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康复评定复习大纲
2010年康复评定复习大纲
{dy}章  绪 论
康复医学评定的定义、三层面:
定义:康复评定是通过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准确地判断障碍的情况并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      P1
三个层次:病损、失能、残障。  P3

康复评定的目的、特点:
目的:1确定障碍层次,明确障碍情况;2制定康复目标,奠定xx基础;3判定xx效果,修正xx方案;4帮助判断预后,加强医患合作。  P3
特点: 1广泛使用量表法;     2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
3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4分期反复进行评定。      P4

康复评定的步骤:     P5
一、 收集资料:1采集病史;2检查障碍。
二、 综合分析资料:1确定障碍问题;2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
三、 总结评定结果:1分析障碍原因(功能障碍和功能性活动能力障碍的发生原因);2形成障碍学诊断;3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xx计划。

康复医学评定的类型和常用方法:  P7
类型:1定性评定;2半定量评定;3定量评定。
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量表法(等级量表法与总结量表法);
4视觉模拟尺评定法(VAS);   5仪器测量法。

康复医学评定的基本原则:         P10
一、选择正确的评定方法
二、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
三、营造优良的评定环境
四、实施专人的检查评定
五、加强医患的密切合作


第二章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分类、测量目的:          P13
定义:关节活动范围又称关节活动度(ROM),是指关节活动时经过的角度。是指关节的移动骨在靠近或远离固定骨的运动过程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
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关节活动度。  
测量目的:1确定关节功能状况;2明确关节活动异常原因;3指导康复xx。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病理因素:    P14
生理因素:1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
病理因素:1关节内异常;2关节外异常。
ROM测量的注意事项:            P15
1、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2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3正确摆放角度尺;
4暴露检测部位;5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6认真分辨运动终末感;
7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

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肩、肘、腕、髋、膝、踝):          详细P16

ROM结果分析:        P25
1. 结果的信度分析
2. 主动关节活动度、被动关节活动度均减小
3. 主动关节活动度减小、被动关节活动度正常
4. 关节活动度增大


第三章  肌力评定
肌力的定义:      P27
广义: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狭义: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即静态或动态的收缩能力。

肌的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       P27
原动肌:是指在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肌肉。
拮抗肌: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与原动肌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协调性的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手的xx性。
协同肌: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起收缩的肌肉或肌群。
联合肌:又称副动肌,是与原动肌一起收缩产生与原动肌相同功能的肌肉。
中和肌:收缩可xx原动肌收缩时产生的不必要运动。
固定肌:固定相关肢体从而更好的发挥原动肌对肢体动力作用的肌肉。

肌收缩类型(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向心性、离心性收缩):   P28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改变,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的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的长度增加。

影响肌力的因素:               P28
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纤维的类型;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肌肉初长度;5肌肉收缩的类型;6关节角度;7年龄与性别。

肌力测定的方法分类:                 P29
1根据使用器械与否进行分类;2根据肌肉收缩形式进行分类;
3根据评定部位进行分类;    4根据评定目的进行分类。



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补充分级法)+-:            P30
5
能抗{zd0}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5-   
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bfb}
4+
活动初、中期,能对抗与4级相同的阻力,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阻力大不到5级水平
4-
能对抗与4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bfb}
3+
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bfb}
2+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以下
2
xx重力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
xx重力影响,关节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bfb}
1
触诊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肌肉收缩

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          P30
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宜做肌力测试。
2应取得患者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测试前向患者做好说明,并作简单的预试活动。
3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一般先做3级,完成则做4和5级,否则1、2级。
4指导患者采取标准的姿势和体位,并固定可能产生代偿动作的部位。
5在评定过程中,阻力应施加于肌肉附着的远端部位,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牵拉力的方向相反,阻力施加的大小应持续而平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
6测试时应注意两侧对比。
7把握慎、禁用情况。

主要肌群MMT评定方法:
①肩屈曲 P39、伸展 P39、外展 P40、内外旋 P42;②肘屈曲、伸展 P43;
③腕屈曲 P45、伸展 P46;④髋屈曲 P51、伸展P53、外展 P53、内收 P55、内外旋 P55;⑤膝屈曲、伸展 P56-57;⑥踝跖屈、背屈 P58

