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人 “大三线”上的动人歌吟_晓莫_新浪博客

【特别策划】天南地北的本溪人

有本溪人说:

      全国哪一家大型矿务局,都有本煤的人;

      全国哪一家大型钢铁企业,都有本钢的人。

 

 

       本溪人  “大三线”上的动人歌吟    

                                         

  1952年5月,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被逼而进行的朝鲜战争依然还在继续。外国人不了解的是,支撑如此大规模战争的中国,生产军工用钢的特殊钢企业只有6家。发展军工生产以支撑强大国防的需要摆在了新中国的面前,本溪人亲历那个时代的重大转折和变化。

  因和原苏联的特殊关系,背靠原苏联建设一个北满特殊钢厂成了新中国领导人的设想,为新中国领导人完成这个设想的是本钢人。

  这年的5月,本钢一钢厂的党委书记林纳带着50多人来到北满的富拉尔基,开始了北满特殊钢厂的拓荒工作。1955年,本钢一钢厂的厂长苏明又带着第二批人来到富拉尔基。这140多人担负了新钢厂从管理到技术到生产的所有生产环节,本钢一钢厂得以复制到了北大荒。

       1957年,北满特钢厂开始生产。47年来,北满特钢先后为我国自行研制的{dy}门重型火炮、{dy}辆重型坦克、{dy}艘核潜艇、{dy}架歼击机、{dy}颗人造地球卫星、{dy}艘万吨远洋巨轮、{dy}座原子能反应堆、{dy}枚洲际导弹等多个国家{dy}提供了关键性合金钢材,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军工、汽车、铁路、矿山、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以及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投产几十年来,先后有多位党和{gjldr}亲临北满特钢视察,北满特钢以其特殊的贡献和地位曾被敬爱的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祖国的“掌上明珠。”

  北满特钢厂的成功背后,站着老军工企业——本钢特钢厂的坚强脊梁。

  1952年发生在本溪的这一幕,从此拉开了本溪30年来对国家重工业的援助的序幕。

                                         

  1966年8月,21岁的赵跃忠的命运发生转折。

  赵跃忠是个老本溪人,爷爷在本溪煤铁公司干了一辈子,父亲又在本钢公司干了一辈子。他的一个叔叔在宝钢,一个叔叔在西北的一家煤矿公司,赵跃忠在本煤彩屯矿上班,一个产业世家,一个煤铁业的家族。

  赵跃忠1962年上班,1964年结婚。妻子刘玉芹也是老本溪人,在市食品公司工作。两人1965年有了一个女儿,两人就想一家人就在本溪安安稳稳生活。让他们没想到,离本溪成千上万里的美国人的一个举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一个中国工人的命运与美国有什么相干?套一句俗话说,那就是形势比命强。

  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南越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准备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并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这一事件因发生在北部湾,所以被称为 “北部湾事件。”之后,美国以此为借口,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

  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xx和导弹,中国军民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美国的狂妄,美国肆意扩大战争的行径让新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假如战火燃烧到中国,中国将缺乏战略纵深。

  8月17日、20日,xxx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

  一个有关国家命运考虑的三线建设战略成了当时中国{zd0}的政治。

  在国家战略的调整中,赵跃忠命运随之发生转折。这就是美国的一个举动改变了赵跃忠命运的来历。

  赵跃忠并不伟大,但他知道国家需要的重要意义,因而争着报名到贵州支持国家的三线建设。在食品公司上班的妻子也一起前往。按有关规定,不准带孩子,但两口子依然带着一岁的孩子踏上了他们无法想像的征程。

  他们离开本溪的日子是1966年8月25日。送别的车站上,锣鼓喧天。

  赵跃忠的同事和朋友王守义两口子、七级大工匠徐友山和宋万学都一起去了,同去的还有100来人。

  1966年的3月,彩屯煤矿还有100人也到了宁夏石嘴山。

  之前,本钢已有一部分人带着设备支援贵阳钢铁厂的建设去了,更大量地援建各地钢铁厂的工作从此开始。

                                            

  贵州的六盘水是六枝、盘县和水城三地合成的一个称谓。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赵跃忠去的就是六盘水的六枝煤矿机械制造厂,当地人习惯叫煤机厂。这是从徐州迁过去的。规格很高,一个省的公安厅长来此当党委书记。

