头生产始于1960年。1963年由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提供样品,试制成功外销蚕豆罐头。1967年,益民食品一厂生产外销蚕豆罐头76吨,在国际市场打开销路。1968年开始,食品行业的3家罐头厂同时生产,外销量逐年提高。蚕豆原料的供应,解放初期向上海市粮食局申购,后来逐步以浙江省为主,少量由江苏省供应。随着生产的发展,原料供应不能满足,且江、浙产蚕豆又易生虫,1974年后,发展到向甘肃、青海等地采购,质量较好,且无虫。蚕豆采购量逐年增多,从1976年的963吨,1985年{zg}达到10536吨,以后几年均在7000~8000吨左右。

西瓜皮 是西瓜酱罐头的主要原料。西瓜酱罐头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在国内xx并{dj2}生产的外销产品。西瓜皮原料开始由工厂自行采购加工,西瓜皮留作制酱原料,瓜瓤作为职工防暑降温的清凉饮料,多余瓜瓤售给居民食用。1967年起,随着产量增加,工厂自行处理有困难,改由上海市果品公司组织瓜源,选点加工,逐步扩大到10个区15个网点,先后持续多年,最多的1978年达到1592吨。1979年开始,转向郊县收购、加工,重点发展崇明、奉贤、南汇3个县,不足之数,由上海县、江苏宜兴县弥补。1982年起,市土产公司选定常熟市一些乡试种成功,符合“厚皮黄瓤”的要求,提高西瓜皮的得率,价格又明显低于郊县,对企业降低成本有利。1986年因受国际市场影响,原料收购量降到139.52吨。1988年后西瓜酱罐头出口回升,西瓜皮收购量1989年又增加到1000吨以上。

 7.纸浆及制浆原料

纸浆包括计划分配和自行采购木浆、苇浆、甘蔗浆、竹浆等和各种自制浆。自制浆使用的纤维原料有木、草、棉、竹、废纸等5大类。

解放前,上海轻工业造纸用的纤维原料,以市内外收购的破布、鞋底、废棉、废纸为主,木浆全部依赖进口。

解放后,上海轻工业耗用的纸浆,1953年开始列入国家计划,由轻工业部分配商品木浆15029吨,芒苇浆2312吨。随着东北林区制浆工业的建立,上海轻工业纸张产品逐年增加,计划分配的纸浆数量也逐年递增,并开始有部分国产木浆供应,但数量较少,品种、质量都有差距。1965年,轻工业部计划分配上海轻工业造纸用木浆53828吨,芒苇浆9760吨。1973年起,外贸出口的部分纸张作来料加工,全年由计划分配与来料加工的木浆数达到66000吨,芒苇浆17000吨。1985年木浆供应量又增加到121866吨,芒苇浆23164吨。1986年起,轻工业部逐年减少计划分配数量,木浆、芒苇浆国内市场已有供应,上海造纸行业还自行进口木浆。全年木浆供应量为117660吨,芒苇浆21345吨。1987年,木浆供应量达到133280吨的历史{zg}纪录。1988年开始,木浆供应量有所下降,到1990年降至80673吨,芒苇浆供应量1990年增加到26470吨。

上海造纸工业以竹浆代木浆在1950年下半年开始试用。1951年后,每年通过华东区土特产物资交流会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代表签订供需合约,按月供货。竹浆{zg}年供应量为1952年14652吨,{zd1}为1959年241吨。从1972年开始采用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的云香竹、杂竹等竹类原料,自制漂白竹浆。{zg}为1977年17036吨,1990年降为8647吨。

破布、鞋底、废棉、古棉、棉短绒、车肚油花、地弄花、棉纱头等棉纤维类废旧物资(简称“三废”原料),历来是上海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1950年11月,上海造纸行业成立原料联购处,从市内外统一收购“三废”原料。50年代每年收购量在2万余吨。50年代后期,“三废”原料纳入“三类物资二类管”范围,由轻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社、商业部协调平衡后,按分配指标,供需双方签约订货,分批供应,1960年供应达到73449吨。60~70年代,年供应量均在5万吨左右。随着上海造纸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三废”原料用量逐年减少,1990年减少到19293吨。

上海造纸行业从1957年开始,利用本市建筑工地废木材和木材加工厂的边爿料,试制成本色硫酸盐木浆,并组建上海制浆厂,成为上海造纸行业的专业木浆厂。随着生产发展,市内废木材资源不敷需要,1976起向福建、安徽林区采购木片、边桠材。各种废木材、边爿料的供应量,{zg}1971年达到62000吨;1984~1986年,每年超过5万吨,1987年开始,逐年有所减少,到1990年降为38597吨。

上海造纸行业使用的草类纤维有:稻麦草、废草绳、草包、龙须草、丝草、芮草、芒秆、芦苇等,主要是稻麦草,50年代由市有关部门安排,从市郊及江、浙两省调入,60年代末,年需要量增加到14万吨左右,江浙两地终止供应关系,市郊调入量只占计划的50%左右。由此,上海从1970年起,先后在松江、金山、崇明、青浦县部分农场和乡村,进行“以煤换草”试点。1972~1990年,共换购稻麦草158万余吨,平均每年10万吨左右。

