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现代化_ 医疗 ...

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向人们显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对不同
的行业、不同的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具体标准有所不同,但有一点
是最基本的、共同的,那就是,高素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人.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健康的人就是有健康的体魄和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会认知,会做事,会做人,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的
社会成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既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又是有效实现
学校教育的基础条件.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学校工作的根本,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使学校教育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
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重视远不及对生理健康和知识增
长的关心和重视.更由于心理卫生知识在全社会的不够普及,往往将学
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与思想问题,甚至品德问题混为一
谈,从而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的帮助.近年来,许多{dy}线的教育工
作者已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重要性,为弥补现行课程设置的
不足和纠正单纯重视智育的偏向,主动在学校里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一些特别有见地的学校管理者则更进一步意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
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于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被提上
了议事日程.
显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维护和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是办好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迫切需要充实有关维护心
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这正是学校心理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它是把学校
教育和心理卫生学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维护和增进教师和
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书是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为了将心理卫生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与学校教育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着重分析了学生和教师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本书特设一章学校心理卫生
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包括五部分内容:中小学心理卫生学概述;有关心理卫生的几
个理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
组织与实施.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项灵羽({dy}章、第二章)、陶忠(第三章)、
齐建芳(第四章、第五章)、刘维良(第六章)、伍芳辉(第七章、第
八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许多著述和教材,吸收了许
多有关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教学急需用书,本书成书时间很短,书中难免出现缺点甚至错
误,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何立婴1998.4 于北京
中小学心理卫生学
{dy}章 中小学心理卫生学概述
{dy}节 中小学心理卫生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一 心理卫生学的概念和任务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或Mental Hygiene)又称精神卫生,它
是相对于生理卫生而言的,本意在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有三
个方面的含义:{dy},心理卫生是一门科学,即心理卫生学;第二,心
理卫生是一种状态,即一个人心理上健康旺盛而愉快的状态;第三,心
理卫生是一种服务工作,即心理卫生的实践,包括心理教育活动、心理
评估及咨询等.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包括一
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
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
行活动的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心理卫生是探讨如何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
一门学问.它的任务可以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从消极的方面说,
是要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改善心理疾病者的环境,xx对他们的
歧视,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尽早恢复;从积极的方面说,是要制定出
培养未来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使个体能够高水平地积极适
应环境.
与此相应,中小学心理卫生学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学和小学
中,研究关于如何保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科学.因此,
它的任务侧重于:{dy},防止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并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师生早日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之一,就是注
意xx它产生的因素.如果发现了苗头,就采取措施,使它在量变中被
终止.如果诊断某些教师和学生确实有了问题,就马上给予积极xx.
第二,通过采取各种心理卫生措施,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能健康
发展,塑造健全的个性,最终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
发挥其身心潜能,积极造福于社会.
二 中小学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中小学心理卫生学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心理卫生工作中的种种心理
学问题.具体地说,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
围绕着心理健康的标准,从有关学者对其涵义的思考、有关心理健
康的理论和心理健康的判别尺度出发,探讨心理健康的概念、师生心理
健康的具体特征以及心理异常的大致分类.
(二)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几个理论问题
从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因素切入,讨论人的适应——心理健康问
题产生的关键.具体分析适应的形式:应激、应激的严重后果、影响应
激的因素以及人们的应付方式.分析心理挫折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提
高挫折耐受力的水平.分析适应的机制——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们的
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师生心理生活中的意义.
(三)研究学生的心理卫生
探讨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学生特有的需要,了解学生心理
卫生的状况,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讨论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卫
生问题,如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发育中的行为问题、多动症、
自闭症,中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不良人格倾向以及青春期
性心理卫生等问题的表现,提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四)研究教师的心理卫生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对中小学心理卫生研究的这一薄弱
环节,引起高度的重视.从适应的角度,去探讨教师中常见的心理卫生
问题,如教师的适应不良、职业行为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常见的心身
疾病以及教师的职业倦怠.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预防措施和纠正
的方法,并提出教师心理保健的具体途径,如自我修养,教育行政协助,
专家的处理和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五)研究中小学中的心理卫生工作
中小学心理卫生工作是心理卫生学的理论与思想在中小学教育中的
具体应用.这里探讨的是它的工作原则、内容和方法,并且具体论述学
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教育活动、师生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
疗,这些都是落实心理卫生原理、原则的具体途径或手段,最能反映中
小学心理卫生学的实践特性.
第二节 心理卫生的历史
一 萌芽阶段
心理卫生作为一门科学,是近代才出现的,然而古代思想家和医学
家早就提出过有关方面的思想.
