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常识——场记板

电影小常识——场记板

     

      场记板是电影中最常能见到的物件。电影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通常不会按剧本发展的顺序拍摄,有时候开机的{dy}天就会拍摄结局的戏([穿普拉达的女王]即是如此),或者季节颠倒地拍摄,夏天拍冬天的戏,冬天拍秋天的戏。为了确保电影的完整和条理性,避免后期剪辑时出现混乱的情况,场记板于是应运而生。电影史上{dy}块场记板的发明者有可能是弗兰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个世纪20年代担任澳大利亚墨尔本Eftee电影工作室的主管。
      场记板的结构很简约,一块长方形的板,外加上缘的一根拍板。早期的场记板由简单的木板制成,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材料由原先粗糙的木材改进成较为优良的木质,或是半透明的有机玻璃。相比普通的木头,有机玻璃{zd0}的便利之处在于,无论拍摄环境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它无需灯光的照明就能使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清楚地看到板上的字迹。场记板通常采用黑色或白色作底,也是出于这一原因的考虑。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场记会将拍摄场景的具体细节书写在场记板上。在美国,场记板的记录内容包括出品的电影公司、拍摄日期、片名、导演和摄影师的大名、以及该场景的具体信息。场景的细节有:场景的序号、摄影机的机位和场景的拍摄次数(简单的说就是演员的NG次数)。而在欧洲,场记则会将机位和场景拍摄次数合在一起写,比如take 3C。通常情况下,一些拍摄周期短的电影短片不会采用场记板。编剧负责决定哪些场景需要使用场记板。口头形式的场记板被称作“声音板”(voice slate)或是“通告”(announcement)。
      场记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场记,隶属导演部门,虽然报酬少、工作量大,却是剧组中最能学到东西的职位,像田壮壮等许多知名导演都是场记出身。在某一个场景中,当场记喊下那声耳熟能详的“Action”并敲下场记板时,摄影机同一时间开始运转,这个动作叫作“打板”或“拍板”。场记板上记录的摄影机机位、场次序号等具体信息是为了方便后期剪辑时寻找和对应,以免在场景顺序上出现错乱。至于为何要有“拍板”的动作,是因为电影在记录影像的同时,也需要标注声音。在每一个场景开始前,场记用场记板完成“拍”的动作,摄影机将场记板的镜头和敲击声同时拍摄下来,后期配音时,音效师据此可确定准确的声像定位。可见,小小的场记板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起到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异形]中使用过的场记板在英国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的电影道具拍卖会上拍出不菲的价格。

郑重声明:资讯 【电影小常识——场记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