器械肌力评定的常用方法:                P62
一、等长收缩肌力评定:
1握力测试;2捏力测试;3背肌力测试;4四肢肌力测试

二、等速收缩肌力评定


第四章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定义、分类:           P65
肌张力: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运动。
分类:1静止性肌张力;2姿势性肌张力;3运动性肌张力。           P66

肌张力异常的类型:                           P67
一、肌张力增高(痉挛、僵硬);   二、肌张力地下;   三、肌张力紊乱
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                  P75
痉挛级别
肌张力程度
评定标准
0级
无肌痉挛
无肌张力的增加。
1级
轻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级
力轻度增加
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
明显增加
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进行被动活动。
3级
严重增高
被动运动困难
4级
僵直
僵直部分呈现屈曲或伸直状态,不能活动。


第五章  发育性反射评定
发育性反射的分类:          P77
分类: 1脊髓水平的反射;       2脑干水平的反射;
3中脑水平的反应(调整反应,自动运动反应);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

发育性反射的评定目的:            P78
1、判断xxxx系统的发育状况;
2、判断xxxx系统的损伤状况;
3、为制定康复xx方案提供依据。

各反射的水平、评定方法:           P78
结果分析:                         P90
* 抓握反射:
检查体位:卧位
检查方法: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生后9个月

*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头转向一侧
反应:头部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
出现时间:出生后
消失时间:4~6个月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8~12个月
方法一: 检查体位: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检查方法: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方法二: 检查体位: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
检查方法: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伸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

* 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侧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 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
检查体位: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侧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保持俯卧位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        
群所产生的反应。
检查体位:仰卧位
检查方法:身体任何部位的抗阻力随意运动。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拳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3个月
消失时间:8~9岁

* 颈部调整反应(neck righting acting on the body,NOB)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患者头部主动或被动向一侧旋转
反应:整个身体随着头部的旋转而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出生后6个月后

* 躯干旋转调整反应(body righting acting on the body,BOB)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将患者的头部主动或被动地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接着两肩,{zh1}是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出生18个月

* 保护性伸展反应
检查体位:坐位、跪位、站立位、倒立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xx体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个月;下肢:出生后6~9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 平衡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s)
1、平衡反应-倾斜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s-tilting)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
检查方法:通过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2、平衡反应-姿势固定( equilibrium reactions -postural fixation)
检查体位:坐位、跪位、膝手卧位、站立位
检查方法:通过外力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查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
牵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跪位:出生后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5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 平衡反应-迈步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s-Hopping)
检查体位:被检查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其双上肢
检查方法:向左右前后方推动被检查者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后方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第六章  平衡评定
平衡定义: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P93

平衡功能的分类:       P94
一、静态平衡;    二、动态平衡(1自动动态平衡  2他动动态平衡)。

平衡的维持机制:        P95
一、感觉输入(视觉系统、躯体感觉、前庭系统)
二、中枢整合
三、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平衡反应: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P96

平衡反应的种类:             P96
1、仰卧、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面发生变化时,身体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2、仰卧、坐位或站立位,由于身体支撑面发生倾斜或移动而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3、坐位或站立位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然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zh1}头、肩向前。
4、坐位或站立位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zh1}肩后伸、头后仰。

平衡评定的内容:              P97
1、 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
3、 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4、姿势反射。

平衡功能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2量表法;3仪器评定法。       P97


第七章  协调评定
协调:是指在xxxx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P100
协调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P101
1、小脑功能不全;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3、脊髓后索功能不全。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                 P101
(一)小脑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
具体表现为:
– 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 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 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 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 运动分律,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二)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
具体表现为:
– 静止性震颤,患者静止时出现“搓丸”样震颤.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
消失。
– 运动不能,患者启动运动困难。
–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出现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 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痉挛性的、有力的、无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 肌张力紊乱,肌张力出现从高到低的无规律变化。
(三)脊髓后索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
具体表现为:
– 闭上眼睛或环境黑暗时,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 步态异常,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长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 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
– 不用眼睛看就不能说出评定者在其皮肤上所写的文字。

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                P103
检查方法:1指鼻试验;2指指试验;3交替指鼻和对指试验;
4对指试验;5粗大抓握;6轮替试验;7反弹试验。