心理卫生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两个词:\”Psyche\”和\”Hygieions\”
组成的,即\”Psychehygions\”.Psyche 是指心灵、精神、意识,而Hygieions
指能治病的、有益于健康的.可见保护心灵健康的想法古已有之.古希
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 460—377 年)认为,心理现象具有生理上
的原因,人体的四种体液有所变化而进入脑内,破坏了正常的运行,于
是就产生了精神障碍.改变人已经紊乱的体液,是人的精神健康的基本
途径.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曾说,形成健康人格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性、
精神和维持生命的食欲或性欲的相互协调.11 世纪中叶,阿拉伯医生阿
维森那(Avcenna)在《医疗之书》中指出,保护人的健康,除了所必需
的五项内容(阳光空气、食物饮料、运动安静、兴奋睡眠和新陈代谢)
之外,还要有情感.古代英国医生派瑞(Parry of Bath)也曾经说过这
样的话:更重要的是首先要知道什么人得了病,而不是知道得了什么病.
在我国,古代道、儒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论述甚多,其中有些常与其
人生哲学及伦理学相互牵连,尤其在其所表达的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
包含了心理卫生的内核精义.例如:老庄道家所追求的是\”真人\”境界,
真人境界的要义是:见素抱朴,清心寡欲,虚极静笃,恬淡无为(不是
真的无为,而是\”无为无不为\”).庄子推崇法天贵真,顺乎自然.儒
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人、贤人、仁人、君子,其核心是一个仁者爱人
的\”仁\”字.为此,儒家推崇人格修养.比如,人要\”平正守一\”\”修
身养性\”,人要有志气、气节、操守等等.除此以外,我国古代医书上
对心理卫生也有明确的见解,如《素问》中指出:\”喜怒伤气,寒暑伤
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经》里说:\”喜怒不节则伤肝,伤肝
则病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
这些论述,生动地说明了心理与生理交织互动,紧密相连.
二 兴起阶段
本世纪初,兴起了现代心理卫生运动.这一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
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主义的待遇开始的,美国的比尔斯(C. W.
Beers)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比尔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名为
《一颗自我发现的心》(《A Mind,That Found It\’self》)的著作,
深刻揭露了精神病院的残暴及精神病人的痛苦,并强烈呼吁改善精神病
患者的待遇.该书于 1908 年3月出版后,引起社会的极大震动,得到著
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和精神病学家梅耶(A. Meyer)的同情
与支持.1908 年8月,比尔斯发起组建了世界上{dy}个心理卫生组织—
—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协会以维护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疾患、改
善精神病人的待遇、普及精神病知识为宗旨,迅速向全美开展活动.1909
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不久以后又出现了\”心
理卫生\”杂志,其他各州也成立了州的\”心理卫生协会\”,于是心理卫
生运动在美国形成一股热潮.
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下,许多国家也纷纷成立了本国的心理
卫生机构.1930 年,在美国召开了{dy}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有53 个国
家的 3042 名代表参加,我国也派去 5 名代表,盛极一时.这次大会的宗
旨是\”保护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研究、xx和防止心
理疾患和心理缺陷\”,而它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全体人类的幸福\”.二
战期间,世界心理卫生组织中断了活动.
兴起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
防,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大多数是精神病学工作者.
三 发展阶段
二战后至本世纪 60 年代末,进入了心理卫生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一
阶段的重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转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1948 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保健机构协作下,召开了伦敦第三届国
际心理卫生大会,决定恢复心理卫生的组织和活动,并规定每四年召开
一次国际性的心理卫生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
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卫生的社会化趋向,要求心理卫生工作者
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二次大战后,各国都面临着许多
经济、生活、就业问题,因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心理社会服务的问题.心
理病人的抚养、教导、康复职能的机构不断受到考察和批评.人们进一
步认清了社会变化和压力以及歧视和失业的不良作用.因此,这一阶段
心理卫生运动的方向是走出医院,走向社会,重视现实生活情景,重视
当前所经受的应激.这一阶段的主张是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转
而研究家庭、社会、集团的各种力量对人的心理机能的影响.
从70 年代到目前,心理卫生运动发展掀起新高潮,努力提高个体的
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成为这一次运动提倡的中心.
70 年xx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心理卫生工作,政府拨款资助,
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应运而生,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70 年代的心理
卫生工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初级预防,提供心理卫生知识,防
止心理疾病的发生;二是中级预防,及早发现心理异常,迅速干预;三
是三级预防,抑制心理疾病的发展,使病人尽快复原.心理卫生所提倡
的各种原则和方法,在具体维护人们的心神健康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大
作用.
70 年代后,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盛行.人本主义者指出,过去的心
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于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一面,而对人的心理的健康
方面关心不够,特别忽视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心理学家贾霍达(Jahoda)
认为,应该从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个体人格的完整性,个体的自主性,
个体对现实知觉的适宜性,个体驾驭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增强人的适应
能力.该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随着实际和理论上的推进,到80 年代心理卫生的涵义又有了新的扩
展.三级预防的功能成为:{dy},防止心理疾病;第二,完善心理调节;
第三,健全个体与社会.当今心理卫生的着眼点已放在健康人的心理保
健上,放在个体发展的全过程上.人们认识到,从个体生命的早期就注
意培养健康身心,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于是,健全人格、增强
适应、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心理卫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
郑重声明:资讯 【前言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现代化_ 医疗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