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药名: | 红花岩黄芪 |
别名: | 红黄芪、黄芪。 |
汉语拼音: | hong hua yan huang qi |
英文名: | root of Multijugate Sweetvetch.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 |
性味: | 甘;温 |
归经: | 心;肺;脾;肾经 |
功效: | 补气固表;xx;托毒排脓;xx敛疮 |
主治: | 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要用至30g。补虚宜炙用;止汗、xx、托疮xx宜生用。 |
功效分类: | 补益药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xx、托毒排脓、xx的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xx、托毒排脓、xx宜生用。 |
考证: |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
科属分类: | 豆科 |
采收和储藏: | 秋末挖取根,除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打把。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
动植物形态: | 红花岩黄芪
半灌木,高可达1m。幼枝密被短柔毛。叶柄甚短,密被短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长2-4mm,下部连合,外面有毛;奇数 羽状复叶,小叶21-41;叶片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2mm,宽3-6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密布小斑点,下面密被平伏短柔毛。总状花序胶生,连花梗长10-35cm;花9-25朵,疏生;苞片早落;花梗长2-3mm,有毛;花萼钟状,长5-6mm,外面被短柔毛,萼齿5,三角状,短于萼简;蝶形花冠紫红色,有黄色斑点,旗瓣和龙骨瓣近等长,翼瓣短。雄蕊10,二体,花柱丝状,弯曲。荚果扁平,2-3节,节荚斜圆形,表面有横肋纹和柔毛,中部常有l-3个极小针刺或边缘有刺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
药材基源: | 为豆科植物红花岩黄芪的根。 |
生态环境: |
生于荒漠区河岸或砂砾质地。 |
------------------------------------------------------------------------------
来源:网摘
味甘、性微温、xx,有补虚作用,誉为“补药之长” 、“补气之最” 、“疮家圣药” 。治病强身。
中含有糖类、粘液质、胆硷、甜菜硷、叶酸、多种氨基酸等物质。
据药理分析,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力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加显着。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还可xx肾炎的尿蛋白,有显着xx作用。还能增强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及红血球。可保肝、防肝糖减少和xx作用。有抗病毒,防止感冒作用。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其它还有降血糖作用、改变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等。总之,中医认为有xx固表,防病治病的作用。
目前已用于慢性肾炎、溃疡病、慢性疮伤、肝炎、半身不遂、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疾病。除此之外还可增强体质。
当然也有不适宜服的,如邪气盛和爱上火,患有热性病的人。
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xx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
中国中医药报
□ 吴义春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xx学家所著的《》,,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味甘、微温,有补中xx、止汗、利水消肿、除毒xx的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与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xx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yt}比{yt}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得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xx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袁枚与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专家,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撰食事中一部重要著作,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的史料。正因为好吃便与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夏天,已过古稀的袁枚因贪口腹患了痢疾,xx腹泻大便为黏液血水样。经医生xx,病情仍无明显好转。这时一位医生以袁枚年高体弱为由,用、等补益药xx结果导致闭门留寇,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xx时应审时度势,当邪气盛时,需要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应该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只有在邪气泻出之后,才能考虑用温补法来调补肠胃。因此不恰当地用补气药,阻邪外出,这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后来他的一位老友名叫张止厚劝他服用自制的,医生们认为药性太猛,病人不能服用。后来,袁枚服了,疾病痊愈了,作诗以谢老友:
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袁枚系实证,吃补药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故而病情加剧而成危象。此后当机立断,改弦易辙,改用xxxx、泻下通腑的,终使病情转危为安。可见用药须对症方有效。
苏轼与
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
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陌争牛卧作团。
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
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
此日使君不强喜,新春风物为谁妍。
青衫公子家千里,白首先生杖百钱。
曷不相将来问病,已教呼取散花天。
(苏东坡《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
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上述的“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粥的。xx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粥xx慢性肾炎,即在煮粥时加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30克,再加入上述几味取汁,入米煮熟,日服2次,为“复方粥”,收效颇著。民间盛传煨、炖田鸡、炖蛇肉、虫草炖山甲为久病体虚大补良方。
总之,药食皆宜、补药之长的应用广泛。取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取加、、、、适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取配伍、浮小麦、麻黄根,可治盗汗。以配、、、,可治水肿。与、、、、、同用,可治脱肛、子宫或内脏下垂。用配伍、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产后xx,欲便不能。用加、、、、,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关节、肌肉疼痛。以加穿山甲、皂角刺、、川芎、银花、,可治痈疽内脓已成而不破溃。取、生薏米、赤小豆、鸡内金、,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浮肿。但需要明确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