上海造纸工业使用的废纸,解放初期由造纸原料联购处集中采购。后改由各厂自行采购。1961年1月起,市内废纸划归上海市废品公司经营,供应方法实行划片定点。一部分由江、浙等省的废品公司供应。1982年开始使用一部分进口废纸。废纸供应量从50年代的每年2万吨左右到1990年猛增到27.18万吨。

1954年华伦造纸厂工人在搬运造纸原料]

 

8.矿产原料

上海轻工业使用的矿产原料有90种之多,主要有石英砂、长石、萤石、白云石、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石墨、粘土等,尤以石英砂消耗量{zd0}。用各类矿产品原料的产品有搪瓷制品、日用玻璃制品、保温瓶、电光源、笔类等。在日用玻璃制品中,石英砂约占原料总量的70%。

解放后40余年,上海轻工业使用的石英砂,均为企业自行采购的三类原料。上海玻璃制品石英砂的消耗量逐年增幅较大。1956年石英砂消耗量1.5万吨,1970年达到3.4万余吨,1979突破7万吨。1984年首次超过10万吨,1986年创历史{zg}纪录达11万余吨。1987年开始,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石英砂消耗量逐年有所下降,到1990年降至89712吨。

 三、进口原料

上海轻工业的出口产品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原材料的需要量和品种也比较多。解放后,国内原料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逐渐改善,但仍有一些主要配套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主要来自进口的,有木浆、马口铁,黑铁皮、皂用油脂等;部分需要进口弥补的,有自行车卷板、烷基苯、三聚磷酸钠等;新兴工业和新原料需用而要进口的,有涤纶片基、非离子活性剂、椰子油、不锈钢材等。

1.钢材

上海轻工业使用的进口钢材品种,主要有搪瓷制品用黑铁皮、罐头食品用马口铁、自行车用卷板、不锈钢材等。

黑铁皮 1956~1990年,均为轻工业部主管进口和实行计划分配的专营材料,分配数量逐年增加。从50年代后期的几千吨,1960年达到11875吨,1980~1984年增加到每年3万吨左右。1985年起,轻工业部在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中,逐年减少上海轻工业搪瓷黑铁皮的分配量,缺口由外贸实行补贴。1989年,上海搪瓷行业开始自行进口,并部分采用宝钢冷轧薄钢板,结束搪瓷黑铁皮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进口量从1988年的26000吨,1990年剧减至13000吨,其中:计划分配5000吨,自行进口8000吨。

马口铁 1954年起,从商业部划归轻工业部主管进口,并实行计划分配。1954~1987年,国家规定马口铁仅供出口罐头用,罐头生产又受农产原料供应与国际市场需求两个因素的制约,上海轻工业罐头生产发展不快,马口铁计划分配数量,从1967年起,长期在1万吨上下徘徊,{zg}年份的1984年也仅17546吨。地方出口罐头用马口铁,由地方拨汇进口,1980~1985年,每年在5000余吨到7000余吨之间。1988年开始,轻工业部停止计划分配上海轻工业的罐头用马口铁,实行代理价结算。1990年,上海轻工业自行进口罐头用马口铁9636吨。

卷板 解放后,上海轻工业自行车行业长时期内基本使用国产带钢。70年代,上海自行车生产发展更快,带钢供应不足矛盾比较突出,轻工业部通过民间贸易方式向日本进口卷板,加工后作带钢使用,1974年首次分配上海自行车用卷钢板20000吨,1975年起每年陆续增加供应量,到1986年猛增到63000吨,直至1988年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后停止分配。1986年起,上海自行车行业开始自行进口卷板4600吨,1988年增加到40916吨。1988年,自行车用卷板从武汉钢铁厂等国内大型钢厂获得供应后,进口数量逐年减少,1990年降至29706吨。

不锈钢材 50年代,上海制笔、手表行业用不锈钢材,由轻工业部主管进口分配。随着国内冶金工业的发展,制笔行业不锈钢材改制车间的建成,逐步改用国产材料和改制材,轻工业部停止分配进口不锈钢材。1978年,上海搪瓷行业开发不锈钢制品生产,成为新的出口创汇重头产品。需用的不锈钢材,由上海外贸进口供应。80年代,不锈钢制品出口量逐年增加,进口不锈钢材也相应递增,1985年后,每年达到1300吨。1989年起,由上海搪瓷行业自行进口解决。

2.油脂

上海轻工业使用进口油脂,主要有皂用和牙膏用两类,品种有椰子油、棕榈仁油、牛羊油等。

皂用油脂 解放前,上海制皂行业采用一部分进口牛羊油、椰子油等,主要用于生产香皂。50年代,上海制皂行业主要使用各种国产油脂。随着制皂生产发展,国内油脂供应不足,1959年轻工业部以专营原材料进口油脂,计划分配上海制皂行业使用,其余由外贸部门进口弥补,以及市油脂公司补充供应。上海制皂行业由各种渠道分配的进口油脂总量,1975年为19200吨,1988年为30623吨,1990年为26953吨。进口占全部油脂消耗量的比重,一般年份在30%左右,其中:{zd1}的1983年占24.6%,{zg}的1988年达到49.1%。1988年,实行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后,上海制皂行业自行进口油脂16667吨,占当年进口油脂总量的54.4%;1990年自营进口19105吨,比重上升到70.9%。

