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觉得取东吴的{zh0}的时机到了,于是立刻上书,请求朝廷发兵攻取东吴,他的上书写得非常好,司马炎看了,也觉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有心出兵。可是朝廷却有奸臣,不想羊祜取得功业,使他们的地位更加下降。加上西北出现的叛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却仍然没有降服。所以就没有及时响应羊祜的吁请。
羊祜非常着急,又上书说,只要能拿下东吴,西北的小动乱,不用镇压就会平复。可是朝廷却不理他的。对他下达一到圣旨,就是让他不能贸然出兵。羊祜岂是这种贸然出兵的人?但是羊祜看了朝廷的旨意,慨然长叹说:“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断不断,恐怕将来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他也只能叹息叹息,并不能改变事实。
后来羊祜生起了病,就请求入朝,司马炎批准了,羊祜来到了京城,见到司马炎后,还是请求派兵伐吴。他说:“我已经死在旦夕,因此特地请求入觐,希望能使我的志向得到满足。”在羊祜的一再请求下,司马炎终于下定了决心。司马炎让羊祜好好养病,派中书令张华代表他经常去看望羊祜。羊祜对张华说:“主上自受禅后,功德未著。今吴主不道,正可吊民伐罪,混一六合,上媲唐虞,奈何舍此不图呢?若孙皓不幸早殁,吴人更立令主,遂有师百万,也难能轻越长江,后患反不浅呢?”羊祜为了激励张华,对他说:“我恐怕看不到平吴的盛事了,将来能够完成我遗志的,非汝莫属了。”
不久之后,羊祜就死了,而他死之前,的确没有发动攻吴的行动。又过了一年左右,西北边陲的胡人造反基本得到平定,接替羊祜镇守的杜预也上表请求攻取东吴,司马炎在张华的撺掇下,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上朝就部署了人马,共计有二十万xx,东西共进,共是六路人马。这些人马中,象杜预和王浚等都是很有能耐的将领,因此东吴怎么能抵挡呢?所以立国百年之久的东吴,就此灭亡。
司马炎在对灭东吴的军事行动论功封赏时,仍然想到了羊祜,觉得这是羊祜的功劳。按照羊祜本人的心愿,以及一生的追求,似乎的确把吞并东吴当作是一生的事业。但是我却认为羊祜的伟大不体现在这上面,羊祜的个性也不是在这上面体现。相反,这件事反而反映了羊祜平凡的一面。其实凭羊祜的聪明,并不是不知道,晋朝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要吞并东吴,而是司马炎身边已经有了许多不称职的人,或者说白了,就是有许多奸佞。他们在司马炎身边蝇营狗苟,做出了许多对朝政有很大损害的事。比如立痴儿司马衷做太子,就是其中之一。可是羊祜不去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贡献自己的谋略,却一味让司马炎攻取东吴。结果东吴虽然很轻易地就吞并了,但是晋朝的气数也在司马炎死后就尽了。司马炎死后,晋朝就陷入八王之乱中,晋朝的元气伤失殆尽,很快就灭亡了。东晋只是晋朝的一个封王,利用了长江天险而侥幸存活,因为没有取得代表华夏文明的中原地带,因而一般人是轻视它的。
从这方面来认识羊祜,对他一味撺掇司马炎吞并东吴,并不是很理智的事。总之,这件事不能从正面为羊祜的智慧和个性加分,而只能减分。但是羊祜还是有许多正面的智慧和个性,值得永远流传的。羊祜一直受司马炎的信任,他向司马炎推荐人,司马炎都能重用。但是他却从来不在被推荐的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举荐之功,让人家对他感恩戴德,而是每次将上表呈给朝廷后,就将草稿烧毁。有人说他太小心,他说,这不是我小心,而是应有的素质,主子对你充分信任,朝廷的机密跟你造膝而谈,你到了外面就偷偷地泄露出去,这是我最看不得的,我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同时,为朝廷推荐人才,这是我作为朝廷重臣应该做的事。朝廷对我推荐的人加以重用,是让他为国家出力,可是他却来向我谢恩,这也是我最觉得可耻的行为,因此我不想让人知道是我推荐了。 (未完待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