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张信用卡,都可以轻松盗刷,只要你懂得利用现行第三方支付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漏洞。 比如,只要打通了信用卡“离线支付”和“过卡支付”——两个原本并行无交集的系统,你就可以从别人的银行信用卡中把钱划走。 这些钱,将如同多数的信用卡离线支付一样,依次经过xx银行、银联、收单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手,抵达你的账上。 当然,信用卡持卡人可能总有{yt}会发觉钱不见了,但他也将无可奈何,因为这种无头公案,{zh1}总是找不到负责的人。从xx银行、银联、收单银行,到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只会把他当皮球踢。 于是,这个可能酿成金融风险的漏洞迄今没有xx补上。于是,被“盗刷”的钱仍在源源不断的流入发现这玄机的精明鬼手里——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签约客户,至今还没有谁被投入监狱。 这堪称世界上xxx的犯罪。直到最近的这一周,这一切混乱才终于引来一场监管风暴,矛头指向给上述盗刷造就风险缺口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6月21日,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非金融机构必须在申请和获得相关牌照后,方可从事支付服务。 “(第三方支付)这个领域新的风险隐患相继产生。”央行相关负责人在解释对第三方支付实施准入制的背景时说,比如支付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等。” 那一串数字里的秘密 陈方(化名)是那些莫明其妙的买单者之一。 这位普通的工薪族,平时使用信用卡的次数很少,每个月都细心地核对对账单。这让他很容易发现,在自己招商银行信用卡的9月份扣款中,多出了记忆之外的一笔,金额300元。 陈方给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拨去电话。几番沟通后他获知,这笔钱由网银在线为“乐在上海”代扣走了。 陈方回想起来,一个多月前,他在街头遇到“乐在上海”的摊点,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推销一种本市消费折扣卡,并许诺30天试用期过后不续订可自动取消,然后递给他一张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单。 “要填信用卡卡号啊?”陈方有点起疑。 “放心好了,没有密码我们划不了款,这只是个资料搜集。”工作人员说。 陈方想起自己的信用卡密码,放下心来,把卡上的数字抄在单子上。 后来的事表明,正是这串“数字”,让陈方的信用卡成了“乐在上海”的提款机。 随后,在与“乐在上海”、招商银行沟通均无果后,陈方联系了本市电视台新闻热线。很快,一直声称“持卡人责任自负”的招商银行,归还了陈方上述扣款。 记者了解发现,上述款项,依次经过招商银行(xx银行)、银联、网银在线(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单银行,抵达“乐在上海”账上。 “我们是这件事的受害者,垫付了这笔钱,现在只能计入坏账。”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宣传策划室副经理丁诗妮表示。 “我从没听过这种案例,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中国银联一位相关负责人说:“银联只是跨行信息转接,网上银行的控制由各银行控制,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 “我们不会插手。”网银在线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风险控制是银行的事。” 至发稿时,“乐在上海”方面未对记者的求证作出回应。 记者了解发现,案例中的收单点签约,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网银在线完成的;相应的风险控制漏洞,亦由此而来。 危险的“第二种密码” “中国信用卡使用规则和美国等地的通行规则不一致,造成了操作上的混乱。”一位中国银联美国分部人士告诉记者。 信用卡的使用,分为“过卡交易”和“离线交易”两种。前者由持卡人持信用卡在商场、超市等“实体店”的POS(销售终端)机“刷卡”,并签字授权,完成交易。 离线交易,则常见于酒店、航空公司销售中心、公司财务等,同样通过POS系统,提供信用卡账号及其验证码,即可完成交易。 在美国等信用卡起源地的多数西方国家,信用卡不设密码,两种交易方式中,交易凭证仅为签字或验证码。 而在中国,根据本土消费习惯,银行往往鼓励持卡人给信用卡设置密码,来保障用卡安全。 “这种双轨制的信用卡体系下,中国消费者几乎都不知道验证码的存在,更没有相关的风险意识。”一位银联人士表示。 信用卡的验证码,被称为CVV码。它是一串3位数字,由卡号、有效期和服务约束代码,经过xx银行的编码规则和加密算法生成。 根据信用卡卡种和印刷位置的不同,还有CVV2、CVC、CVC2等,一般印于信用卡卡面、卡号后面。 陈方在“乐在上海”资料单上填下的,正是其招商银行信用卡卡号和CVV码。 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提供的“信用卡(个人卡)通用申请表”及所附“信用卡(个人卡)通用领用合约”上,都没有任何介绍性、警示性文字涉及CCV码。 