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关于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一是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和结构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二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短期宏观经济与政策的变化趋势。
出口和地产不能成为下十年的增长引擎
目前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引擎到底有没有什么变化?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之是出口和房地产。从70年代末到最近,出口占GDP的比重从5%上升到25%,甚至更高;另外,过去十几年,房地产销售占GDP的比重从2%上升到12%.所以很明显, 出口和地产这两个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那么今后会怎样?我认为出口和房地产继续作为增长引擎很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在07年的时候达到了高点。如果大国出现如此之大的顺差,必须要其他国家有很大的赤字才平衡,赤字的国家因为就业压力自然不愿意。这从国际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都会导致货币升值的压力。另外,中国的工资增长(按美元计价)达到平均每年17%-18%。如果这样的增长持续五年,很多低端的劳动密集制造业就会失去竞争力,肯定要输给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盟加拉国等。
新的增长印擎
失去了以上两大引擎,中国经济还能不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当然,我们希望还能有比较高的增长,比如8%左右。这一期望也有具体的内涵,就是推动消费、服务业、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增长印擎。其中主要是消费。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结构改革与调整的方向。在推动消费的背后,将有一系列的实质性结构改革和结构因素的变化。我认为,今后五到十年应该发生的几个重要的结构和体制变化包括:
1)
2)
3)
4)
5)
这些内容都会推动收入分配的改革,使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从而使消费增长超过名义GDP的增长。所以,从中长期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会变成消费主导。投资的比例自然要下降,贸易顺差的幅度要大大下降,甚至要变成负的。
六个案例看长期投资策略
那么这些长期的经济结构变化投资者来说有什么样的涵义?如果仅仅停留在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GDP的结构变化,对投资者难以有实际的启示。需要研究到行业甚至公司的层面。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考察。
案例一:地铁。消费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农民进城之后,会创造一系列的新的需求。比如地铁。地铁为什么有高速的增长呢?因为按照国际经验,每个城市如果人口超过300万,就需要拥有地铁。300万人是新加坡的国民数,而中国会有100个新加坡需要建地铁,这会带来巨大的可持续的增长。需求包括火车头、车轨、车箱、车轴等。这些制造业的中国公司现在的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十年之内许多中国公司就可能变成全球{dy},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太大了。此外,这些中国企业也会到国外(包括非洲、俄国、甚至美国)帮助建设铁路。
案例六:绿色经济。我认为{zj1}前景的领域是风能和核电。风电和核能既有较大的基数,又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两个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是我们特别看好的。
短期经济和政策走向
今年一季度,出口大幅度反弹,同比GDP增长已经接近12%,事实上已经出现实体经济过热的趋势。但是四月中以来,因为欧洲主权债务的问题,决策层对宏观政策感觉到更多的两难。
关于货币政策,我的估计是,年内存款准备金可能还会调一、两次,但利息的决策更加不确定。一方面,欧洲的风险和最近CPI压力有所减弱让一些人觉得未必需要加息,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加。如果今后几个月同比CPI还在继续上行到4%的时候不加息,九月份以后CPI开始走低(比如今年底或明年初到3%),就没有加利息的政治氛围了。这可能导致今后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今后几年工资增长的压力会很大,我们用模型估计,由于工资加速增长可能使今后几年的年均CPI涨副比原来预测要高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以前预计今后几年的CPI年均涨幅为2%的话,实际上很可能是3%。而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2.25%, 如果不调,就可能导致长期的负利率。我多次讲过,负利率会导致通胀预期、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另外,负利率事实上是对老百姓的一种隐形的税收,会继续恶化收入分配。
关于汇率政策,我的观点是应该尽快启动改革,增强弹性,避免国际关系的恶化。具体的模式应该是更多地参考一蓝子货币,引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钱的流入。由于人民币最近已经对欧元明显升值,在启动改革之时就没有必要再搞一次性的升值。
(本文是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2010年5月25日在复旦大学演讲的摘要,由王茹辛整理)
已投稿到: |
|
---|