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隆重开幕,预示着黔酒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进入21世纪,以茅台、董酒、习酒等xxxx为代表的遵义白酒业,呈现出海纳百川、百舸争流良好的发展态势,勾画着未来10年发展的蓝图。
漂亮转身重获生机
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在白酒行业工作。他说:遵义白酒业发展经历过一段曲折历程:
1975年,遵义董酒厂开始成规模生产,“过年找关系批条子买董酒”,成了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标签,珍酒、湄窖、习水大曲、习酒、鸭溪窖酒、怀酒等有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名酒亦不断涌现,屡获莱比锡等国际大奖。遵义酒业迎来辉煌,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此后,跌入低谷。从1992年到2002年,遵义白酒产业持续低迷。“我们之所以落后在于——机制、财力与观念。”白酒业管理、生产、经营、或从事研究的,在总结那段历史时都如是剖析。
首先,遵义白酒产业的所有制单一,全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营销不灵;其次,地方财力紧张,技术改造跟不上市场变化;加上观念滞后、思路不明,遵义白酒发展掉队,市场份额迅速缩小。当孔府家、孔府宴、秦池、双沟、洋河、金六福、酒鬼酒横扫中国时,除了茅台酒,遵义白酒乏善可言。
遵义白酒风云人物的归隐或离世成了遵义白酒业低迷期的某种象征;遵义董酒厂的几易其主成了遵义白酒业低迷的缩影。
直到2005年,遵义白酒产业开始了悄然复苏。就在这个时期,茅台酒产量突破了万吨;习酒在茅台酒接管后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我省白酒产业{zd0}的浓香型白酒战略基地和中国黔牌浓香型白酒领创者;众多的仁怀地方酒业的兴起,为遵义白酒业整体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酒业复苏,银基集团、华泽集团、申易通投资公司、金士酒业、云峰酒业、钓鱼台酒业等一批有眼光、有实力公司从事白酒业经营,遵义白酒再次迎来发展春天。
“一大十星”打造名酒带
遵义市委、市政府把打造黔北名酒基地,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战略重点,重点扶持“一大十星”名优白酒企业。
在上下联动、合力推进下,遵义白酒形成了以酱香、浓香、其他香型为主体,以酱香、其他香型为代表,以酱香为龙头的酿造体系。全市拥有酒类生产企业400多家,规模企业38家,产品种类2000多种。截至2008年底,仅仁怀市酒类注册商标就达1143个,其中xxxx2个、xx商标52个、省xx产品16个。在2008年“贵州八大名酒”评选中,遵义就有5个产品获得殊荣。整个酒业呈现出范围大、产值高的特点。
统计显示,2008年,遵义38户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132.04亿元,同比增长45.4%;产量16.65万吨,同比增长21.7%;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19.46%;利润总额64.73亿元,同比增长47.17%,实现税收23.97亿元,同比增长29.72%。
其中,“一大十星”实现利润总额63.86亿元,同比增长46.56%,实现税收22.13亿元,同比增长25.79%。
“一带两点”建设名酒基地
《遵义白酒产业聚集区(带)发展规划》围绕“一带两点”,优化白酒产业布局,支持茅台做大做强,促进十星迅速成长,引导白酒生产企业向聚集区发展,做长做宽产业链条,形成名优酒产业集群,把遵义建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酒生产基地。
一带指的是鸭溪——枫香段,茅台——习水——赤水段;其中鸭溪——枫香段及湄江镇确定为浓香型白酒生态工业产业聚集区(带);茅台——习水——赤水段为酱香型白酒生态工业产业聚集区(带);两点指的是汇川区董公寺镇、湄潭县湄江镇。湄潭县湄江镇为湄窖酒产业聚集区,董公寺镇为董酒产业聚集区。
按此规划,2015年名酒年产量规模为28万吨。2020年规划名酒年产量规模40万吨,其中酱香型白酒增加7.9万吨,浓香型白酒增加14.9万吨,其他香型白酒增加0.9万吨。新增总投资220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年税收贡献140亿元,直接就业和带动城乡就业达到4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