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文
上、下米街
提名辞
上、下米街正处于东西合江处的东新桥码头边,正因为这样,上、下米街就成为了当时惠州大米集市贸易中心,及其它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
街·春秋
从颓败中极力联想当时的繁华
上米街和下米街这两条街都处于东新桥头的大东城基下面,站在高处往下看,大东城基、上米街、下米街,这三条街就形成了三级台阶梯形,是惠州特有的“三街梯形”。从桥东整体眺望,上、下米街处于东江中游、西枝江下游,恰好处于两江合江位置,配以附近闻名的文笔塔,一幅府城人文图呈现在眼前,散发浓郁生活气息,是那个年代难得的一道繁华风景线。
上、下米街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没有熟悉惠州这带情况的“老地图”带路,外地人很难发现这两条老街。因为经历新世纪的整改,现在的上、下米街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在惠州桥西街道办《桥西志》主编刘胜来的指引下,记者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两条老街。刘胜来告诉记者,由于上、下米街靠近江边,因而居民取水非常方便。后来也因为水位较低的原因,当涨洪水时,常淹没了下、上米街的房屋。由此,在1991年12月,惠州市政府就决定将其改造为滨江西路,对上、下米街进行了大手术。1991年12月24日拆上米街,1991年12月18日拆下米街。上米街1-18号已拆,剩下19-34号留存。”
两街曾是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
据刘胜来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清末民国期间,惠州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交通主要靠水上运输,城外到惠州集市贸易的都是以船只运输。上、下米街正处于东西合江处的东新桥码头边,运米来的船只也都停泊在东新桥码头。正因为这样,上、下米街就成为了当时惠州大米集市贸易中心,及其它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上、下米街的街名因此而得,沿用至今。
下米街是歌妓兴盛的烟花之地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明清时期,除了是惠州府城商业旺区之地外,下米街还成为青楼一条街,歌妓兴盛的烟花之地。刘胜来对记者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前来惠州进行贸易的人都会住在上、下米街。白天干完活,晚上没什么节目,自然就会想着找乐子。有这种市场需求,就有人提供乐子。这里就逐渐集中嫖、赌、饮、乐的场所,后来也成为了许多有钱人及军、政要员作乐度夜的地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后来东江出水的徽章中有一枚“惠州歌妓协会”的徽章,大约有百年历史。这枚世所罕见的徽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惠州歌妓兴盛的景象。惠州民间流传一句骂“好吃懒做”的女人的土语“你贡懒,又好吃,好去上、下米街了”(注,贡:这样。整句意思是:你这个女人好吃懒做,赶紧去上、下米街做xx了)。好在新中国成立后,上、下米街的嫖、赌、饮、乐丑恶现象给铲除了。被称为“青楼一条街”的下米街也只能成为老惠州人悠远、模糊的回忆。
街·访
上米街仍能找到多户人家(南方都市报 )
沿东新桥码头往朝京门方向行走五六米,然后直入左边一条小巷,就可以找到上米街改造后遗留的多家住户。这个位置处于大东城基下面,剩余的上米街房屋大门距离大东城基城墙仅有两三米左右。如果不是细心留意,难以发现这里还有住户居住。经历岁月的摧残,紧紧挨着的老屋都显得很破旧。每间老屋宽度在四五米左右。不少木头制作的门面也被虫蚁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上面有大树遮挡,因此阳光也难以透过层层树叶的缝隙,洒下阳光的碎片。
由于靠近江边,又是一楼,这些房屋也显得湿气很重,墙角下面都长满了青苔与其它不知名的绿色小植物,墙上长满绿色的青苔。靠近老屋时,也总觉得一阵阵凉气袭来。
下米街已改造成滨江西路
