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烂饭”的故事_沧源旭丽佤山_百度空间

到云南沧源佤乡做客,主人招待你,会有一道特殊的菜肴叫“鸡肉烂饭”。说它是道菜,但看上去却像饭。所不同的,是饭里掺入了些许的鸡肉。笔者不是美食家,也无意对此作过多评点,我要说的,是鸡肉烂饭背后的经济学含义。

在地图上看沧源,她不过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县。但40年前,有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却家喻户晓,唱遍神州。阿佤人民,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佤族同胞。说到沧源,有两点值得交待:{dy},沧源与缅甸接壤,站在县宾馆推窗南眺,金三角近在咫尺;第二,佤族同胞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一步踏进社会主义。

沧源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可难以想到的是,如今这里还是{gjj}贫困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区区千多元。县委余炳武书记是我旧识,曾在中央党校学习,听过我授课,有师生情份。不久前我赴沧源调研,碰巧是由他出面接待。他乡遇故知,我们之间的交谈,自然就少了场面上的客套,多了理性的成分。就农民如何致富,我们开门见山,进行了一次直问直答的对话。

我问:农民不能致富的梗阻在哪?是缺资金吗?他答:资金虽缺,但不是主因。我问:主因是什么?他答:当地农民观念滞后。我问:何为观念滞后?他答:农民靠天吃饭,温饱即安,不求富裕。我问:人都会追求富裕生活,为何这里老百姓不想勤劳致富?他答:习惯了吃大锅饭,平均主义根深蒂固。我问:为何平均主义积重难返?他答:佤族群众从原始社会直过而来,没有私产,缺乏市场意识。

我问得简单,他答得明白。要不是亲眼目睹,你很难相信佤族人没有私产的说法。不过在沧源考察,身临其境,我们发现佤族人不仅生活极其俭朴,而且几乎就没有私产。在内地,住房算是一项重要私产吧?可佤族人盖住房,却只为遮风躲雨,其简陋的程度,局外人实难想象。由于房子不值钱,连他们自己也不把住房当财产看。至今,他们盖房都是当天完工,若当天不能盖完,就弃之不用,第二天再择地重建。

是的,人们没有私产,自然不会有市场意识。xxx当年讲得清楚,交换产生于两个前提:一是分工;二是私产。道理浅显不过。在无私产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物品可以用于交换的;相反,此种情形下的劳动成果分配,唯有吃大锅饭,否则别无他法。陪我们下乡的临沧市委宣传部杨部长,曾给我们讲过当地一个有趣的习俗。在佤族寨子里,要是有谁家杀了猪,那么全寨老少都会不请自到,而且一顿吃光、不留剩余。

前面提到的鸡肉烂饭,便是佤族人吃大锅饭的一个极端例子。其实,佤族人不仅宰猪要一同分食,就连杀只鸡,大家也得一起分享。起初,我不知一只鸡怎可让众人同食,于是向一位乡干部打听。他说,佤族人的办法,是煮上一大锅稀饭,然后把鸡肉熬在稀饭里。如此一来,就可见人有份、{jd1}公平。

大锅饭,虽说是一种无奈,但客观地看,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千百年来,佤族人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恐怕就得益于这种分配方式。但应看到的是,中国经济体制已经转轨,这种大锅饭的习俗,不患寡只患不均,与市场经济明显地格格不入了。开放社会,佤族同胞不可能关门过日子,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举国上下奔小康,若大锅饭不破,阿佤人不能发家致富,他们与山外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问题在于,大锅饭经年累月,千古不易。要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必须有政府介入才行,否则,就难以成事。我考虑,眼下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佤乡的农用基础设施。过去,由于基础设施太差,当地群众只能靠天吃饭,天不下雨歉收,下雨多了也歉收。既是如此,人们只好听天由命,不思进取。若政府下力改善基础设施,让农民能抵灾御害,旱涝保收,那么,人们丰衣足食,产品才会有剩余。

产品有剩余是一方面,跟下来,还得培育产权意识。经济学讲,人们追求利益{zd0}化有一个前提,就是私产能得到保护。假如私产别人可以随意取用,世上就不会有人肯积攒私产。可现在的困难是,佤族人并无私产意识。对此,政府应再出手相助,做些引导。在沧源,我参观过一个佤寨,当地政府买砖买瓦,替农户翻修了住房。意想不到的是,当房子值钱后,人们的观念陡然有了改变。如今在佤寨品尝鸡肉烂饭,再也没有免费午餐了。

以上两点重要,但政府要做的却并不止于此。大致说,科技下乡、生产资金、子女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都事关民生福祉,政府也应该尽早谋划。50多年前,佤乡人民曾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那么今天,佤乡要再来一次跨越,从贫困村直过到新农村。

佤乡直过,我们将拭目以待!



郑重声明:资讯 【“鸡肉烂饭”的故事_沧源旭丽佤山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