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五七干校在甘棠建变电站的经过
王瑞海
1969年,我在咸宁电力公司工程队任负责人,大约4、5月份,我受公司经理刘云书、党委书记张海峰的委派,负责设计、建设文化部“五七”干校变电站的工作。派我完成这项任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是河北保定人,在语言上与北京来的文化人容易沟通。
建变电站,首先是选址。我们用1/5000000xx地图进行初选,然后向围垦指挥部汇报,指挥部有行署王忠副专员、军分区魏参谋长及咸宁县武装部荣庆山部长等人。因紫潭、窑嘴都有抽水机站,指挥部建议把站址设在靠窑嘴这边。我说明变电站应建在用电负荷中心位置,在甘棠较为适宜,这里文化人集中,用10kV高压线送电到紫潭、窑嘴农村即可,再用10kV高压线送电到汀泗桥区。指挥部的荣部长听了我的理由后,同意了我的意见,因为这样同时还解决了汀泗的用电问题。魏参谋长表示,要把变电站建在甘棠,就建在靠湖边的“452高地”上。王专员于是同意了这个方案,并要求变电站的设计、建设都要快,要设法减少投资,还要考虑近期和远期的发展。
我向电力公司张书记汇报了围垦指挥部的意见后,他也表示同意,并说:“我们也来一个革新吧,看是否能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备设备材料的‘三边’政策进行建设。”
就这样,我先行到了甘棠小学的楼上进行设计工作,变电站35kV两个间隔,一期工程先建一个间隔,用35kV多油开关手动合闸,电动跳闸;10kV采取简易变电站的方式,不用10kV室内高压开关柜,只用10kV柱上式油开关一台,防止10kV短路,可自动跳闸,手动合闸,保护主变压器。采用10kV室外配电方式,六条10kV馈线间隔,用跌落式保险控制。当设计工作完成了电力系统主结线图、变电站平面布置图和变电站立面图后,工程准备开工了。
就在这时,干校军代表和文化部杨岩副部长提出,变电站要让出“452高地”,因为要在那儿规划建设“五七”干校本部,他同时派政治部主任常萍、余亮两位领导参加建设变电站的工作。
在甘棠,我同常萍、余亮初会面时,说从这两个名字看,不是大作家就是大诗人。常萍微笑着说,你说错了,正好相反,我俩是扛枪杆打鬼子的,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以后不久,变电站的站址便向甘棠方向搬迁了大约两公里,让出了“452高地”。新建的站址用文化部派的推土机整平,紧接着变电站建设正式开工。变电站1800kVA主变、10kV配电变压器、钢芯铝导线和抽水机用的电动机等主要设备材料都由文化部提供。
紧张的施工大约进行了4个多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工地旁搭了个油毡棚子,每天都烧上一缸茶水,“五七”干校的人下工回来,经过工棚,总要坐在那里喝点茶,他们还为此还给工棚起了一个优美的名字——“春来茶楼”。
到1969年9月,变电站建成试运行。紧接着就移交给咸宁县电力局进行运行、维护与管理。
在文化部“五七”的人员返京不久,我回河北老家过春节,正月到北京去玩,拜访了常萍、余亮两位领导;常萍此时已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余亮任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他们都请我向电力公司的张书记、刘经理问好哩!
(作者系咸宁供电公司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