行走在滨江西路大道上,一点都发现不了下米街的身影。原来下米街所在处已被垫高了很多,才打造成为今日的滨江西路,可直通渡口所。
“下米街比上米街还要低一级,从下米街一出去,就可以到江边了。”刘胜来告诉记者,以前江边基本无路好走,到处是乱石头、瓦砾、杂草,文笔塔周围也是破破烂烂的。后来改造了下米街之后,交通就方便很多。路宽广平坦,两旁人行道绿树成荫。早晨很多人在这里晨运,晚上是人们休闲乘凉的好去处。滨江西路的南端是东西江合江处,在此处凭栏远眺,可见东西两江波澜壮阔一派新美景。
大东城基彰显惠古城风貌
位于桥西城区东北部的大东城基,与上、下米街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剩余的尾部一端就在上米街上面。站在高处往下看,大东城基、上米街、下米街,这三条街就形成了三级台阶梯形,是惠州特有的“三街梯形”。
记者翻阅相关资料获悉,由于其是原来老城的大东门与小东门之间的城墙,故取名为“大东城基”。大东城基为南北走向,南出中山东路(新桥头),西通公园(小东门码头)。站在上米街往上看,城墙分城基、墙身两部分,城基高2米,外包青、红石条,内夯实土,墙身砌以土砖。大东城基清朝时此路很小而窄,民国1928年拆城后才扩宽了。下米街街尾的江边路段还有现存的一段明代古城墙。现在,防洪与防卫的功能已不复存在时,明城墙成了古迹,与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相得益彰,彰示着这座城市古老的风貌。(南方都市报 )
文笔塔寄托振兴文风夙愿
靠近上米街往商业步行街方向过来,抬头就可见到巍然独立、造型秀丽轻巧的文笔塔(古称无“塔”字)。塔里一层有个小门,锁头牢牢锁住,防止外人进入。“其是惠城区三塔之一,创建于清同治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记者翻阅相关资料获悉。(南方都市报 )
为何这里会有一座“文笔塔”?原来,入清后,惠州的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所以才会有我们今天看见的文笔塔。取名“文笔塔”,主要体现了振兴地方文化的意愿,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
街·坊
父辈开始就在江边撑渡为生顾庆 50多岁 自由职业者
在屋门前扫地的顾庆,以前在东江沙那里住,1973年搬来上米街住,至此没离开过上米街。老顾告诉记者,惠州府县两城(惠州府和归善县)的北面隔着一条东江,他父亲就在江边撑渡船,自己后来也是继承父业,拿起了竹竿撑渡。“以前对面的水北新村,也只是个农村,根本没现在高楼大厦新面貌。没有桥,交通十分不方便,两岸老百姓过江就要靠坐船通过,由此出现了专靠撑渡船为生的人家。”老顾说着一口浓重的惠州话,对江边人家的生活也尤为熟悉。印象中,附近居住有4户人家在江边撑渡为生。往来大半个钟到一小时左右,东江、东江沙、西枝江都有很多个渡口,方便市民上下。不过,要是遇着台风或洪水,这样的“横水渡”就会停航,交通被阻断,两岸只能“一水隔天涯”。以前撑渡船的人家江边居住较多,且熟悉水性,但区分于一般渔民,渔民则是在船上居住,偶尔才上岸购买生活用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东江大桥、惠州大桥建成通车后,惠州市区的“横水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以撑渡船为生的人家也转了行。
发大水家里就会被水浸李先生 50多岁 闲赋老人
住在上米街21号的李先生,从出生起就住在这里。与他同住的还有他90多岁的母亲,这间房屋是其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记者进入去发现,房子的大厅比较狭窄,约15平方米左右,屋内多数放着90年代的家具。二楼上去有个小房间,小房间外面的木板上贴着用红纸写着祖宗姓氏等相关信息。李先生告诉记者,先祖都是从江北搬迁过来,算起来应该是江北人。住在上米街50多年,他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小时候很喜欢与伙伴们从屋后门出去到江边游泳,感觉那段时光很快乐。后来下米街改造,垫高变为大路,后门就不能直接通往江边了。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由于靠江边,要是夏季雨灾比较厉害的时候,家里就会被水浸。整个雨季就会被浸很多次。
街·道
虽然风光不再,但上下米街用另一种方式告慰这座城市
发言人:叶伟强,惠城区文史资料特邀委员
南都:在您的印象中,上、下米街是什么样子的?
