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牛朗织女——鹊桥相会”雕塑
增加“母亲河”古老神秘的爱情色彩
◇杜全山
日前,《南阳日报》启动“我与母亲河”大型征文活动,由此使笔者联想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起源于南阳。为此,建议以此为契机,在白河两岸建造“牛郎织女”雕塑及鹊桥,增加母亲河的文化品味——爱情之滨。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南阳日报》等有关媒体在去年“七夕节”前后推出了白河东岸(相对城西“桑林”而言)的“牛郎庄”及相邻的“织女村”。为此,南阳市集邮协会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考证、考察,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寻到了古时的桑林。
晋《搜神后记》所记载“白水素女:螺蛳姑娘”中有着“我乃天汉中白水素女也”。从南阳汉画像石及史料记载可以印证,这里的“白水素女”与传说中的织女相吻合,这个故事是“牛郎织女”的翻版。由此可见,发源于伏牛山东麓的白河(古称淯水,又名白水,是汉水的{zd0}支流。)就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
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节日》等书籍中都有这样的记载:
牛郎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一个桑林的小村庄里。……牛郎娶了贤慧妻,能养蚕,会抽丝,织出的绸缎又光又明,好像鳞鳞闪闪的白河水。……这一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牛郎一家人不见了,人们觉得蹊跷,晚上就钻到茶豆架下向上望,看见一条大河,滔浪滚滚,织女站在河那边哭,牛郎拉着金哥、玉妹在河这边哭。人们明白了,擦着泪走出茶豆架,向天空望去,发现繁星闪耀的天空多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银带,就叫它天河。……牛郎织女虽然登天了,可给人们留下了天蚕、织布机。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这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各地。
牛郎庄、织女村位于白河的东岸,桑林位于白河的西岸,二者相对白河而言几乎是等距离,大约都是二十里。对于城南(白河东岸)“牛郎庄”及其相邻的“织女村”与城西桑林的关系,笔者根据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及考证,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很久很久以前,牛郎织女在桑林男耕女织,生活幸福,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抢回天宫。牛郎携子紧迫不舍,王母娘娘拔出金簪,在他们中间划出一道银白色的天河,这条天河就是连接汉水的白河,就是“天汉”中的白水。牛郎与其儿女每天在白河西岸相对而泣,由此感动了喜鹊,飞来飞去搭起了鹊桥,牛郎便携儿带女追到了白河东岸,落户在今天的“牛郎庄”。
这个故事不仅使河东的牛郎庄、织女村与河西的桑林有了一个情理之中的衔接,而且符合书籍中记载及传说中的“南阳城西二十里、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
民间传说是有历史性、可信性物征和解释性功能,这种特征源于传说的创作一般都有相应的附着物。“牛郎织女”传说xx符合这一原理,自产生到流传,最终形成定型故事,都与南阳的地名风物相粘连,由此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南阳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银光闪闪的白河水更加贴近“天汉中白水”。而且现有的“彩虹桥”不正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鹊桥”吗?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在“鹊桥”两岸建造“牛郎织女”的雕塑呢?以此印证千百年来的传说,为我们的“母亲河”增加一道古老而神奇的爱情色彩,体现今天的和谐社会,由此提高南阳文化之厚重及知名度。
初步设想方案为,利用现有的彩虹桥,在桥上装饰形态各异的喜鹊,也可易名为“鹊桥”。桥南岸(偏东,意为河东)建造织女塑像,桥北岸(偏西,意为河西)建造牛郎及其一对儿女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