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巷的风情








仁爱巷的风情
李云胜 文/图

    是在徽州大道上的随意一瞥,发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巷,以为一眼望到了头,走近一看,小巷向北一拐,曲径通幽,居然连到了宿州路上。

还记得“王箍桶巷”吗?

    出生在解放以前的老合肥,还是习惯称呼仁爱巷为“王箍桶巷”,那里过去算是庐州城的城南,是修锅补桶的城市手工劳动者的聚集地。
    《合肥市地名录》上记载,仁爱巷,东西走向,东首起南土街,西至小南门街,今天指的就是商之都总店对面的那条小巷。而《县志》记载为“王箍桶巷”,因为据传当年巷里有位姓王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特别多,后来这里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叫做王箍桶巷。而箍桶匠们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都由住在附近的木匠来加工。
    省立医院的退休在家的高教授,小时候就住在和仁爱巷一街之隔的洋楼巷,经常和小伙伴们到仁爱巷玩耍,那时还叫“王箍桶巷”。小家伙们倚在平房的门口,看箍桶匠们干活,记得有拉钻子、斧子、粗刨子、圆刨子、弓刨子、平刨子等30多种工具。制作木桶是先将木块锯成大小相同的木条,还要保证特别的弧度。木条间采用竹销连接,竹销是用竹子削得两头尖尖的长约6厘米、宽约5毫米的签子。之所以不用铁钉,是因为铁钉容易上锈,会腐蚀木桶。
    此外,还要留出木桶的腿,再就是打磨、刷桐油……一共有几十道工序。
    高教授说,解放前,“王箍桶巷”又短又破,两边都是平房,大多数是瓦房,也有草房。大约是抗战胜利以后,当时的合肥县政府可能是觉得“王箍桶巷”的名字太俗气,所以改成了仁爱巷。彼时,国民党不是宣传“礼义廉耻、仁爱信义”吗。
 
“双杆在握”的出生地
 
    在新中国的画坛上,有三位从抗日烽火中走出来的艺术大师,他们后来被戏称为“两个半”。其中,半个”是指参加革命前已学过画的黄胄,一个是指延安鲁艺培养的石鲁,另一个就是新四军画家亚明。因为亚明既善于绘画,也善于打枪,所以被称为“双杆在握”。亚明的山水画,总是那么明快开阔,豪情激荡。可你知道这位艺术大师的出生地吗?
    1924年10月1日,亚明就出生在合肥城南“王箍桶巷”一个城市平民家庭。他的本名叫叶家炳,祖籍江苏阊门,祖父曾追随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参加反抗清王朝统治斗争。然而阴差阳错,太平军失败40多年后,父亲叶焕亭却做了当年镇压太平军淮军首领李鸿章家仓房管事。
    许藏和老人小时候和亚明家是邻居,不过,他记事的时候,亚明已经离家参加了革命。他听父亲说,亚明的母亲名叫邵韵华,是位农家女人,勤劳善良,同情穷人,常常用自己做女红挣来钱帮衬邻里。
    亚明4岁的时候,父亲把送进教会办的城南小学读书,也就是《小南门街上的“洋学堂”》里介绍的三育小学。寒暑假时父亲又让亚明上私塾念《三字经》和《论语》,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把他转到省立六中附小就读。
    xx作家石楠在《亚明传》里写到:“叶家炳的父亲被可怕的肺痨夺去生命,顶梁柱断,叶家的经济生活立时陷入困境。作为长子(实际排行老二),叶家炳不得不放弃上中学的愿望,和母亲一起挑起全家生活的担子。孤儿寡母何以为生呢?在邻居的帮助下,他们学会自制香烟,然后拿到范巷口去卖赚点钱勉强维持着生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亚明在“王箍桶巷”期间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他后来成了新四军战士、xx画家、江苏美协主席,风风雨雨、坎坷沉浮。但“王箍桶巷”留下了他童年和少年的足迹,其风俗人情、冷暖势态应该影响了他的一生。
  
小巷里走出了从戎少年

    我在仁爱巷寻找往日“王箍桶巷”的蛛丝马迹。在靠近宿州路一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爷坐在街边的藤椅上,眼睛眯缝着,似睡非睡。见我打听巷里的箍桶匠们,他摇摇头说,早就不干了,现在哪个家里还用水桶!
    老大爷姓董,父亲以前也是箍桶匠。他告诉我,在木匠手艺中有“方凿”和“圆凿”之分,“王箍桶巷”里的箍桶匠们学的就是“圆凿”。过去家庭卫生设施都比较简陋,老百姓家中的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都是依靠学“圆凿”的木匠来做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乡下还经常可以看到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户,为百姓们制作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
    提起“王箍桶巷”的过去,董大爷眼里立即放出光芒,骄傲地说,这个小巷可不平常,走出了好几位大人物。我问老人家指的是大画家亚明吗?他怪我有点孤陋寡闻:那不止,当时出去当兵的有好几个,有的还是黄埔军校的呢。
    我很好奇,特意查找了黄埔军校学员名单,不仅发现许多合肥人,还真的在第十八期学员名单里找到了家住“王箍桶巷”二号的方钊的名字。我问董大爷认识方钊吗?他回答说听老辈人说过,别号燕蔚,和淮军将领张树声的后代张秉和同学。

手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我是{dy}次孤独地坐在报社的电脑前面,离开家人、亲戚、朋友,“享受”一个人的端午。
    就在上午,我还特意又去了一趟仁爱巷,想去看看那里的居民是怎么过端午的。艾,已经插在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这和流淌逝去的岁月里的每一个端午应该没有多少区别,不同的是粽子的品种多了起来,也不仅xx于在端午节这{yt}吃了。上次采访的那位董大爷还在巷口坐着,他告诉我,过去仁爱巷里的人家习惯在门头上插艾人,就是用艾草结成的草人,据说避邪除毒效果更好。
    我又给民俗专家牛耘打了电话,一是祝他节日愉快,二是请教仁爱巷里的街坊过端午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牛老说解放前的合肥比较重视传统节日,比如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也就是说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仁爱巷里的住户也一样,端午节清早起来,首先要吃粽子和绿豆糕,家里老人还会点盘香,挂在屋子里,家家户户要挂艾草、菖蒲,这可不是迷信,而是为了祛病除灾。
    除此以外,合肥居民还有自己独特的端午习俗,那就是端午节吃“五黄”。具体讲就是“黄鳝烧肉”、“凉拌黄瓜”、“烧黄鱼”、“一剖两半的咸鸭蛋黄”,还有就是“喝雄黄酒”。
    在穿的方面,合肥居民也有端午特色。过端午时,大人们将绣有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五毒”形象的肚兜给小孩子穿,据说可以驱“五毒”,防瘟疫。还有的孩子脖子上要挂香包,香包里装了雄黄、香草配成的香料,同样可以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仁爱巷的风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