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显通寺,迎面即看到塔院寺的白塔耸天而立,历史上塔院寺本是显通寺的属寺,想不到离的这么近。
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上,风磨铜宝瓶高1丈6尺,复盘7尺,系以垂带,悬以铜铃,风吹铃动,252个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回荡在台怀镇上空,塔院寺也因白塔而名扬远播。 进得塔院寺,看到右手边一个僧人在面对白塔行着五体伏地之礼,这几乎已经是藏传佛教最虔诚的礼节。从地上铺的垫子来看,行此礼者,绝非此一人。直到我半个小时之后离开塔院寺,这位僧人依然持续着这样的动作,不知要做足多少次才算圆满。
到得白塔的下方,向上仰视,只见塔身耸立云端。
白塔下是四面围起东南西北四边的转经筒,根据藏传佛教的说法,用手拨动转经筒一次,就相当于自己在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一遍。白塔下即有无数僧众人等,一边疾步前行,一边转动转经筒,绕塔数十圈不止。
刚要离开塔院寺,我忽然在院墙上看到一幅关羽画像,形似道教风格,倒是十分的奇怪啊。可惜当时走的急,不曾问清此画像的来由。
出塔院寺,沿着西侧院墙绕行向南,忽然见到前面一处庙门人声鼎沸,香烟缭绕。拿出地图来看了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五爷庙吧。走到近处,分开在庙门口聚集的人群,正看到匾额上书“万佛阁”三个大字,是了,这就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五爷所在地。要知道,当地卖香的民家,有六分之一是杂香,敬谁都行,三分之一上书“敬文殊菩萨”,最多的就是“xx五爷”,据说在五台山,最灵的反而不是文殊,而是五爷。
万佛阁本来是塔院寺的属庙,殿内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因此而得名。所谓五爷,指的是五龙王殿内供奉的金脸五龙王,以有求必应而闻名。因此在五龙王殿的对面,甚至搭起了戏台,有来自各地的香客奉戏给五爷观看,经年不断,这实在是超级待遇了。
这就是五龙王殿,每天早上三点开始,便有人在此敬香,在五台山也算是xxxx。
从五龙王殿悬挂的牌匾来看,这家伙还真是有些门道....
出万佛阁,绕行东面的路,来到了罗睺寺的山门。据说罗睺寺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但是我左看右看,这一对狮子实在不像是超过三十年的历史。
寺中有处小白塔,塔高三四米,像是塔院寺白塔的缩小版,不知其来历。
走到罗睺寺的天王殿前,发现这一对狮子造型古朴,要说这才是那对唐朝狮子,我倒还信上七分。
罗睺寺的后殿前,出人意料的是有两只石象,这是当天我在五台山七寺{wy}一次看到石象的形象,平白给罗睺寺增添了几分印度风情。也对,罗睺寺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弟子和儿子“罗睺罗”而建,该人出家前也算是王子,有个白象不过分。
离开台怀镇的主寺庙群,向镇南步行不到一千米,便是五大禅处的{zh1}一站:殊像寺。 游览到殊像寺,时间已近中午11点,天色又阴沉下来,淅淅沥沥的开始掉下雨点。我考虑到下午的行程未定,长达九天的行程不知道会被天气影响多少,一时心情大坏,也没有了太多心情,在殊像寺匆匆走了五分钟便打算离开,突然看到寺内的花盆十分好看,于是拍下留念。
殊像寺后殿的伏虎罗汉像。
下车后,我在五秒钟之内就下坡跑进了车站里面。售票的窗口当时之后两个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当地小姑娘,我甩甩头上的雨水,哈下腰问有没有直接前往应县的车?一个小姑娘说没有,另一个说有,但每天只有一趟。我要求她们确定一下,她们查了一下说,每{yt}只有下午1点钟前往大同的车途径应县,其他车次,包括其他前往大同的车都不走这条路。 我又问如果我要去应县,除了这趟车还能怎么走?小姑娘回答,那就只有坐车到砂河(火车站所在地)转其他车,任何往北去的车都经过砂河,只是转车费事而已。 我在车站一边踱步一边犹豫,五分钟后我看了看表,11点半,于是我说,好的,我买一张今天下午的票。按照原计划,我今天应该在五台山过夜,明天一早才出发去应县,但考虑到今天下午的雨势,以及砂河转车的不方便,我决定马上离开五台山。 之后的一个小时,我迅速返回了刀削面馆退了房间,吃了一顿简单的中午饭,然后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折返回汽车站,大概12点半的时候,我已经在中巴车上等待着开车了。车上的人零星三四个,依旧不多,半小时后准点开出汽车站,向北准备驶出五台山地界。行驶到金界寺桥附近的时候,中巴突然靠边停车,呼呼啦啦又上来十几个人,原来这里也是一个上车点,我本没有必要走那么远去汽车站。 中巴车一路向北,我记得昨天的时候向北看隐约间可以看到北台顶上的积雪,但是现在因为阴天下着雨,能见度非常有限,只觉得车在沿着盘山路逐渐爬升。我眯着眼睛小睡了20分钟,车大约开到台怀镇地区最北面的寺庙停了下来,几个当地村民上了车。这时我注意到天上飘的已经不是雨,倒也不是雪,而是仿佛春夏间在北方城市里蔓延的杨花、柳絮那样的冰片,当时山间风起,冰片在中巴周围四旋飞舞,一时间我有些感觉不知身处何地。 略作停歇,继续行程,我也闭上眼睛继续小憩。大约一个小时后,中巴从北台边上穿过,到达了出五台山区的山路{zg}点。我张开眼睛的时候,已经为周围的景色所震惊。中巴车正在缓慢的前行,周围全是冰雪的世界,一片白色。此路已经是{zg}点,目光所及处没有任何土、岩石或是其他别的颜色,全部被冰雪覆盖。