在信用卡用户与招商银行签订的{wy}一张合约,及银行网站上能找到的“信用卡介绍”中,CVV码丝毫未被提及。 绝大多数的持卡人对CVV码的{dy}次接触,发生在网络支付的实际操作中——“请输入信用卡卡号后三位数字”。但没有多少持卡人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另一种“密码”,它也需要保护。 招商银行不是孤例。记者查阅了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行提供的信用卡章程,上面均无任何CVV码的使用保管提示。这似乎是个没有公开原因的行业惯例。 找不到买单者 正是利用这个惯例,“乐在上海”打通了信用卡中“离线支付”和“实体店”——两个原本并行无交集的支付系统,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 根据其营业执照,“乐在上海”运营机构为上海鹏杨广告有限公司,它的经营范围仅为广告业务。实际经营中,鹏杨广告的主业则为发行“会员消费折扣卡”,向商户收取推广费并向“会员”收取会员费。 身为实体店,“乐在上海”却向网银在线的上海分部,申办了“离线支付”业务。 根据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网银在线在互联网建立支付服务平台,向实体店“乐在上海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 协议期,“乐在上海”可登陆网银在线的服务平台,在“信用卡远程支付MOTOPAY(即离线支付)”一栏下,登陆被提供的账号,输入客户的信用卡卡号与CVV码,便可自行输入金额,进行划款。 “责任就在这个环节,乐在上海的收单银行,对它没有进行应有的实体店资质监控。”丁诗妮认为:“它们乱设收单POS,授权POS。” 但招行自己并不在“乱设POS的收单银行”之外。 据记者了解,在网银在线向“乐在上海”提供的支付服务中,协议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及VISA、mastercard等多个境外银行联盟。 这意味着,几乎中国所有的银行,都被网银在线网罗,会向“乐在上海”们提供收单服务。 而拓展这种收单服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网银在线向市场铺设各类POS时,银行与实体店并不发生任何接触,亦没有相关资质审核。 那么,商户资质审核是谁的责任? 在各类离线支付过程,在xx银行和收单银行之间,至少1个或2个“中转商”,或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联。 在这种“离线支付”产业链中,银联作为信息转接者,的确不涉及商户的资质管理、风险控制。不过,银联亦有子公司进行第三方支付业务,并在该行业市场份额占据前三。 “资质管理的责任,在商户备案的收单机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项目经理张记洲告诉记者:“谁对接商户,就应该谁对这个实体店进行资质管理。” 第三方支付之患 而这个案例中,商户对接的是网银在线。但网银在线并不认为自己应对此事责任。 “我们不会插手,此事由商户与用户协商处理。” 前述网银在线总部人士说。 在网银在线与“乐在上海”等各类商户的合约中,此类风险被明文“规避”。按照合约,网银在线不介入商户和持卡消费者或任何第三方之间的交易纠纷,商户应独自承担因其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引起的各类责任。由于商户责任造成网银在线所提供服务引起的法律上的责任,由商户负责或追究有关方面的责任,与网银在线无关。 至于此种“合约规避”是否合法,并无相关法规明确。 “这是行业通行规则,交易风险是商户的责任。”网银在线人士对记者说:“信用卡欺诈的防范义务在于商户,我们提供信用卡防欺诈系统,给他们一定参考。” 那么,如果不是消费者失误而是商户有意“欺诈”,防范义务又在谁呢?这一点并不清晰。 至于对商户的资质审核,网银在线认为:“乐在上海说他们是网银的合作伙伴,那资质一定没问题了。” 而“合作伙伴”一说,其依据是“乐在上海”自己在某个网页上发布的一段广告。 “这是个行业性问题。”一位第三方支付行业风险控制人士说,作为创新性很大的新兴行业,第三方支付存在不断更新的欺诈手段。 该人士认为,案例的风险控制缺口在于,网银在线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理想状态下,应该保证自己的签约商户不会保存客户核心支付资料,特别是案例中信用卡卡号、CVV码等。 在支付行业的国际通行认证PC中,上述商户资质审核被明确要求。 然而,根据公开材料,网银在线直至2010年2月,方通过PCI认证。 这是否意味着此前的网银在线签约商户,均未通过上述资质审核?而网银在线之外的其他众多支付企业,又有多少仍未经过PCI认证?仍不得而知。 或许,央行即将实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准入制,可能是目前能寄望的一条出路。 “考虑支付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等,(支付服务牌照)申请人应符合内控制度、风控措施等方面的规定”。央行相关负责人在6月21日表示,将会在随后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细化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等方面的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