  从本溪到北京,正碰上xxx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从北京到六盘水,走走停停,当时昆明到北京的铁路还没修通,只有一段一段地倒。两口子带着孩子,有诸多的不便,总想快点到地方。好不容易到了,两口子却是满腔的失望。

  六盘水接纳了不少搬迁的厂子,就连沈阳的一家飞机制造厂以及附属的厂子都迁来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处于边生产边建设的状况。

  因企业的到来而形成的城市处于草创时期,道路和街道只有雏形,既没有铺设水泥也没有铺设柏油,土筑的道路和街道,一下雨就一片泥泞。贵州雨多,一年之内难得有几日的晴天,给人的感觉是头上永远是阴沉的天,脚下永远是泥泞的路。住的房子是临时建的油毡房,草席,一家一小隔。为了防止潮湿,只有在床底下放上生石灰。眼前的情景令他们不自禁地想到了家乡本溪,那时的本溪与今日无法相比,但比六盘水强上何知百倍。

  环境的艰苦、生活的不习惯且不说,还没有幼儿园,两口子上班后连孩子都没人看。但为国家的热情、献身革命的精神让他们视艰苦为荣,视困难为考验。没有幼儿园,两人从当地请了一个保姆,每月50多元的工资,付的保姆费为15元。两人是回族,与汉族相比,日常生活无形中多了很多的不便。两人学会了从市场上买清真食品自己做的生活技艺,他们还向当地百姓学会了做米豆腐,做糟辣椒。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享受了生活的乐趣,当地的一个牛头,只卖两毛钱,收拾完之后,一家人可享用几天。当地的鸡蛋,用草编成串提着卖,一个只卖两分钱。当地的肥母鸡,一只只卖一元钱。他们觉得,便宜的生活,足以弥补环境的艰苦了。

  全厂3000多人,本溪去的人在技术上树起了威望。而且本溪人的实干精神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赵跃忠先在车间当电工,工作起来认真吃苦,有事了加班加点,从不讲价钱,无怨无悔的付出。因表现突出,从车间调到机关供应科,负责采购。

  妻子刘玉芹也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后勤干过,在基建干过,后来也调到机关供应科。

  两人成了先进,前后入了党,并在同一年提了干。

  在那个年代,入了党是一个人发展的一个标志,转成了国家干部又是一个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在那遥远的地方,在云、贵、川的大山深处,两人都发展得很好,随着日后住房条件的改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但他们也有落后的时候。因丈夫赵跃忠做采购工作,一年之间有7个月的时间出差在外。这时,妻子又生了老二、老三两个孩子。丈夫常年出差在外,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还要上班,确实很辛苦,为此,妻子曾劝过丈夫换个工作。特别是在有一年,赵跃忠带着车经红果到昆明的途中,因司机犯困,车子一下冲出公路,翻向山沟。情急之下,赵跃忠真能沉住气,伸手抓住方向盘,任车翻滚不放松。幸运的是车翻了两圈后又四轮落地摔到了一块平地上。

  赵跃忠受了轻伤,回家后,妻子越想越后怕,要是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带着三个孩子怎么过,因而数次磨叨丈夫换个工作。对工作从来没有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思想的赵跃忠心想,自己是个党员,还是个干部,只有各种工作都要干在前头的份,哪能因出点意外就找领导调换工作的事。坚定想法之后,不断做妻子的工作,说服妻子什么事都有个意外。“再说了,咱俩都是党员,这事要让别人知道,咱们还有什么脸面呢?”

