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_【杨柳琴诗】

保密 ★ 启用前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xx分为xx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xx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xx卷上。

一、(12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恬淡(tiǎn) 喋血(dié) 编纂(zuǎn) 拾级而上(shí)
B.矛戟(jǐ) 潺湲(cán) 伶俜(pīng) 淇水汤汤(tāng)
C.悯然 (mǐng) 畏葸(sī) 歆羡(xīn) 熠熠生辉(yì)
D.訇然(hōng) 逡巡(qūn) 坍陷(tān) 人多地仄(z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濒临 舞榭 妇儒皆知 吹毛求疵
B.辨驳 赠谥 坚如槃石 数见不鲜        
C.熏陶 暮霭 夙兴夜寐 童趣可掬
D.殆尽 阑栅 小辑轻舟 文采斐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时,我骤然间觉得弱小的心灵被这伟大的印象,升举到高空,又倏然间被压落在海底。
B.对于部分同学在前一段时间暴露出的问题,老师们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不足为奇。
C.能读书与善读书是两回事,“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
D.当人们纷纷向灾区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调查组发现,××牌面包包装上印着这样的字样:“配料:法国酵母、添加剂,英国椰蓉、椰粉,澳洲黄油。”
B.《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第四、五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C.《巴尔扎克葬词》选自《中外演说名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编入课本时,编者对译文作了一些修改。
D.此次三峡大坝蓄水,既要安排好蓄水,又要兼顾发电,既要考虑大坝上游水库的承受力,也要考虑下游航运的安全。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连续不断的矿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B.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武器,是在海峡两岸之间形成紧张局势,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的改善,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
C.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说:“太平洋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对此表示由衷的反省和深刻的歉意。”
D.劝说中,这位推销员在充分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用具体的数据作对比,设身处地,十分巧妙地把对方说服。
6.下面对作家作品、文学体裁的解说,不xx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富于写实精神,《楚辞》富于浪漫气息;汉魏晋时期的杂言诗比《诗经》的四言诗容量增大了,节奏更鲜明。
B.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
C.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杰出成就。
D.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迷你电池、迷你手表、迷你裙。”而“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做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xx,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迷你”也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yt}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
(《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7.从原文看,下列对“迷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英语和汉语中,“非常小的”“小型的”是“迷你”的共同特征。
B.“迷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音义兼译词。
C.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迷你”产品越来越多。
D.“迷你”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使人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
8.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各民族尤其喜爱匠心独运,精巧玲珑的“迷你”小玩意儿。
B.钟情于“迷你”小玩意儿,是女性希望被xx被重视的特有心理。
C.忙碌的生活中,玩赏“迷你”艺术品,能使自己保持动人的纯真。
D.在西方,寄托着浓浓思念的“千纸鹤”“幸运星”曾随处可见。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才使得“迷你”产品风靡中国市场。
B.借助“迷你”,就能诱发人们心底暗藏的爱怜之心,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C.“迷你”的事实说明,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的确会创造出许许多多文明成果。
D.“迷你”形体上是小的,功能上“使你陶醉,使你着迷”,由此可见,凡是小的,都能“迷你”。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①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③,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④见之欤?

注释:①折节:改变志节、行为。②谪居于黄: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③方山冠:汉代乐舞者所戴之帽;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傥:通“倘”,倘或、或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归往,拜见     
B.环堵萧然               环:四周
C.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怒,即纵(马)向前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缇骑按剑而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游西山,鹊起于前 方山子傥见之欤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2.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苏轼就简略地介绍了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方山子的一生,包括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B.方山子本名为陈季常,退隐岐亭后喜欢戴着古人方山冠的帽子,所以人称方山子;虽然生活清苦,全家人却怡然自得。
C.方山子原是宦门之后,广有田园;他有异于众人的武功和箭法,满腹文韬武略,曾有志于为国为民,但“终不遇”。
D.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贬官黄州的作者有很深的触动,写其 “终不遇”,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


第II卷(共76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四、(19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4分)
(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遣兴”,表面上看作者抒写了什么?实际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分)
(2)词的下片写诗人松边醉态,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15.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2)暧暧远人村 ,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春江潮水连海平,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金风玉露一相逢,          。 (秦观《鹊桥仙》)
(5)         ,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正当我折服这蓝色的魅力,而又苦于找不到恰当比喻的时候,我突然记起少数民族对青海湖的称呼。在蒙语里,它被叫做“库库诺尔”,在藏语里,它被叫做“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大海”之意。为什么要叫做“青色的海”,而不叫做“蓝色的海”呢?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俗语?其实,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面3 197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0.6%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澈。我明白了,难怪青海湖水要比其他的蓝色显得更美,更醉人啊!
再顺眼望去,在青海湖所能目极的尽头,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只要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而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庄严,太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也许是偏爱的缘故,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xx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这真正的造物主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面对偌大一块画帘,一定毫无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zd0}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大笔泼洒勾勒,因此,留下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谁说一见钟情总是轻浮的呢?在某种机缘下,突然遇见自己或朦胧向往或苦苦追求而又始终未能获得的美好事物,怎能不一见生情呢?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又是那高原奇特的梦,是那梦境的继续?                                   (节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

