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七篇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2010-06-23 20:58:53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铁路下采煤观测

第286条  设置铁路观测站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地下开采后路基和钢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随时掌握其动态,为铁路维修提供资料。

第287条  铁路观测站一般应由两条观测线组成。一条可设置在路肩上,称路基观测线,另一条在钢轨上标记测点,称轨道观测线。此外,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下沉盆地的走向和倾斜观测线。

路基观测线至钢轨的距离应尽可能小,但必须设在铁路建筑限界以外,并需考虑到在线路维修时测点不至于被埋没和便于观测。当测点无法避免被埋没时,应将原测点接高或另埋新测点,但必须与原测点连测。

第288条  轨道观测点间的距离,对有缝线路的直线段一般为一节或两节轨的长度,在钢轨编号处的轨头外侧面标记测点。在曲线段应与测量正矢的点对应,每10m或20m标记一个测点。

路基观测点的位置应于轨道观测点相对应。路基观测线控制点的埋设与地表观测站的要求相同。

第289条  铁路观测站一般应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观测(全面观测包括铁路观测线的角度测量,点间距离、支距,线路的纵、横向移动和高程测量,轨道观测点的高程测量),根据下沉速度和维修需要应加密观测次数。

为了及时掌握线路的下沉情况,还应根据维修的需要定期进行水准测量。

此外,对路基附近出现的裂缝及变化情况也应及时测量。

第290条  观测线的水平角、边长、水准测量和支距测量应按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要求进行。


水体下采煤观测

第291条  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流砂层和富含水岩层等)下采煤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采煤引起围岩破坏的基本规律,确定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分布情况,为安全合理地进行水体下采煤提供资料。

第292条  为了及时掌握水体下采煤后井下涌水量及含水层水位变化情况,由测量人员和水文地质人员共同研究布设水文观测孔及井下涌水量观测点,并及时进行观测。水位观测孔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布置在盆地内外,以确定采煤后岩层移动波及含水层的情况。

第293条  观测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坏情况,可采用钻孔冲洗液法、井下直接观测法或其它方法进行。

为了掌握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关系,有条件时还应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

第294条  观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钻孔,应布置在预计裂高的{zd0}区域(一般在回风巷附近)。打钻时间宜选择在从煤层顶板冒落开始到地表达到{zd0}下沉速度之前的时期内。钻孔个数可根据观测目的确定。

第295条  为获得岩层内部移动的有关资料,可利用煤层上方已开凿的巷道,参照本篇第二章{dy}节的有关规定设置井下观测站。

井下观测站的边长和高程测量应往返进行。两点间往返或两次仪器高测得的高差互差应小于3mm。往返边长的互差应小于2mm。

井下观测站的控制点应与井下{yj}导线点连测,并根据岩层移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对巷道中出现的裂缝亦应及时测量,并观测其变化情况。

第296条  为了确定某个岩层的移动情况,也可以由地面打钻埋设深部测点。深部测点和孔壁必须牢固结合,出露地面部分应妥善保护。

深部测点的高程测量应按地表观测站的要求进行。

 

露天矿边坡移(滑)动观测

第297条  为研究露天矿边坡的移动或稳定问题,应建立专门观测站定期进行边坡移动观测,以确定在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采矿条件下的边坡移动规律。其内容包括:

1.边坡岩体上不同点在空间的移动及其过程;

2.滑落体的大小、形状和滑落方向;

3.滑落面的形状、大小、倾角及其位置;

4.边坡岩体移动对采剥工程和边坡上各种建筑物(铁路、房屋、输电线等)的危害程度。

第298条  观测站一般应由多条观测线组成,观测线的数目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和观测需要确定。观测线应大致垂直于露天矿边坡走向布设,并设在具有薄弱岩层的地带。

第299条  每条观测线都应由控制点和观测点组成。控制点应设在稳定地区,至少要设两个,其间距应大于20m。

观测线长度应按露天矿坑深度和边坡长度确定(图3)。

 

 

第301条  观测站设置完后,其控制点与基本控制网的连测工作,按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要求进行。

第302条  观测站控制点连测后,须测出所有其它测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此项工作应进行两次,如两次测量结果的导线闭合差均符合露天矿Ⅰ级经纬仪导线的精度要求,高程闭合差均不大于±35mm (L为导线总长,以km为单位)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

第303条  为确定边坡开始滑动时间,应进行预测,当观测点的水平移动或下沉大于30mm时,即认为滑坡期已开始。

滑坡期观测应包括平面坐标、高程、距离和裂缝测量等。

预测和滑坡期的观测精度与初始观测的要求相同。

第304条  野外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除按本规程第269条1、2、3项的要求进行外,还应按每条观测线计算下列数据:

1.测点的下沉W和下沉速度V;

2.测点的水平移动U和点间的水平变形ε;

3.测点在垂直面内的移动向量W;

4.测点在平面上的移动向量U、空间的移动向量UW和坐标方位角α。

内业计算的取位规定见本规程第274条。此外,移动向量的计算取位可至毫米。

第305条  资料整理分析后,还应绘制以下图纸:

1.观测区域地形图;

2.观测线地质断面图;

3.观测线垂直下沉曲线图;

4.观测点水平移动与水平变形曲线图;

5.观测点在垂面内的移动向量图。

第306条  当边坡上个别地区发生滑坡后,还须绘制滑落体平面图与断面图,比例尺为1:200、1:500或1:1000。图上应着重表示出滑落前、后边坡的位置;滑落体形状和范围;滑落方向及裂缝。

第307条  当边坡个别地点发生滑坡后,须编写观测工作小结,其内容应包括:

1.概述发生滑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2.地表变形情况及对采剥工程和建筑物的危害程度;

3.观测资料的分析,并附滑落体平面图、断面图及移动和变形曲线图;

4.结论及对滑坡的处理意见。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第七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