此时天上飘的,只能用鹅毛大雪来形容了。 中巴车走走停停,在刚刚要从{zg}点下坡处停了下来。原来路窄,对面下面有辆运煤车正要上坡,却因雪天路滑,抓地力不足而屡屡滑下坡去,堵住了道路。在尝试了五六次,约莫半个小时后,该运煤车终于放弃,退到了一旁,两边的车才得以恢复通行。下坡不足一里,便看到两个身穿厚厚羽绒服头戴大墨镜的驴友推着自行车艰难的向上前行,可能是路滑兼坡度较大,他们实在骑不上来吧。我听到中巴车里大家轻笑的声音,有人说:这两位可算是太到位了!声音里既有刻薄的取笑,也有善意的担心。 下坡之后,便是一路顺风。雪也随着海拔降低、温度升高而渐渐变小,当我们驰骋在黄土平原上的时候,已经只剩了淅沥的小雨,一会儿也就停住了。看着天气转好,全车的人也都心情大好。约莫下午三点多的时候,路经砂河火车站,这也是离五台山最近的火车站,一部分人下了车。下午四点半,我在应县县东的一个加油站下了车。 看看表,我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刚一转身就撞上一个出租司机问我:“去哪?”“木塔。”我很简洁的说,同时看着出租车发愣——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三轮的出租车,貌似是北京三蹦子的高级改装版,外面套了个鸭蛋一样的正规车壳,形似一个缩小窄版的QQ,只不过前面只有一个轮子。OMG,我以为这种神奇的山寨车只有网上才见得到,转头看去,应县县城里的出租车,90%都是这种样子,恐怕也是地方特色吧。 谨慎的问了司机我这两百多斤坐这车没问题吧,司机大笑说没问题。战战兢兢上了车,开了十分钟便到了县城中心,xx的应县木塔就在这里了。 应县木塔实际上的名字是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zg}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据说是纯木结构,没有用过一根钉子。上网查资料的时候早就知道,木塔只开放到第二层,而且没什么可看的地方,花门票钱不值。于是我在门口犹犹豫豫起来,不管怎样,先拍几张照片再说,可惜乌云罩顶,不是什么好景色。
后来自己想了想,来一趟应县实在不容易,预算也没超支,何必吝啬这几十块钱呢,于是掏钱、买票、再绕到观音像后,进了木塔院门再来一张。说到那观音像,似乎是十来年前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捐的,结果出现在几乎所有拍摄木塔的照片里,出镜率超高啊。
木塔上的留名题记甚多,其中有明朝两个皇帝登木塔时留的题字。一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北征时,亲笔题"峻极神功"四字,制成匾额后悬挂在第三层南面的外檐。一是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年)到应县,登塔宴赏时题"天下奇观"四字,匾额现挂在第四层南面。匾额中文物价值{zg}的是第三层南面的"释迦塔"木牌,不仅书法精良,同时记录了木塔几次修葺年代,是考证木塔历史的珍贵史料。
木塔确实气势宏伟,站在塔前仰望,有点被镇住的感觉。清风吹过,只听到叮铃叮铃的铃声响,觅声寻找,只见在重檐飞角之间,木塔的角落里尚有铜铃点缀。
给守卫在木塔入口处的大叔看了门票,登着颤巍巍的木扶梯上了二楼,扑鼻之间,全是混合着呛人灰尘和陈年樟香的奇怪气味,转到木塔的后面,猛然发现木塔后有一片空地正在进行奇妙的建筑开发,看这个意思,难道是要山寨紫禁城?
仔细摩挲着木头中的历史,但又不得不特别注意脚下的安全。这里二层的木板已经不稳,在我二百多斤体重的摧残下,有些落脚之处吱吱作响,我只有慎重的决定落脚之处,并用脚尖反复凿实,才敢继续前行。
大约游览了半小时,我出了木塔,问工作人员:照相的时候总觉得左右有点不对称,是我脑袋歪着,还是木塔本来就不正?工作人员笑着说不是你脑袋的问题,木塔已经有点歪了。我惊问那怎么办?工作人员叹口气说已经讨论了好几次,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复,说句不好听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倒了也说不定。
遗憾的离开木塔,又招了辆蛋蛋车,上车就问:去浑源的车在哪坐?司机解释就在我当初下车的地方,到马路对面即是,浑源的车一般最晚的一趟是五点半,现在去的话大概就是能赶到{zh1}一班。我连说侥幸侥幸,一股烟坐着蛋蛋车直奔加油站,路上居然还超过了一辆本田(很好很强大!) 结果我又高估了山西汽运体系的效率,我匆匆忙忙上车之后,司机却执意要等坐满了人才发车,这一等就等到下午六点半,车行一路无话,到浑源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下了中巴车,又被出租车司机抢到了一边,经司机的介绍,决定入住稍微便宜点的“恒吉利大酒店”,结果酒店标准间已经出租一空,只好订了个商务套间,好在不贵,也就200出头,可以承受。 一切收拾安顿,出门去买创口贴,结果大街上漆黑一片,一看表这才九点,原来山西人民和陕西人民一样,晚上是不做生意的,只能说了句“SHIT”回转酒店,回房间的时候发现门卡还不能用了,很不爽的找前台小姑娘理论,看在小姑娘能打75分的面子上不追究他们了。 上楼,洗漱、看电视、关电视、关灯、拉窗帘,拉窗帘的时候发现,外面的雪又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也难怪,浑源已经算是山西恒山的山区,海拔高、温度低,不过这四月底的时候了,居然赶上了两场雪....唉。 希望明天行程顺利,拉窗帘,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