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知道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档次很高_百度沂河_新浪博客

上了年纪,就会怀旧,最近研究金瓶梅,查找里面的民俗、游戏,竟然发现有我小时候玩过的。至少说明北方汉民族民间传承的生生不息吧。

现在才知道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档次很高,不是一般的高。

从网上搜罗一下,大家小时候的游戏大概有这些:

跳马(一个人弯腰站着,大家从它背上跳过,现在的中学体育课也经常玩。),木xx,铁丝加自行车链的火药枪,xx,xx,铁环,骑马打仗(大点的驮着小孩,两个小孩打仗),纸飞机,斗鸡(我们叫撞拐),撤冰棍筷子(一堆乱七八糟的的冰棍筷子,轮流往外撤,先弄塌的一方失败),扔沙包(我们叫什么土名忘了),堆沙雕(我们那时家门口一堆沙子玩好几天,对的都是炮楼,灶台这些),弹玻璃珠。方宝(从网上看的,不知哪里这样叫,我们叫“嘌叽piaji”,就是非常流行的用纸张叠的四方,有正反面,小学生口袋里装着满满的)。像踢毽子,打秋千,抽陀螺,流行广泛,传承有序,基本成了现在的大众体育项目。

该正题了,这个游戏女孩多,用4块或更多猪蹄里的距骨,我们叫“歘chua三声大板儿”,这个游戏非常古老,没有这种特殊骨头也可以用石子代替,来自蒙古族,应该元朝传入中原,在中国全史中有记录,玩石阿
石阿( ? aa),是蒙古族古老的游戏之一。汉语称打髀殖(又称髀石)。
石阿即髀石,羊等动物内踝骨。其四周形状尽不同,可为玩具。玩石阿之风, 渊源颇古。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宝贝梁山沟挖掘出的北魏砖墓中发 现了铜制髀石一具,长 3.1 厘米。②《辽史》载,“穆宗应历六年(956)十 月,与群臣水(冰)上击髀石为戏。”③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红格尔 之宫胡同等处金代墓葬中,也发现羊髀石一枚④。
有元一世,玩石阿之风尤盛。《元史》卷一《太祖纪》:成吉思汗祖先
咩撚笃敦第七子纳真去押剌伊而部,路逢牧者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 纳真熟视之,亦兄家物也”。据《元朝秘史》一一六节载,“帖木真十一岁, 于斡难河冰上打髀石时,札木合将一个郤子髀石与帖木真,帖木真郤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札木合,做了安答”⑤。可见,石阿不仅是蒙古成人,更为蒙 古儿童的玩具,而且也是人们相互间赠送的礼品。
  玩石阿,后来已经流传到元朝各地。老幼喜玩。反映元代其他民族生活 的杂剧描写为证,如:
  关汉卿《哭存孝》{dy}折《后庭花》:“你饿时节挝肉吃,渴时节喝酪 水,闲时节打髀殖,醉时节歪唱起。”⑥
郑德辉《三战吕布》:“某正在本处于小厮每打鹘殖。”①
  李寿卿撰《伍员xx》{dy}折,白:“我如今着我大的孩儿费得雄。他 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们打髀殖耍子。我如今着人叫他来。”②
  《九宫八卦阵》,{dy}折,白:“闲来所事都不做,帐房后头打髀殖。” 上述实例说明打髀石之戏,在内地流行较广,仍然是深受各阶层人士所 喜爱的游戏。至于它的玩法,《帝景物略》卷二称:“是月(十月)羊始市, 儿取羊后胫之膝之轮骨,曰‘贝石’,置一而一掷之。置者不动,掷之不过, 署者乃掷;署者若动,掷之而过,胜负以生。其骨轮四面两端,凹曰‘真’, 凸曰‘诡’,勾曰‘骚’,轮曰‘背’,立曰‘顶骨律’;其顶岐亦曰‘真’, 平亦曰‘诡’。盖真胜诡负而骚背间,顶平再胜,顶岐三胜也。其胜负也以
贝石。”贝石即髀石。

这也不是我的重点,我重点想说的是一种类似女孩玩跳房子的游戏,男孩专玩的“偷宝”,因为遍查文献没有,本着抢救文化遗产的精神记录一下。大致意思如图,一看就明白了,两个阵营,各有4-5个人,从出营到进营都要肉搏,摔出线外就死掉了,先冲进对方大营里得到宝贝者胜。



还有一种游戏叫打耙子,大家把搂满草的耙子摆好,耙杆上放个石子,站在大约10米开外,谁把耙子上的石子打掉谁赢得耙子上的草。有奖励的意思。在家里还玩一种打纺锤的游戏,(我不知道叫什么名了,应形状像纺锤故命名),做一个键盘这么宽的两头尖尖的小木棍,用一个键盘这么长的长不滚打击,类似于棒球,用长棍打击纺锤形小棍的{jd0},飞起时向外击出,打的远者胜。我曾经差点把邻居一个小孩的眼睛打瞎。

这些都是小时候玩的游戏,另外小时候听的故事,后来大都在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类杂志有登载,还有的排成电视电影。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现在才知道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档次很高_百度沂河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