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四十四)

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四十四)

2010-06-21 02:12:59 阅读27 评论4 字号:

丽韵


 


收藏者因为对金银工艺了解较深,欣赏的口味往往与一般人有所偏差。普通人看来平平的东西,在收藏者眼里却可以是至宝。而很多不太了解旧时工艺的人觉得很精致的东西,在藏家眼里却是不值一提。例如徽州人物扁方,做工精细,人物灵动,尤其开脸极有韵味,在藏家之中深受追捧。但我拿给非收藏圈里的朋友看时,却往往反应平平。

但藏家与普通大众的审美也有高度统一的时候,如在看到图中这枚包金束腰花卉扁方时。几乎所有人都对其设计、工艺称赞不已。

老银饰中,以京、晋、徽、苏四地的工艺为佳,最受藏家推崇。这枚形制奇特的扁方正是出自四地之中的徽州。

徽州历史悠久,秦汉时设歙、黟两县,属会稽郡。南朝时设新安郡,因此徽商也称新安商人。隋唐时为歙州,北宋时易名徽州。明清改州为府,府籍下辖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及祁门。直到民国,徽州才不再用作行政区划名称。古徽州大部份在今安徽省黄山市境内,也有部份在建国后划入江西(婺源)。

因其境内多山,不利耕种,所以外出经商便成了当地人重要的谋生手段。东晋时期便有了关于新安商人的记载,可见行商历史之久远。徽州商人在外互为援引,形成商帮,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与晋商齐名,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徽州商人贾而好儒,喜好藏书,重视教育,因而徽商的素质颇高,大有儒风。有经商得来的雄厚财力,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徽州历史上名人倍出,人文气息浓郁;祠堂、牌坊、民居精致典雅,极具特色;宅中常以雕刻为饰,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绝,取材广泛,手法多样,漫步徽州旧宅,犹如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天下之艺常有相通之处,徽州的精美工艺和民俗文化也体现在了饰品上。徽州的银饰无论题材还是工艺都有独道的韵致,是以老银收藏圈里对徽工推崇倍至,尤以徽工扁方为甚。

早在几年前,精品徽州扁方的价格就涨到数千,而这两年,市场上更是难得一见,可谓一扁难求。我就亲见有次论坛上有人转让徽州扁方,卖家连图片还未放完,便已有人买下,然后就是一堆后悔来晚一步的跟帖。据资深的藏友说,徽州扁方在安徽本地几乎已经绝迹,几乎都在藏家手里了。还有不少流向了港、台甚至更远的海外。

在我刚涉及收藏时,看见藏家们对徽扁的追捧都甚为不解。徽扁比东北扁方轻小太多,价格却往往高于东北扁方。在当时的我看来,徽扁的xxx实在太差。后来在别人那里看见徽州扁方,惊觉其做工之细致生动,远非他地工艺可比,也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追捧的大军。

一件东西受人追捧,大多数时候还是有其道理的。

徽州扁方较常见的形制为长方形,长度多在10厘米左右,宽约45厘米,簪头多有蝙蝠或牡丹为饰,簪身上多有人物、花卉为饰,也有暗八仙之类的题材。另一种形制相对少见一些。这一类扁方也有蝙蝠或牡丹的簪头,但另一边却做成尖状,中部收腰,形制与双尖有些类似。从一些旧有资料来看,汉族扁方的用法与双尖类似,大抵是在梳发髻时作压发之用。徽扁做工精妙,但从其尺寸来看,其功用也不离其宗。

从个人盘发的经验来看,有{jd0}的发簪比宽平的发簪更易使用一些。长方形的扁方固然更有利于工匠们刻画人物和景致,但推己及人的想,这类扁方放在妆奁内固然美丽,实用价值却比不上双尖。所以实际使用时,当地的妇人们应该还是更偏爱双尖之类的首饰。长条形的徽扁或许更多作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使用价值应该不高。目前接触到的长条形的徽扁甚少看见长期使用的痕迹,似乎可作为佐证。

不知是哪位慧心独具有工匠,设计了束腰扁方,融合了长条扁方与双尖的特色,甚为别致。图中这枚束腰扁方更是独树一帜,牡丹做头,紧接福字。簪身有细腻的珍珠底,上有浮雕牡丹、蝙蝠,舒展凝练。牡丹代表富贵,蝙蝠为福,且加上包金,更是通身的富贵吉祥气象。

包金不同于鎏金,乃是将黄金打制成金箔,覆于器物之上,再经过捶打,便金箔紧密贴于胎体之上。包金用金量较大,且对工匠技艺要求很高,所以不如鎏金首饰那样普及。

这枚徽州扁方金皮厚实,但是却和胎体上的凹凸纹理丝丝入扣,连珍珠底也极为清晰,且历时百年尚能基本保持完好,可见其制作者的手艺之精湛。再加上其整体设计韵味独到,高贵华丽却并不显张扬,非是我自夸,这确是难得一见的妙物。

能请人如此精雕细作的人家,身份也必非寻常,必是大富之家。不免让人联想到徽州恢宏的宅院。

一色的青瓦白墙罩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之中,雨水不断打在雕梁画栋之上,从滴水檐上纷纷落下,溅在青砖之上。半开的窗棂前立着一名年轻妇人,眉目如画,却是意态阑珊。门外廊上,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轻轻响起。妇人闻声回头,似有惊喜之色……

就在这时,我猛的回过神,一切景象皆已消失不见,只余这包金扁方,在艳阳下泛起阵阵辉光。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四十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