牙膏用油脂 解放前,上海牙膏行业普遍以皂片作牙膏的发泡剂。50年代末,上海牙膏厂率先试制成以椰子油为原料的十二醇硫酸钠(简称K12)作牙膏发泡剂。1965年正式投产后,椰子油由轻工业部以专营原料进口后计划分配150吨。随着上海牙膏产量的增加,椰子油需要量逐年增加,除轻工业部每年保持计划分配外,兄弟省市以来料加工,地方增产由地方拨料解决。1975年,由各条渠道供应的椰子油已达到1100吨,1980年1900吨,1990年增加到3090吨。1986年起,上海牙膏行业开始自行进口椰子油,比重逐年增加,从1986年22.7%,1990年增加到80.9%。

3.木浆

解放前,上海造纸行业从20世纪初开始使用加拿大、美国、瑞典等国的进口木浆,1910年进口量688吨,1948年增加到9000吨。

解放后,从1953年纸浆列入国家计划后,上海造纸生产用进口木浆,由轻工业部进口和分配。随着上海造纸生产的发展,高中档纸张品种的增加,轻工业部计划分配的进口木浆数量也逐年增加,从50年代的万余吨,1965年已增加到38982吨。1975年计划分配和来料加工的进口木浆合计45934吨。1985年增加到10.37万吨。其中:计划分配96974吨,来料加工6689吨。

1986年起,轻工业部逐年减少计划分配,1990年降到30246吨。上海造纸行业从1986年开始自行进口木浆9220吨,后逐年增加,到1988年达44343吨。1990年因受外汇限制以及可向南方自由采购等,降至11000吨。而来料加工的进口木浆则逐年增加,1990年达到33603吨。各种渠道占耗用进口木浆的比重,1986年与1990年相比,轻工业部计划分配量由80.58%降至40.41%;外贸来料加工从10.62%年增加到44.89%;自行进口从8.8%增加到14.7%。

4.片基

片基是制作照相胶卷、电影胶片、X光胶片、印刷胶片、微缩胶片的基本材料。

1958年,上海感光材料行业建立初期,使用的三醋酸纤维素酯片基依靠进口。1964年,在漕河泾建成国内{dy}座三醋酸片基车间后,片基实现基本自给,但仍有少量进口。

70年代后期,上海感光材料行业为提高X光片的挺括度和清晰度,逐步改用国际上通用的涤纶聚酯片基(统称涤纶片基)。1980年起,由轻工业部以专营材料进口和分配。1985年,上海感光材料行业开始自行进口,涤纶片基总耗用量303.39万平方米,其中:计划分配257.58万平方米,占84.9%;自行进口45.81万平方米,占15.1%。1990年,涤纶片基进口总量310.78万平方米,其中:计划分配仅103.87万平方米,占33.42%;自行进口增加至206.91万平方米,占66.58%。

5.合成洗涤剂原料

烷基苯磺酸钠(简称烷基苯)、三聚磷酸钠(简称五钠)是合成洗涤剂的主要中间体原料。非离子型活性剂是洗洁精的主要中间体原料。

上海合成洗涤剂行业在50年代末发展之初,烷基苯、五钠等原料,由企业与有关科研单位共同研制生产。进入70年代,合成洗涤剂的市场需要量大增,烷基苯、五钠生产跟不上,加上国产原料的白度、细度有差距,轻工业部从1971年开始进口烷基苯和五钠,分配给上海合成洗涤剂行业,80年代前期烷基苯的分配量每年都达2700吨,五钠3000吨。非离子型活性剂,国内尚无规模生产,洗洁精生产所用,1980年起主要由轻工业部进口分配,1984年为1600吨,1986年增加到3230吨。

1987年起,轻工业部逐年减少各种进口洗涤剂原料计划分配量,上海洗涤剂行业开始自行进口。1990年进口比重分别为,烷基苯计划分配44.4%,自行进口55.6%;五钠计划分配50%,自行进口50%;非离子活性剂计划分配15.8%,自行进口84.2%。

 


专业生产不锈钢餐具制品、五金工件、农具加工等金属表面抛光,磨光用布质砂轮粘著剂“冷胶”产品(该产品可以xx替代传统的骨胶),并生产销售各类抛光膏,及各型号金刚砂,骨胶及金属抛光、磨光、电镀、磷化等金属表面处理用化工原料及其辅料等抛磨材料。产品诚征各地区代理商,经销商,我公司愿与各位商友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联 系 人: 胡先生联系电话:13702198229公司电话:022-28522659网址: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以钢材(包括钢管、带钢、薄板、黑铁皮、马口铁等)为主要原料的轻工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