第八章  步态分析
步行周期的定义: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60 %和迈步相40 %。站立相又称为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迈步相又称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
分期: (站立相) 首次着地、承重反应、站立中期、站立末期、迈步前期;
P111   (迈步相)迈步初期、迈步中期、迈步末期

常见病理步态的特点:    详细P122
xxxx损伤的病理步态:          
1偏瘫步态:
原因——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屈曲
表现——摆动腿向前迈步时患腿常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或划圈步;上肢常出现屈曲内收,停止摆动
2截瘫步态: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
原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下肢内收肌痉挛
表现——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曲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的姿态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
3脑瘫步态:
原因——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
表现——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
原因——小脑功能障碍
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且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双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又称醉汉步态,酩酊步态。
5帕金森步态:
原因——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
表现——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并出现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上肢摆动缩小或停止,称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


第九章  疼痛评定
疼痛分类:       P126
(一) 按性质:刺痛、灼痛、酸痛、放射痛(指患者除感觉患病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远离病变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疼痛往往会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二) 按部位:躯体性疼痛、内脏性疼痛
(三) 按持续时间:短暂性疼痛、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亚急性疼痛 、再发性急性疼痛
(四) 按程度:微痛、轻痛、甚痛、剧痛

疼痛评定常用方法:1.45区体表面积评定法;  2.压力测痛法;   3.视觉模拟量表(VAS);     
P128          4.口述分级评分法;  5.数字分级评分法;   6.疼痛简明记录量表;  7.McGill疼痛问卷及简式cGill疼痛问卷;  8.疼痛行为量表                      

视觉模拟量表(VAS)的具体评定方法:  P129
1.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10cm的粗直线,两端分别是“无痛”(0)和“极痛”(100)。患者根据自己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的某一点表达出来,然后使用直尺测量从“无痛”起点到患者确定点的直线距离,用测到的数字表达疼痛的强度。一般重复2次,取平均值。
2.VAS也可以用疼痛测量尺,正面无刻度,左端有“无痛”,右端有“极痛”标志,背面有0~10的数字刻度。患者可以从正面移动标尺上的游标自己确定疼痛程度,背面查看。

第十章  
神经电生理评定      P134

第十一章  心肺功能评定
代谢当量: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P155

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类型、注意事项:    P157   P161
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     P163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容量概念
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zd0}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概念:    P166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阻塞型、限制型、混合型。      P168
第十三章  认知功能评定:
认知的概念:是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认知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获得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过程。 P186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在指定时间内关注某种特定信息的能力。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一个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忽略或抑制无关刺激的能力,是对事物的一种选择性反映。
注意障碍的表现特征:1觉醒状态低下;2注意范围缩小;3保持注意障碍;
4选择注意障碍;5转移注意障碍;6分配注意障碍 。     P189

记忆的概念: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以往曾经发生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P191
基本过程:识记、保存、回忆(再现、再认)          P191
记忆障碍的类型: 瞬时记忆障碍——即刻记忆缺陷
短时记忆障碍——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患者
长时记忆障碍——痴呆                               P191

失认症的概念:指患者丧失了对物品、人、声音、或者气味的识别能力。     P194
常见失认症的表现: 视觉失认、触觉失认、听觉失认。                  P194
痴呆的定义: 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面的智能和记忆衰退,而无意识障碍。            P196

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的使用方法:  详细P197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定义:人们为了维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方面内容。广义的还包括与人交往,社区生活和社会活动。                P215
分类:基础性(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常用的ADL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 Katz指数(ADL指数)、PULSES评定、
独立生活能力评定(FIM)、功能活动问卷(FAQ)    P218
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   详细P220
项目:进食、洗澡、修饰(洗脸、刷牙、梳头、刮脸)、穿衣(系鞋带等)、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包括擦、穿衣、冲洗)、床椅转移、平地走45米、使用轮椅、上下楼梯

熟悉FIM(功能型独立)量表的应用:P224
ADL评定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P222

第十六章  生存质量评定    P229
生存质量QOL概念:又称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广义的生存质量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优劣状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健康、教育、营养、环境、社会服务和社会秩序
常用评定方法: 1生存质量评定的实施方法:观察法、询问法、自我报告法;
2常用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26 ;b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c .ESCROW Profilef表;d.费城精神量表改良版;e.生活满意指数量表A
By 08康复xx学专业 伟&如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康复评定复习大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