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天津有些区就是这样,不但把原来殖民者建立的房子大大美化装饰,还建了这么多原本没有意大利风情街,英国风情街等等,实在是太过分了,人家要是问你这美丽的建筑是哪里来的呀?你如何回答?,难道说,“这是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市建立的证据,现在我们要纪念它了”。太可笑了吧。而天津特有的历史建筑如民族文化宫等却被要拆掉,这不是鲜明对比吗!河北区建的的这些所谓某国风情街实际上是国耻街,我才不带外国人来这里呢,相信有尊严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吧。对待这些外国人盖的建筑我们有义务维护它,维修它,但是把它们变成风情街有点过分了。
-------------------------------------------
-------------------------------------------
拆风情区的老建筑,拆老城厢,拆民族文化宫,拆孔庙,拆故宫……不管拆没拆成,这都是同一种思想在支配。就好比足球场上双方的球迷,看起来针锋相对,甚至说不共戴天,但其实都是球迷,思想上的共性远远大于表面上的对立。
建筑是建筑,人是人,历史是历史,文物是文物。故宫每天有十多万人参观,难道这些人都是为了纪念腐朽的封建王朝去的?做人一定要有立场,但是建筑是没有立场的。把建筑贴上立场的标签,除了要纪念就是要xx,这种认识往近说,是xx遗风,往远说,是两千年封建思想的陋习。
这些建筑是八国联军入侵的证据,就算粉刷一新也仍然是八国联军入侵的证据。反过来你不粉刷,甚至把它们都拆了,也不等于说这段历史就不存在了。侵略者在的时候,你把这些建筑捣毁,让侵略者受到损失,也算得上民族英雄。现在这些建筑都是中国人的,无论是捣毁还是继续破烂下去,受损失的只有中国人,侵略者一根头发都不会少,你这是爱国还是卖国?
风情区的建筑是侵略者建的,要xx。民族文化宫那是过去骑在劳动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的王爷、太监和军阀建的,也要xx。四合院代表落后生产力,六层砖混是计划经济产物,高层住宅没有中国特色,别墅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象征。都贴上政治标签,难道叫大家住山洞里吗?
其实你说对了一半,虽然建筑本身没有错,但是“纪念”这段历史却是错误的。可问题是,现在并没有人去纪念这段历史。修葺建筑是为了保护文物和发展经济,和纪念侵略历史根本就没关系。我理解你反对的是那些因为殖民者留下这些精美建筑,就为殖民历史叫好的人。但是仔细想想,“因为殖民者留下这些精美建筑,就为殖民历史叫好”,与“因为殖民历史不光彩,就咒骂殖民者留下的这些建筑”,这两种思想有什么分别?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把建筑与历史生硬地划等号。
--------------------------------------------
--------------------------------------------
柏油路、电车、电灯、电报,都是侵略者带来的,你是不是全都要销毁,改成中国传统的石板路、马车、油灯、烽火台?解放桥是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也要拆掉不成?五大道原来是一片坑洼池塘,是英租界工部局用疏竣海河的淤泥垫起来的,是不是也要改回坑洼池塘?顺便再把海河堵上,以xxxx殖民历史的痕迹?
侵略者被赶跑了,这些东西都成了战利品,都是自己的东西,哪有自己跟自己的东西过不去的道理?解放后前几十年,意识形态那么紧张的年代,也没说这些殖民者留下的建筑如何如何,也是该怎么用就怎么用,都用的好好的。怎么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反倒看这些建筑不顺眼了呢?
既然是孤立的,没有联系,为什么要统统拆掉呢?这个逻辑实在看不明白。难道留着这些建筑,除了纪念侵略者外,就不能有别的用处了吗?就算和历史联系起来,也不光是侵略历史,也包括反侵略和最终胜利的历史,你怎么就不往这方面想呢?昔日侵略者住的房子,今天插上了中国的国旗,为中国人服务,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画面。
而且话说回来,天津租界里的小洋楼,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盖的,甚至多数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只是当时流行这种风格,就和现在流行玻璃幕墙差不多。我也不喜欢玻璃幕墙,反对在城市里建这些怪物。但既然已经建起来了,就想着怎么用好,发挥{zd0}的效益。没有说因为不喜欢这种风格,就看到它越破败越高兴、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道理。
------------------------------
------------------------------
你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儿呢?没人说租借区是不对的,但也不希望过分拿殖民地说事,天津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有这些资金改善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不是更好吗?
这么会儿功夫又成了“没人说租借区是不对的”了。租界区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哪点需要抛弃,哪点需要发展,都要搞清楚。不是像硬币一样,不是正面就是反面。现在建风情区的人也并没拿殖民地说事。时刻把风情区与殖民地划等号的人,都是反对一方的人。
政府确实需要改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但不是通过发钱的方式。政府没有发钱的义务,也没钱可发。政府的钱说到底,还是老百姓手上收上来的。先收上来,再发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政府的义务在于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机会,风情区就是这样一个作用。这些房子,像原来那样分掉,变成了大杂院,好好的房子都给毁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改善衣食住行了。现在只花一点钱把基础搞好,然后吸引更多的投资,直接间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天津也才会发展越来越快。
天津过去发展慢,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经营城市的思想,光看到花钱的方面,却看不到挣钱的方面。挣不到钱,又花什么呢?{zh1}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更早一点的说法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名词不同,道理都是一样的。计划经济时,积累专门指建工厂,到市场经济时代,发展旅游、提升城市风貌,都是积累。只不过喊口号的人多,真正把道理搞清楚的人却不多。看见积累多了,骂一通,看见消费多了,又骂一通,反正一边多了肯定另一边就少,骂少的那边肯定没错。
住租界的房子,并不等于就会培养出买办的思想。梁启超、梁思成、曹禺,一个是国学大师,一个是民族建筑学创始人,一个是中国话剧泰斗,都是住在意租界里,每天面对西洋文化的侵蚀,却又都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顶梁柱。今天保护意式风情区的建筑,修复梁启超故居、曹禺故居,让人们在写出《少年中国说》、《雷雨》的地方品茶、看话剧,这是在宣传西洋文化,还是在宣扬民族文化?这算不算“过分拿殖民地说事”?所以说,建筑形式和人的思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恨乌及屋实在没有必要。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