  最终还是说服了妻子,仍然一年四季不着家,为工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跃忠后来成为了供应科的科长。再后来,被厂里派到北京,成了该厂驻北京办事处的主任。

  不少的本溪人发展成了厂里的中坚力量。刘启业在六盘水的子弟学校当党委书记,有的成了分厂的厂长。

  与此同时,在贵阳钢铁厂的张万秋,在西宁钢铁厂的郭义明、孙景瑞等数千的本溪人,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业中,很好地完成着党和政府交给他们的使命,为建设新的企业,为发展他人的故乡做着自己的贡献。

                                     

  1985年的8月25日,刘玉芹调回了本溪,单位是本溪重型机械厂。

  此时,距离1966年8月25日从本溪调往六盘水的日子,刚好是20个年头。

  “xx”结束、到改革开放后,整个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国家战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的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参加三线建设的很多人产生了叶落归根的念头。本溪人也如此。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为支援三线建设而背井离乡的本溪人掀起了一股返乡的热潮。

  1979年,赵跃忠已经34岁,他看到从徐州去的人当中有人开始往回调,他的心也开始活动了。曾一度联系调往昆明,后来因老人有病,尽孝的责任心改变了调往昆明的打算,遂一心往调回本溪使劲。但当时的情形让他的调转难以实现,六盘水煤机厂供应科科长,不光是头衔而且更是一种责任的工作,使他的调转搁浅。

  看着直接突破不行,赵跃忠就拐了一个弯,先把妻子调回来。托亲求友,终于在1985年的时候将妻子调回了本溪,老二、老三两个孩子一起跟着回来了,正在读书的大女儿依然还在贵州。

  妻子调回本溪后,赵跃忠也开始了六盘水煤机厂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图的是回家方便。这边方便了,那边就把大女儿一人扔在贵州。好的是,大女儿在1988年完成学业后,直接调回本溪上班了。全家人5口人只差赵跃忠一人了。这回,赵跃忠给单位耍了个心眼,他对单位说:“要是不放我,单位就得给家人在本溪解决住房问题,解决不了,就得同意调走。”单位在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放人。

  1990年,赵跃忠方得以调回到本溪。21岁离家而去的青年,回来时已是45岁的壮年了。

  抓紧时机,把一家人都调回来,那是很多人的想法。

  本钢特钢厂的孙景瑞,是1969年到西宁钢厂的。

  1964年,中央决定,将本钢特钢厂搬迁到西宁,另建一个规模为年产10万吨特殊钢的军工钢厂。到1970年,来到西宁钢厂的本钢特钢厂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多达1331人,搬迁设备多达378项、1164台套、重量达4245吨。可以说,是本钢为国家在西宁另建了一个特殊钢厂。

  孙景瑞带着妻子张毅珍到了西宁。孙在钢厂上班,张毅珍在西宁的百货商场上班。夫妻俩在本溪有了一个孩子,在西宁又有了两个孩子。上个世纪80年代,夫妻俩也是着急往回调。俩人担心,要是等孩子都在西宁上班了,往回调就更难了。

  想往本溪调,没调成,后来是孙景瑞的老家河北昌黎的亲属帮忙调回了昌黎。同样是先把一双小儿女和妻子调了回来,大女儿毕业了直接调回了昌黎。

  王守义和周群两口子也是同时调回来的。王守义调本钢连轧厂生产一线工作,周群调连轧厂职工学校工作。

  本煤公司有名的七级大工匠徐友山,儿女都在贵州工作,没法调,但思乡心切的老两口,退休后依然选择回本溪生活。他们在火连寨租个房住着。

  在盘县煤机厂子弟学校当党委书记的刘启业因孩子都在那边工作,想回来而无法回来了。

  本溪支援全国各地建设的数千人,仍有大部分在外地生活,还有的已经埋骨他乡,但他们对国家建设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

【链接】

  所谓“三线”的范围,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在1964年至1980年长达16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钢从1952年开始,援建过的钢铁企业有北满钢铁厂、陕西钢厂、济南钢厂、韶关钢铁厂等近20个钢铁厂,支援过的其他单位近10个。多年来,本钢共抽调职工9000多名、搬迁设备五万多吨支援全国各地的建设。支援外地职工的总数相当于解放初期本钢职工的总数。

  同时,在1953年至1954年间,为朝鲜代培了70多名钢铁生产技术人员。1959年,派出两批人员支援蒙古的钢铁企业建设。1971年至1978年,本钢派出500余人次支援越南太原钢铁公司的建设,并代培越南实习生260多人,并援助高达2.3亿元人民币的各种物资。

  本煤人也有数千人奔赴全国各地的煤矿和工厂。

     

本溪人 <wbr> <wbr>“大三线”上的动人歌吟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本溪人 “大三线”上的动人歌吟_晓莫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