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全面地评估内锥流量计

    1.

  目前尚不存在十分完善的。由于影响的因素较多,现场条件也千变万化,因而原理有十余种,类型有200多个。犹如各种不同的药品可xx不同的疾病一样,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完善到足以取代其它。虽然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新型(超声、电磁、科氏)的发展,但由于传统(经典节流装置、容积、转子等)安装基数很大,替代更新并非一朝一夕,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内锥流量计亦然。
2.
  评价应实事求是。内锥
的优点应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回避。在与其它仪表进行性能比较时应采取同一标准。如对比内锥与孔板{yj}压损时,为什么孔板的βv值取0.50.6,而内锥只取0.85,即使这样,也得不到内锥压损仅为孔板的1/4的结论。
  内锥
实际应用的βv值,一般推荐为0.450.7,很少采用0.85,这样才具有一定的整流效果,现就以该文所举的两个成功应用范例来说明:
  国外用于瑞典SSAB的内锥流量计βv0.44
  用于国内云南曲靖的bv0.504,都不是0.85
  推广应用的前提是标准化
  目前,内锥
由于过热的宣传,生产厂家不少于百家,都是照搬国外技术,更未积累在各种应用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反观呼吁要被取代的经典节流装置,不仅经过近百年的应用、考验,积累了各种条件下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ISO5167(国标GB/T2624与其等同),在应用中,特别是在产生贸易纠纷时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软实力上,内锥
与经典节流装置存在较大的差距。内锥流量计虽有一些无可争议的优点,但要取代一种应用近百年、{wy}可以干标、在市场仍占有较大份额的孔板,不能只靠宣传,而是要做大量脚踏实地的技术工作,完成标准化才有可能。
  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内锥
流量计近年来已呈现过热的现象,也引起不少争议,孰是孰非,各执一词。最公正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评估。既要肯定优点,也要看的不足。欣悉某行业协会已将此列入今年计划,虽然不可能期望做点
  实验就可制订标准,立即大力推广。但至少对一些争议会有一个公正的评定,如:用实验数据来验证本文提出的内锥压损计算公式;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前直管段仅需03D仍可保证±0.5%的xx度。它将有助我国工程界正确、合理地选用内锥

  近几年国内不少单位对内锥
流量计进行了实流测试,测试表明:如需维持±0.5%的xx度,在阻力件为90°弯头情况下,而内锥的bv=0.50.6,前直管段L长度应为35D(D管内径);如bv=0.85L应大于10D。如阻力件为阀门,在开度为25%时,L应大于10D。这些测试数据都不认同L仅需03D的说法。
  流量计(V-Coneflowmeter)是美国MCCROMETER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并推向市场的。二十年来,在国外主要用于测量气体、气固、气液二相脏污流体的流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3年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并要求实施节能装置新标准——ISO51672003E。与旧标准相比,它对经典节流装置前直管段长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应用现场难以满足,用户普遍寻求一种对直管段长度要求较低的仪表,内锥
恰好具备了这个特点,再加上我国近两、三年来举办了几十次研讨会、学习班,在扬长避短的热炒下,内锥流量计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了过热的现象。以十七届MICONEX2006为例,国内外展出内锥流量计的厂商共33家,其中国外(含合资企业)3家,约占9%,国内展出厂家占91%,而其它产品国外展商大约占40%左右。不仅如此,国内展出的内锥流量计均为国外仿制品,没有创新,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就造成了市场中激烈的压价竞争恶果。
  内锥
流量计技术特点
  -要求前直管段长度较短。由于存在内锥,流体在
中的流动形成了两个特点:
  a.内锥所形成的环形通道逐渐减小,使流体流速加大、压力降低,这种流动在流体力学实验中证明是可以减小、甚至xx漩涡的。
  b.内锥与管壁之间形成了环形通道,它在内锥直径{zd0}的地方形成最窄的通道,其作用类似于流动调整器的管束,具有减少漩涡、改善流动方向的作用。内锥流量计的内锥不仅具有节流作用,还具有整流作用,相当于附加了一个流动调整器(Flow
  Conditioner)。因此,它可以在直管段不够长的情况下,较其它节能装置能获得更高的准确度。
  准确度在应用条件下达不到±0.5%。流量仪表的准确度不仅取决于本身,还取决于使用条件。只能说在直管段长度不足的条件下,内锥流量计由于环形通道的整流作用,准确度有可能优于经典式节流装置(孔板、喷嘴)。而由于生产加工、安装和现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准确度往往达不到该文所宣称的±0.5%
  天津科特公司是一个研制、销售内锥
的专业公司,其所公布的数据较为可信,该公司曾对口径从15mm1600mm不同βv
  值下的内锥流量计做了大量的检定工作,部分数据列于表1
  要性
  其他不足
  -取压点未必合理
  内锥流量计的高压点P1取自前方管壁,如该文所说前直管仅03D,此处还可能存在漩涡,未必是位流,P1不能准确地反映该截面的静压;低压P2取自内锥尾部漩涡区的中心,通过细管转至管外,如果流体中含有粉尘、凝析物、纤维等物体,则低压孔及导压管常易堵塞。现场已不乏这种案例。
  -内锥体的固定薄弱
  内锥体通过一个悬臂杆固定在管内壁上,流体在内锥后形成的漩涡必将引起振动,形成安全隐患,特别是所测流体密度大、流速高(如:高压蒸汽),选用应特别慎重。已听说发生支杆因振动折断的事故。

郑重声明:资讯 【科学、全面地评估内锥流量计】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