叶伟强:印象中,上个世纪20-40年代,交通以水运为主,临近江边的上下米街比较繁华。原来是作为桥西少有的码头,买卖大米,后来发展到农副产品交易。有钱人家把这里房子租出去,租金还十分可观。不过鼎盛之后,这里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下米街相当一部分的房子就给了鸨母(是对xx老板娘的称呼)做生意,集中了一批以此为生的xx。惠州人常会将桥东咸鱼街与下米街xx进行对比。咸鱼街的xx大多穿长袍,胸前戴了一朵花,身价比较xx,多数是卖艺不卖身,多服务一些有钱人。而下米街的xx身价则便宜很多,靠卖身挣钱,多服务纤夫、船工等较低层次的人。日本鬼子来惠州4趟,几把火就把惠城区烧得一塌糊涂。后来,上、下米街上演的繁华也加速消逝了。
南都:在惠城发展历程中,上、下米街其实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呢?
叶伟强:位于东江流域的上、下米街离府城更近,可以说是当时府城经济聚集地。
上个世纪初期,与桥东水东街不同的是,桥西码头很少,上、下米街靠近的码头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其带动作用下,有了贸易点,就容易搞活府城当时片区的经济,促进了当地商业发展。今年东新桥头出现的大量古钱币,就是一个经济交易的反映。经济兴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别样的居民文化也得到沉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上下米街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尽管不再作为商业贸易中心,但附近的文笔塔、明代城墙、对面的合江楼等建筑,也是市民了解惠州历史的窗口,告诉人们这处老城曾经拥有过繁荣、兴旺的一页。笔直、平坦、幽静的滨江西路,也给来往车辆带来交通便利。时至今日,谁又能否认其风景不秀丽,不具备昔日与新时代互相辉映的内涵呢?
街·谈
老街改造,
城市角落不再被遗忘
曾几何时,一提及要对老街进行改造,就有激进派人士举起反对大旗。他们提出异议大多是因保护文物,保护历史等理由。不涉及个中利益等复杂关系,仅仅作为城市进程的脉搏,不少老街的确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诉说着城市的发展点滴。从这个历史层面来分析,如果没有了老街,可以说这个城市就缺少品位、缺少内涵。老街,理所当然值得我们细心去呵护、去珍惜!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有很多老街已经在整个城市格局和使用功能方面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个尴尬的局面早已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并显得日渐窘迫。如此一来,让老街适时改造,无疑更贴近老百姓生活,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上、下米街,就是这样的两条老街。知道有这两条老街的老惠州人,脑海中对其的印象已逐渐模糊。靠近古城墙的上米街,现在犹存多户人家,都是无能力搬迁到其他地方,才无奈蜗居在老宅里度过余生。这里的房子矮小昏暗,缺少必要的修缮。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水位过了警戒线的时候,就少不了要被大淹的命运。狭小、破旧、萧条和脏乱的现貌,让人难以和旧时惠州桥西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联系在一起。
“不能让历史成为未来的包袱,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基础。”考虑到这些因素,政府通过对其精心改造,把现代文明引进到这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上米街拆迁了不少垂危的老房,下米街这条曾作为惠州独特的“红灯区”的街道,歌妓兴盛的烟花之地,也早已散去那粉黛风情,变成让人清爽的大道。这里展现的是一个有活力的新天地,往来车辆通行无障碍,附近居民又多了一个散步、观日出晚霞的好去处,城市沉睡的角落苏醒过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再一次走过这处地方,感叹流年似水、时代变迁时,会对改造后的新生活充满希望与信心。
下期预告
子西岭(后改名紫西岭)位于西枝江江西南侧,南门原银华宾馆附近。子西岭是惠州人文的一个代表,惠州民间形成了“斗茶”的风习,故址都在今之子西岭。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鸣谢惠州桥西街道办事处《桥西志》主编刘胜来、文史专家林慧文、叶伟强对本文的支持与帮助
(南方都市报 )法律顾问:梁香禄(020-87366226)、肖曼丽(020-87366691)、袁铮(020-8736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