1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巨大的画卷”的,请加以概括。(2分)
17.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三段的表达效果。(3分)
18.作者在文章第四段中说“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这里的“震慑”能不能换成“震动”“感动”?为什么?(3分)
19.从两个方面概括文章命名为“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理由。(4分)
六、(5分)
20.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只填序号)(3分)
①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②唐诗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③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④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并使之完善。
⑤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晨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提炼出两个关键词。(2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与玩味。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能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七、(40分)
22.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星星
雷抒雁
仰望天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哲理诗表达了对“假象”的理解,令人深思。的确,识别“假象”与认清真相是人一生的努力,那么,“假象”有什么特点?“假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假象”具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又怎样才能够识别“假象”、认清真相?
请以“假象”为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 D(A.恬tián   拾shè   B.潺chán 汤shāng   C.悯mǐn   葸xǐ)
2. C.(A.儒—孺    B.辨—辩 槃—磐   D.阑—珊   辑—楫)
3. D.(A.倏然 :shū rán 。①迅疾的样子②形容轻微的声音。该句见课本第61页,冰心《通讯二十九》。 B.不足为奇: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奇怪的。C.不可以道里计:道里即行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能以里程来计算,形容差距极大。该句见课本第141页,吴晗《谈读书》。D.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形容收集详备或搜罗净尽。)
4. A. (A.见课本第130页。B.本句是一个连续问句,而非选择问句,所以每一问之后都应有问号。见课本第118页。C. “1985年版”后的句号应在括号之外。见课本第86页。D. “又要兼顾发电”之后的逗号应为分号。)
5. D.(A.残缺,杂糅。在“安全生产”之后加“工作”一词,或删去“引起”。 B.用词不当,应为“制造紧张局势”。C.搭配不当。应是“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村山富市这句话被评价为在战后日本政权中,对历史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反省。D.见课本第137页。)
6. A.(A.汉魏晋时期的“杂言诗”错,应是“五言诗”,见课本第3页。B.见课本第148页。C.见课本第92页。D.见课本第119页。)
二、(6分,每小题2分)
7. B.(“音义兼译词”是指“迷你裙”,而非“迷你”。见{dy}段末)
8. C.(A.与原文不符,见第三段{dy}、二行。B.与原文不符,见第三段末。C.见第三段第六行。D.原文并没有说“在西方”,见第四段第二行。)
9. C.(A.根据原文,还有更重要的民族文化心理。B.无中生有。C.见文章第四段第四行。D.{jd1}化的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符。)
三、(6分,每小题2分)
10. A.宗:推崇,尊奉。
11. B.(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连接修饰关系。 B.……的原因。 C.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代词,“他们”,代指“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该句见课本第121页。)
12. B.(方山子本名为“陈慥”,“季常”为其字;“喜欢戴着古人方山冠的帽子”错,参见注释③)
提示:第11、12、13题的几个选项和翻译都涉及到注释,借助工具书与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Ⅱ卷(共76分)
四、(19分)
13. (8分)
(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扬名,但是始终没有遇上机会。
(4分)
(2)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4分)
(每句大意1分。{dy}句关键词“壮”“折节”“驰骋”;第二句关键词“精悍”“见”“岂……哉”。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6分)
(1) ①“悠闲的心情”。②“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或“内心的苦闷与不平”。
(2分,每点1分)
(2)①问松,诗人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②疑松,自己醉后摇晃,却怀疑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③推松,诗人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这是醉态之三。④诗人以松树为友,可见其知音极少;诗人推松而去,可见其独立倔强;⑤诗人以醉写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4分,①—④点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3分,第⑤点1分)
提示:该答案由分总构成,前三点逐层赏析,每点1分;{zh1}一点从总体上赏析其效果,1分。
15.(5分)①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②依依墟里烟   ③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便胜却人间无数 ⑤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2分)(1)绿茵茵、黄灿灿的草滩,(2)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每点1分)
17.(3分)
示例:①动与静结合,通过富有动感的乌云与静态的草滩、伫立的山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青海湖美丽辽阔地画卷。
②色彩词语丰富,蓝天、乌云、碧草、褐山、银路。
③远与近结合,远处的乌云、蓝天、山峦,近处的雨珠。
④视觉与嗅觉结合,一幅多美的画卷与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空气。
⑤善用比喻,乌云如骏马、公路如哈达、所见如画卷。)
18.(3分)不能。因为所描述的心理活动的程度不一样(1分),作者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眼前青海湖的质朴的魅力所xx(1分),只有用“震慑”才能准确真切地写出这样的心理状态。(1分)
提示:该题拟从三个方面来解释:①分辨出并强调这几个词描述“心理状态”的程度差异,②此刻具体的心理活动内容,这种心理活动是在与惯常的美相比较产生。③此处为什么要用“震慑”来描述。一点1分。
震慑:使其受到震动并害怕。此处是用来真切描绘作者的心理上的震动和折服。
19.(4分)(1)①青海湖蓝似海洋,蓝得纯净、深湛,②具有粗犷的美,质朴的美,自然的美,醉人的美。
   (2)①青海湖令作者一见钟情,②是作者突然遇见的朦胧向往或苦苦追求而又始终未能获得的美好事物 (每小点1分,共4分)
提示:该题实际上是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大意。应从两个方面回答:客体——景物的角度,青海湖的蓝、美质;主体——作者的角度,见美生情,求美心理。美感的产生是离不开审美主客体的契合的。
六、(5分)
20.(3分)②④③⑤① (见课本P25)(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2分)文学语言 咀嚼玩味(见课本P156)(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七、(40分)
22.依据2006年四川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卷。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在当代扬名,但是始终没有遇上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外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帽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照理说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辛词参考赏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夏承焘)



郑重声明:资讯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_【杨柳琴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